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10-18 01:46:09
每經編輯|每經實習記者 葉曉丹
◎每經實習記者 葉曉丹
日前,貝因美(002570,SZ)發布了一份《2016年第三季度業績預告修正公告》,根據公告信息披露,此次貝因美調高了對2016年前三季度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損金額預計,此前貝因美在《2016年半年度報告全文》中預計2016年1~9月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損2.9億元~3.2億元,而修正后的預計業績調整為預計虧損3.9億元~4.2億元。
值得關注的是,去年同期,貝因美前三季度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損金額為2.16億元,而今年的預計業績虧損額近乎在去年的虧損金額上翻了一倍。
對于此次業績修正,貝因美方面聲稱其主要原因在于“公司營業收入雖季度環比略有增長,但仍遠低于預期,同時終端競爭激烈,營銷費用投入依然較大,故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累計凈利潤進一步虧損。”
8月底,貝因美曾在公布的《2016年半年度報告全文》披露,2016年上半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損2.14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下降108.07%;由此看來,貝因美第三季度的凈利虧損金額不小。
針對貝因美2016年半年報公布的業績情況,深交所對其進行了問詢。9月底,34位機構投資者又對貝因美進行了一次集中調研,貝因美把營收下降、利潤虧損歸因于假奶粉事件、價格戰以及奶粉新政配方注冊的影響。
曠日持久的價格戰
在業內人士看來,嬰幼兒奶粉市場是一個高利潤的行業。中國品牌研究院研究員朱丹蓬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原來奶粉企業的利潤空間有百分之幾百,比如說某國外品牌的一款奶粉到上海黃埔海關每罐才50元,但是在國內市場卻能賣到幾百元。
貝因美在9月29日答復投資者調研中回復表示,這兩年奶價下降的基本面是歐盟配額放開。
高級乳業研究員宋亮則向記者表示,“價格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跨境購引起的,小品牌在處理存貨,大品牌在處理產能,整個國內的價格體系受到一定沖擊,這也是造成企業內部利潤下滑的因素之一。”
宋亮還透露,2015年進口奶粉市場份額占據了60%的比例,國產奶粉占40%,跨境購大概銷售了100億元,傳統貿易進口銷售了350億~400億元,當年國內總共銷售了800億元。由此不難看出,國內的奶粉企業受到了很多國外奶粉品牌的巨大沖擊。
今年6月份,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關于《嬰幼兒配方乳粉產品配方注冊管理辦法》發布之后,市場又進一步加劇了價格戰,貝因美方面表示,擁有較多品類(品牌)數量的奶粉企業及一批沒有研發能力的小品牌工廠(包括進口產品)在市場上集中低價拋售產品,造成包括貝因美在內的許多奶粉品牌公司銷量明顯下降。
據宋亮預計,價格戰會持續到明年年底才會結束,原因是奶粉新政配方注冊申請要到明年底才會結束,一些企業在這個日期前還有一些存貨需要處理掉,而大企業又存在去產能的壓力。
多事之秋能否迎來轉機?
有媒體歷數了貝因美自上市后經歷的各種風波,繼環保“大考”、董事長辭職引套現質疑、“蟲子門”、高層頻繁離職換血等問題之后,今年又遭遇“假奶粉”案件。
朱丹蓬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兩三年前,貝因美一直尋求把奶粉業務賣掉,希望向母嬰用品轉型,但后面整體戰略并沒有得到很好的實施,加上運作也并不順暢,導致了貝因美的資金鏈非常緊張,不過2015年貝因美和恒天然的合作,把貝因美的資金鏈盤活了,但從這兩年來看,貝因美的發展是非常不順暢的。
而在宋亮看來,恒天然以35億元收購貝因美18.8%的股份,成為貝因美第二大股東,對貝因美來說,換得了大量的資金,便于市場的開發和新品研發以及新的投資;第二,引入恒天然以后,利用恒天然的國際背景、以及在原材料方面的優勢,可以讓貝因美獲得廉價的原料;第三,通過這種方式,進一步提振在資本市場的信心。
據了解,恒天然、貝因美目前正在黑龍江建設安達牧場,貝因美在接受機構投資者詢問的時候表示,目前在黑龍江安達已經自建一期二期牧場,目前來看,自建牧場飼料都需要進口,當地資源無法滿足,資源局限性較大。朱丹蓬認為,某種程度上,這也反映了國內乳業的生態鏈沒有形成。
不過,宋亮認為,雖然目前貝因美的情況不容樂觀,但它也擁有世界上最大的產能,年產25萬噸,同時也擁有完整的產業鏈,還是資本國際化的企業,盡管目前處于一個低谷期,但仍有機會翻轉過來,前提是市場的競爭環境、監管制度的改善。
在業內分析看來,貝因美的市場機遇來自于:首先,奶粉新政實施以后,預計會淘汰大量的品牌,騰出大量的市場空間,為貝因美市場發展提供絕佳的機會。第二,未來的市場中,競爭會更加聚焦在品牌、技術創新以及系統性成本的高低,而這些方面,貝因美都有優勢。第三,貝因美可以借助國際化發展,面向更廣闊的市場空間。
針對貝因美市場應對措施以及后續發展計劃等相關問題,10月17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聯系采訪貝因美并發去采訪提綱,不過,截至發稿前,仍未收到回復。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