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11-10 22:19:26
11月10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2016年中國互聯網安全領袖峰會金融科技安全分論壇"上了解到,在中國支付清算協會的支持下,騰訊財付通、螞蟻金服等多家機構共同發起“金融風險信息共享聯盟”。據了解,該聯盟成員將共享各平臺中積累的金融風險信息。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朱丹丹
每經記者 朱丹丹
在互聯網金融科技不斷發展的背景下,一方面微信,支付寶等移動支付工具越來越多,另一方面利用移動支付工具的不法行為亦日趨多樣化。
針對不法分子“跨平臺化”、“技術化”、“產業化”的發展趨勢,11月10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2016年中國互聯網安全領袖峰會金融科技安全分論壇"上了解到,在中國支付清算協會的支持下,騰訊財付通、螞蟻金服等多家機構共同發起“金融風險信息共享聯盟”。
據了解,該聯盟成員將共享各平臺中積累的金融風險信息。
多位業內人士分析指出,上述聯盟的成立將降低互聯網金融領域內發生各類欺詐和違法違規交易的風險,斬斷金融風險的黑色產業鏈。
騰訊支付基礎平臺與金融應用線副總經理、騰訊大金融安全負責人許國愛亦坦言,移動支付的資金損失率遠遠低于傳統支付方式,但一些不法分子仍通過新各種手段僥幸繞過平臺的打擊,侵害用戶權益。
移動支付不法行為由“盜”轉“騙”
進入2016年以來,金融科技成為熱詞,而在金融科技領域中,移動支付舉足輕重。
來自Analysys易觀發布的《中國第三方支付市場專題研究報告2016上半年》顯示,上半年移動支付行業交易規模134776億元,互聯網支付行業交易總規模達90148億元。
對此,有業內人士分析指出,中國移動支付規模大、增速快、覆蓋廣,隨著互聯網金融科技不斷發展,各種支付工具越來越安全,便捷。
不過,許國愛坦言,雖然移動支付的資金損失率遠遠低于傳統支付方式,然而,往往平靜的背后暗藏風險,一些不法分子仍然伺機而動,通過新各種手段僥幸繞過平臺的打擊策略,對用戶進行侵害。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近年來,移動支付成信息詐騙利用新熱點,諸多不法分子瞄準通過虛假WiFi、二維碼藏木馬、盜版客戶端、短訊木馬鏈接等方式進行詐騙。
騰訊早前發布的《移動支付網絡黑色產業鏈研究報告》顯示,2015年新增的支付類病毒超過32.6萬,全年被支付類病毒感染的用戶高達2505萬,平均每天就有8萬多人遭受支付類病毒的侵害。
“目前,利用移動支付的不法行為主要有三個態勢:從盜轉向騙,” 許國愛分析指出,隨著行業對手機木馬盜刷的布防越來越重,不法分子開始擴大詐騙范圍,如偽裝交通違章、偽裝客服詐騙;從個人詐騙變成不法商戶詐騙,如某些不法分子打著高額返利、虛假紅包的幌子肆意斂財;公共安全問題,如一部分黃賭毒、傳銷、套現等犯罪行為也會通過移動支付進行交易。
易觀金融分析師王蓬博也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移動社交的發展令每個用戶的私人信息或多或少都有泄露,特別是隨著移動支付的發展,私人金融信息的泄露更為嚴重。其次,網絡欺詐也更多地轉到了移動端。移動交易終端正成為犯罪分子的重點攻擊目標,詐騙手段也層出不窮。
五大機構結盟
值得注意的是,在金融科技發展的同時,近年來,不法分子實施詐騙亦向 “跨平臺化”、“技術化”、“產業化”方向發展。
央行科技司司長李偉曾坦言,信息技術已經成為支付清算業務創新的發動機,但面臨諸多新挑戰,比如近期敏感信息泄漏和電信詐騙事件頻發,新興電信詐騙手段更加專業化、隱蔽性更強、成功率更高等。
由此可見,整個支付行業亟需多方聯合構建移動互聯網生態安全體系。
11月10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包括騰訊財付通、螞蟻金服、百度金融、京東金融以及美團大眾點評在內的五大機構共同發起了“金融風險信息共享聯盟”。
據介紹,該聯盟成員將共享各平臺中積累的金融風險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各平臺發現的欺詐交易、違法違規交易案例以及從事違法違規交易的個人、商戶、網站、應用程序等。同時,聯盟成員還將依據聯盟約定和內部管理制度,通過大數據技術和策略模型對不法分子進行聯合打擊和懲戒。
“我們將與行業內多個平臺共享不法團伙黑名單”,許國愛表示,即甄別出來的不良行為、不良用戶、不良情況在行業內充分共享,讓其他機構或合作伙伴快速地把這種不良情況攔截在大門之外,同時雙方也會快速地互動起來,使得這樣一個聯盟和信息共享機制充分的“跑”起來,而不是每家機構單兵作戰,進而共同對外(的詐騙行為)等進行嚴厲打擊。
聯盟成員們也指出,只有跨企業,跨平臺協同打擊,才能斬斷金融風險的黑色產業鏈。打擊不法分子,掌握其信息是關鍵,如果各個平臺都分享自己的“黑名單”,只有構建一個天網,不法分子才無所遁形。
王蓬博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也表示,近年來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各類欺詐和違法違規交易層出不窮,作為覆蓋國民生活重要領域的騰訊、螞蟻金服等巨頭,通過風險信息的打通和共享,將有效降低此類事件的發生概率。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