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9-26 19:10:27
經歷了暑期檔、中秋檔,國慶檔的酣戰迎來了超級IP大片——《爵跡》。而作為樂視影業的“重頭戲”,在上半年出品影片表現不甚良好的情況下,《爵跡》又能否成為樂視影業兌現盈利承諾的關鍵?
每經編輯 李菲菲
每經影視 李菲菲
經歷了暑期檔、中秋檔,國慶檔的酣戰迎來了超級IP大片——《爵跡》。
▲《爵跡》海報
據主辦方樂視影業發布的相關數據顯示,即將上映的《爵跡》,微票兒想看指數18.3萬,為同檔期影片5倍;百度糯米想看指數75.3萬,為同檔期影片5倍;淘票票想看指數72.7萬,為同檔期其他影片10倍;百度熱度NO.1,為同檔期影片2倍,微博熱度NO.1,為同檔期影片6倍。
毫無疑問,由范冰冰、楊冪、陳學冬、王源、李治廷等明星參演的影片《爵跡》是國慶檔最受矚目的影片,沒有之一。
中國首部全真人CG電影,超兩年制作拍攝,《爵跡》在技術的打磨和突破上無可質疑。
然而醉心技術特效之下,故事情節是否會重走《小時代》系列“加長版MV”的老路?“美顏盛世”的明星堆砌,演技是否又會成為故事掣肘?
▲《爵跡》劇照
除此之外,作為樂視影業參與出品發行的影片,《爵跡》是其2016年片單中絕對的“大牌”,票房收入自然成為其營收板塊的大頭。
值得注意的是,據樂視網(300104,SZ)今年5月披露的增發預案,若今年樂視影業順利注入上市公司,將完成5.2億元的凈利承諾。
上半年出品影片表現不甚良好的情況下,《爵跡》又能否成為樂視影業兌現盈利承諾的關鍵?
技術劇情能否接受考驗?
絲路電影節的最后兩天,樂視影業副總裁黃紫燕攜《爵跡》作者及導演郭敬明來到了院線推介會的現場,對院線經理疑問進行回答。
《小時代》系列18億元的票房奇跡,使得近月來頗有些冷卻的電影市場對《爵跡》寄予厚望,而面對市場的“期望”,郭敬明仿佛并沒有像此前對《小時代》系列那般信心滿滿,“我只能說一個市場不能單靠一個作品一個導演來拉動,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郭敬明(東方IC/圖)
郭敬明的“謹慎”不無道理,這部打著“ 中國首部全真人CG技術”制作的電影,預告片放出之時便并未被觀眾買單,“神似動畫片”的評論甚囂塵上。
除此之外,一眾高顏值明星主創也使得觀眾對它們的演技產生質疑。
講不好故事,又如何稱之為電影?
對于上述疑問,郭敬明并未回避。
“我在選擇人物的時候都是一個綜合的判斷,作為自己小說的作者,我對每個角色都非常熟悉,選擇演員的時候感覺放在第一位,他要能像這個角色,能夠勝任這個角色。”對于預告片“像動畫片”的質疑,郭敬明則表示“之前的預告片很多鏡頭都沒有渲染完,之后的影片效果將超出預期。”
▲《爵跡》劇照
不可否認,這部制作拍攝時間超兩年的作品的確創造了“郭敬明執導影片之最”,(小時代拍攝時間三個月),現場放映的宣傳片內容也極盡強調后期技術制作的艱苦。然而,不可忽略的是,醉心技術特效之下,《爵跡》劇情表現是否會重走《小時代》系列“加長版MV”的老路?
一分多鐘的預告片里,范冰冰、楊冪、陳學冬等飾演的角色輪番上陣,但人物關系和故事情節都未能交代清楚,炫目的特效下劇情能否接受考驗?
▲《爵跡》劇照
經歷了《盜墓筆記》《封神傳奇》等劇情乏力的影片的觀眾,還會不會為《爵跡》買單?這個國慶檔將見分曉
《爵跡》是否成為樂視影業兌現盈利承諾關鍵?
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記者注意到,9月22日院線推介會可謂樂視影業的主場,而在其副總裁黃紫燕介紹的4部影片中,《爵跡》亦毫無疑問的占據了最長的篇幅。
對于擬注入上市公司的樂視影業而言,《爵跡》能否成為其完成盈利承諾的關鍵?
2016年5月6日,樂視網披露《樂視網信息技術(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購買資產并募集配套資金暨關聯交易預案》(以下簡稱《交易預案》),公司計劃以98億元高價收購樂視影業100%股權。
據上述《交易預案》內容,若成功注入上市公司,樂視影業2016-2018年度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分別不低于5.2億元、7.3億元、10.4億元。
▲圖據樂視《交易預案》
據樂視網披露的財務數據,樂視影業2015年凈利潤為1.36億元,要達到2016年5.2億元的目標,同比需增長282%。依照樂視影業營收中“票房收入”占七成的財務結構,意味著若順利注入上市公司,樂視影業2016年出品影片票房收入成為其完成盈利承諾的關鍵。
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記者梳理樂視影業2016年片單發現,在2016年已經上映的電影中,樂視影業參與制作和發行的電影共有7部,其中只有《盜墓筆記》的票房超過10億元,其他幾部電影票房并不是非常理想。
▲圖據樂視《交易預案》
即將上映的《爵跡》則是其中當之無愧的“大牌,票房表現自然十分重要。對此,新元文智創始人劉德良在接受《北京商報》采訪時表示,對于樂視影業來講,如果不能完成今年的業績承諾,那么樂視影業98億元的估值就是存在泡沫的,而影視公司最終還是要靠作品說話,但是明星IP并不總意味著能產出高質量的作品。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