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11-11 01:04:45
一個乳制品行業的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應該被放到何等重要的地位?蒙牛以實際行動給出了答案。
10月30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責任研究中心編制的《企業社會責任藍皮書2016》正式發布。蒙牛集團在中國乳品企業社會責任發展指數(2016)中排名領先,同時也是39家食品行業樣本企業中僅有的兩家5星級企業之一。
蒙牛的企業社會責任再度獲得了認可。在中國乳制品行業調整期的背景下,蒙牛積極履行社會責任,背后的邏輯在于夯實“內功”,從源頭做起,為公司未來穩健、持續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這亦是蒙牛社會責任發展指數獲封首位的原因。這份《藍皮書》從責任管理、市場責任、社會責任、環境責任四大板塊進行了評定。而蒙牛憑借在責任戰略與治理、利益相關方參與、責任溝通、供應鏈管理、科技創新、依法經營、社區關系和環境責任等方面多領域的最佳實踐,獲得了評估專家的充分認可。
受到贊譽的項目當然包括蒙牛幾年來持續推進的牧場主大學。事實上,在一杯牛奶的背后,蒙牛的牧場提倡精準飼喂,從原奶質量的源頭——水、土壤、青貯飼料嚴格把控,給奶牛們提供“動物福利”,組織專家深入牧場為牧場主提供詳細的解決方案。同時,以牧場主大學、牛人大賽等為代表的蒙牛奶源2020生態圈行動,從乳業產業鏈最前端環節入手,構建影響全行業的“奶源可持續發展生態圈”,為乳制品行業倡導價值評判的新風向。
夯實基礎助力供給側創新
眾所周知,原奶供給側作為乳制品企業的原料端,一年中季節性變化的特征比較突出,乳制品行業的供給側改革和創新顯得尤為重要。
這一切有賴于技術的支持。無論是精準飼喂,還是牧場對水源、土壤的重視,蒙牛希望在產品品質提升的同時,幫助牧場實現降本增效,讓奶源的供給層面滿足社會需求。
蒙牛對于牧場主的培訓正體現出了這一點。2016年,蒙牛協同農業部奶業管理辦公室、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奶業生態圈互助聯盟等單位,在全國奶源大區開展10期牧場主大學“奶牛金鑰匙”技術示范活動,覆蓋蒙牛全國范圍內的核心原奶合作伙伴。活動現場,30余位營養、飼料、設備等牧業專家深入牛舍,對牧場的運營管理進行系統的評估,從奶牛的日常飼養、牛舍環境改善、牧場管理等方面給予系統的指導。
夯實基礎的目的在于實現原奶質量和牧場效率的雙提升,這也正是蒙牛牽住的“牛鼻子”。在牧場推進精細化管理和精準飼喂,不僅能夠保障牧場原奶的競爭力,也能夠助推奶源的供給側創新。
蒙牛牧場主大學整合了國內外專家資源,通過集中培訓、專家進牧場現場指導、牧場技術推廣及金融幫扶等形式,助力牧場整體運營水平提升。三年來,免費培訓牧場主已經超過3500人,開展470項牧場實用技術創新課題,與牧場主簽訂《社會責任守則》,幫扶826家牧場從牛群結構、飼喂管理等24個維度提升。
蒙牛的良好企業社會責任踐行獲得了多方認可。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李勝利教授多次參與蒙牛的牧場主大學活動,他這樣說道:“蒙牛牧場主大學幫扶牧場主提升牧場運營的每一個細節,打造共贏生態圈為奶農們提供思維引導與技術扶持,我認為這體現了一個大型企業的社會責任與社會擔當。”
乳制品行業處于調整期的當下,蒙牛選擇了一條穩健的發展路徑,從原料端夯實基礎,深入源頭優化基礎性工作,布局未來發展。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蒙牛對牧場主長期的培訓,是一個大企業在以自身行動作為示范,旨在推進整個行業健康、持續的發展。
奶源生態圈助推消費升級
近年來,隨著消費者對于生活品質的重視,人們在消費中不僅要滿足基本需求,而且注重健康、環保、營養、新鮮,消費觀正在轉變為品質消費和品味消費,消費升級成為必然趨勢。
蒙牛為消費升級做出的諸多努力,其核心在于保持產品價格的基礎上提升質量,讓消費者在同等價位享受到更加優質、可靠的產品。
為適應消費升級的需求,國家質檢總局、國家認監委啟動了出口食品企業內外銷“同線同標同質”工程,引導國內相關產品進行品質升級。今年下半年,蒙牛出口產品的加工基地(生產三廠、生產四廠),清遠事業部通過了國家出口內銷產品“同線同標同質”審核并全國公示,成為國內首家獲得此認證的乳品企業。這也是國內乃至國際市場對蒙牛國際化品質的再度認可。
