每日經濟新聞 2016-11-22 19:05:34
裝配式建筑標準體系的推進可能釋放大量建筑行業的勞動力,而他們的流出可能影響快遞行業,讓單件成本降低。
每經編輯|吳若凡
每到年初,總有媒體會報道企業的“民工荒”、“用人荒”。由于勞動力不足,很多行業不得不遷往東南亞和非洲,類似富士康這樣的企業甚至用機器人替代勞工。但有些服務業,卻沒有辦法遷移去海外,或者用機器人代替,比如快遞!由于快遞的成本主要是人工,大量建筑工人的流入,可能讓這個行業的單件成本有效降低!
然而,最近有個消息卻將改變這種現狀。
據新華社11月19日消息,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陳政高在上海舉行的“全國裝配式建筑工作現場會”上說,要加快形成一整套裝配式建筑的標準體系,加快制定裝配式混凝土結構、鋼結構、現代木結構三大結構體系的技術規程。同時,要加大基礎產業建設力度。各地要結合本地實際和周邊區域發展情況,加快培育能夠集設計、生產、施工于一體的龍頭企業和產業鏈重點企業。
話不長,亮點卻很多,因為很多人認為,這套體系一旦全面施行,屆時建筑界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建房子”被顛覆
首先受益的可能是普通居民吧,特別是建筑工地附近的市民。一說到“建筑工地”,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可能是在塵土飛揚、噪聲刺耳、泥水橫流、大量高噪聲和高污染的環境,這樣的“擾民作業”,往往讓一些居民苦不堪言。
如今,有了裝配式建筑,這些問題可能會成為歷史,因為建筑工地將被徹底搬入工廠車間。
工程所需的預制板件在工廠車間提前生產完畢,等到需要時,所有預制板件運至工地,通過機械作業,吊裝工麻利地將建筑所需要的墻體、柱體安裝到位,同時與現場施工相結合,一幢高樓就這樣誕生了。
這就是裝配式建筑的神奇之處,造房子就像“搭積木”、流水線上“生產”房子。
采用這樣的方式建房子有哪些好處呢?
首先,這種“搭積木”式的蓋房模式能夠確保使用綠色環保的建筑材料和生產工藝,還可以有效減少揚塵污染和建筑垃圾。
統計分析表明,裝配式建筑相比現澆建筑,在建造階段可以大幅減少木材模板、保溫材料、抹灰水泥砂漿、施工用水、施工用電的消耗,并減少80%以上的建筑垃圾排放,同時減少碳排放和對環境帶來的揚塵和噪聲污染。
施工裝配機械化程度很高,大大減少了現場的和泥、抹灰、砌墻等濕作業。這也減少了環境污染的可能性。
各個零部件的標準化生產使得零件質量也能夠得到保證,人們不用再擔心房屋出現質量問題。
要知道,建筑工地一向是粉塵污染和大氣污染的重災區,一旦裝配式建筑大規模施行,一些建筑污染能大大減少。
業內人士則表示,傳統施工的建筑垃圾約為每立方米50—60公斤,而裝配式能將其減少80%以上。還能節水60%、節省木材80%、減少能耗70%,并降低噪音。
正是因為有這些很受市民歡迎的“顛覆之處”存在,遠大等很多建筑企業,早就開始大規模采用裝配式建筑的生產方式。
一大批勞動力將轉型
更值得一提的是,這種體系,在組裝階段,裝配式住宅在人力、工期、裝修等方面均可節約成本。只不過在預制構件上花費可能會提升,因為預制混凝土結構與傳統現澆對比,按照預制率不同,每平方米的單價要增加100元—200元不等。
不過,這種建筑模式適合于高層超高層辦公、賓館、公寓建筑,完全替代傳統技術,更加節能(80%)、節鋼(10%~30%)、節混凝土(60%~70%)、節水(90%),部品化率為80%~90%,部品在工廠內一步制作并裝修到位,現場快捷安裝,高度標準化、集成化使成本比傳統技術壓縮1/4~1/3,可以做到每天建1層~2層。
所以,工期的縮短能帶來人工成本、財務費用大幅降低,加上傳統腳手架、防護網都不用裝。這種規模化生產能夠降低成本和人工,建造速度也會加快。
據悉,以遠大工廠化可持續建筑等為代表的全鋼結構預制裝配式建筑,就讓遠大打造了長沙57層高樓“小天城”,而且僅用時19天,平均每天3層的建設速度,堪稱創造了高層建筑的新紀錄。
不過,這就出現了另一個問題,大量低廉勞動力可能被替代。
眾所周知,建筑施工業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的行業,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5年全國農民工總量2.77億人,從事建筑業的農民工比重為21.1%。
而且一般農民工所干的活都是十分辛苦且不含高技術含量的,很容易被技術替代。
當然,目前裝配建筑在國內的占有率還不足5%,但可以想見,一旦裝配施工大規模推行,農民工將大規劃減少,建筑業的農民工將大幅失業,而這部分的一旦失業,勢必會對社會造成一些負面影響。
這些農民工將轉入家政、快遞、伴老等服務領域,解決部分產業勞動力不足帶給經濟增長的困擾。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邦地產立場。望此文對您有幫助,可以加入邦地產粉絲群交流。(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邦地產”real-estate-circle回復“粉絲群”入群)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