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10-13 21:31:33
9月,中國汽車市場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勢頭,汽車總銷量為256.41萬輛,同比增長26.14%,前三季度,汽車銷售1936.04萬輛,同比增長13.17%。由此預期,今年中國汽車市場突破2700萬輛的可能性非常大。
每經編輯|每經實習記者 駱一帆
每經實習記者 駱一帆
10月12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以下簡稱中汽協)發布了9月中國汽車市場產銷數據。
9月,中國汽車市場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勢頭,汽車總銷量為256.41萬輛,同比增長26.14%,前三季度,汽車銷售1936.04萬輛,同比增長13.17%。由此預期,今年中國汽車市場突破2700萬輛的可能性非常大。
其中,1.6L及以下乘用車累計銷售1203.5萬輛,同比增長22.1%,高出乘用車總體增速7.4個百分點,占乘用車總銷量的比重達71.8%,同比提高了4.1個百分點。
“這一方面說明刺激政策市場銷量明顯,另一方面說明,由于政策年底到期后是否延續至今仍無定論,消費者已經積聚恐慌情緒,提前透支消費。”一位汽車市場分析人士向NBD汽車表示。
去年9月2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從2015年10月1日到2016年12月31日,對購買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車實施減半征收車輛購置稅的優惠政策。該政策將在兩個月后到期,中汽協一直持延續施行的態度。中汽協副秘書長師建華表示,目前,中汽協正積極爭取延續該項政策,協會一是希望政策延續,二是希望政策能盡快落地,因為政策遲遲不落地,會使得很多消費者提前消費,造成銷量提前透支。
但是,從汽車企業卻已經傳來不同聲音。“據多方了解的信息顯示,今年年底到期后,1.6L及以下車型購置稅優惠取消是大概率事件。”長安汽車副總裁龔兵向NBD汽車表示,受此影響,今年后幾個月銷量或將持續上升,到年末不排除爆發的可能。
政策拉動車市爆發
與中國汽車市場銷量傳統的“V型”走勢不同,今年整體市場銷量逐月提升,特別是7、8月的傳統淡季卻出現銷量上揚的趨勢。到了9月,汽車市場今年的“金九銀十”成色十足。
中汽協發布的數據顯示,9月乘用車銷售226.83萬輛,同比增長28.94%。前三季度,中國汽車乘用車累計銷售1675.2萬輛,同比增長14.75%。
從車型來看,三大車型齊頭并進,均在9月呈增長態勢,其中SUV市場的漲幅最大,銷售87.9萬輛,同比增長54.21%;轎車市場則仍是銷量最大的細分市場,銷售111.93萬輛,同比增長17.07%,此外,MPV車型銷售22.15萬輛,同比增長了37.32%。
對于銷量增長明顯的原因, 中汽協秘書長助理陳士華向NBD汽車表示,“一方面是因為去年9月銷售情況不好,基數較低;另一方面,受1.6L及其以下購置稅減半政策即將到期影響,許多消費者購車消費提前。”
數據顯示,9月,1.6升及以下乘用車銷售163.4萬輛,同比增長42.2%,高于乘用車總體增速13.3個百分點,1.6升及以下乘用車占乘用車銷量比重為72.1%。
受9月銷量快速增長影響,今年1~9月,乘用車累計銷量也增長明顯。數據顯示,前9個月,乘用車累計銷售1675.2萬輛,同比增長14.75%,相比前8個月提高了1.9個百分。
這說明,年末銷量“翹尾”的趨勢已經顯現。因此,今年后幾個月銷量持續走高的可能性較大,不排除由于政策即將到期帶來“恐慌消費”,在11月、12月迎來“大爆發”。由于提前透支消費,明年一季度或出現零增長或者負增長。
政策將到期帶來“恐慌消費”
今年年初,中汽協對全年汽車市場的增速預測為6.1%,而截至9月,汽車累計銷量增速已超過13%,遠遠超出年初的預測值。
對此,師建華向NBD汽車表示,“銷量增長遠超預期,同樣是受1.6L及其以下購置稅減半政策即將到期的影響。”
去年9月底,國務院出臺了優惠政策,從2015年10月1日到2016年12月31日,對購買1.6L及以下排量乘用車實施減半征收車輛購置稅。在當時車市低迷的背景下,該政策無異于一支強心針。
此后汽車市場銷量一路走高,特別是1.6L及以下車型成為最重要的拉動因素。但受政策即將到期影響,今年下半年開始車市出現“恐慌消費”。對此,一位汽車企業銷售負責人告訴NBD汽車,在1.6L及以下市場,政策紅利對于車市的作用十分明顯。
師建華也指出,政策對車市的導向需要有連續性,盡管目前車市增長迅猛,但從長遠來看并不是一件好事,“如果明年1.6L及其以下購置稅減半政策還能延續,預計車市的增速還能達到6%~7%,如果不能延續,那增速將會很低,可能不會超過2%,甚至負增長。”
這與汽車企業的判讀一致。龔兵向NBD汽車介紹,今年后幾個月銷量持續走高的可能性較大,不排除由于政策即將到期帶來“恐慌消費”,在11月、12月迎來“大爆發”。由于提前透支消費,明年一季度或出現零增長或者負增長。
對于爭取延續政策的最新情況,中汽協秘書長助理徐海東表示,“盡管中汽協呼吁延續購置稅減半政策,但協會只能起到呼吁的作用,沒有決定權,因此政策的最后走向,還需要等待相關政府部門公布結果。”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