目前,蒙牛特侖蘇、優益C及冰品系列已經遠銷到蒙古、新加坡、緬甸等國家及香港、澳門地區,并在陸續推進出口馬來西亞、印尼、加拿大等。在國人追捧進口奶制品的當下,蒙牛能夠出口遠銷多國市場,其核心競爭力正是過硬的產品品質,2016年蒙牛純牛奶乳蛋白含量已經提升至3.2g/100ml。
同時,筆者注意到,在今年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發布的《質檢總局關于公布2015年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名單的公告》中,內蒙古和林格爾縣成為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乳品),這標志著作為園區內唯一的乳品出口企業,蒙牛成為內蒙古出口乳品質量安全示范基地。
為了做到更好的品質,滿足消費升級的需求,蒙牛還著力于整合國際資源,例如引入Arla Foods完善的牧場管理體系以及一百多年的牧場管理經驗,與法國達能聚焦低溫產品研發及工廠生產升級,與新西蘭AsureQuality建立食品安全的第三方獨立認證體系等,逐步實現從奶源到全產業鏈管理與國際對標。同時,依托SAP、LIMS系統以及終端二級追溯試點項目,蒙牛打造了全產業鏈的監控和追溯體系,更智能、實時地護航乳品安全。
可持續發展能力體現核心價值
當我們把目光放長遠,從食品行業上市公司的層面上去分析蒙牛的邏輯,其實不難理解,如同一枚硬幣的兩面,蒙牛一邊夯實基礎、滿足消費升級需求,一邊從踐行社會責任的角度,增厚可持續發展能力。無論硬幣的哪一面,都體現出蒙牛的責任和擔當。
蒙牛的核心始終是為消費者提供營養、可靠的產品。在產品的背后,蒙牛并沒有僅著眼于當下的利益,而是深入源頭,以實際行動加強基礎性工作,為推動乳制品產業鏈的可持續發展盡自己的力量。在蒙牛看來,一個上市公司的價值除了財務報表里的數字,更重要的是可持續發展能力,以及在發展過程中為社會、為行業做出的貢獻。
重視持續發展能力和社會責任同時,蒙牛也在以社會責任的實踐經驗,推動著食品、乳制品行業標準的制定。2016年,蒙牛協助中國乳制品工業編制了中國首份《乳制品企業社會責任指南》,明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核心內容,為乳制品行業改善可持續發展能力提供了參考和指引。
蒙牛在社會責任的突出成就,顯示出了對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視;而社會的積極反饋,則說明了各方對這個價值評判體系的認同。
事實上,目前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在評判一個公司價值時,都制定了相應的指數,以衡量公司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這與蒙牛的價值觀不謀而合。例如,道瓊斯可持續發展指數(DJSI)頒布于1999年,主要是從經濟、社會及環境三個方面,以投資角度評價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能力,為資產管理者的可持續性投資組合提供客觀可靠的基準。
此外,去年12月21日,香港聯交所發布了《環境、社會及管治報告指引(修訂版)》,對在港上市公司的環境、社會及管治(簡稱ESG)報告提出了要求,這也意味著企業需要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與公司的利益相關方設立共同的目標,履行企業的社會責任。德勤官網認為,提出有效的ESG實施及披露,可為上市公司帶來諸多益處,包括加強環境與社會風險的管理,樹立負責任的企業品牌和形象,提高企業聲譽,以及在資本市場中提升籌資能力等。
上述導向,當然也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投資者對一家公司價值的評判。隨著乳制品行業資本的專業化,越來越多的投資者了解到這一行業基礎扎實的重要性,因此傾向于考量乳制品企業的持續發展能力,評判公司的長期價值,而不是簡單地以“短平快”論英雄。
文/陳樹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