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9-01 16:40:36
攜程本季財報虧損收窄,營業成本全線下降,說明其整合初見成效,且營業效率提升,由此判斷其未來扭虧希望較大
每經編輯|夏冰
每經記者 夏冰
9月1日,攜程網(Nasdaq:CTRP)發布了截至2016年6月30日的Q2財報。財報顯示,其Q2凈營收為44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75%;由于與去哪兒報表合并的影響,攜程Q2歸屬于公司股東的凈虧損為人民幣5.21億元,相比之下去年同期歸屬于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為人民幣1.43億元。而在此前的第一季度,凈虧損為16億元。但若扣除相關的股權獎勵開支(非美國會計準則基礎上),2016Q2歸屬于攜程股東的凈利潤為5700萬元。
此前,華爾街12位分析師平均預計,攜程第二季度總營收6.5684億美元;財報顯示,該公司第二季度總營收億6.64億美元,超出分析師預期。另外,10位分析師平均預計,以美國通用會計準則(GAAP)計算,攜程第二季度每ADS虧損為0.19美元;財報顯示,該公司第二季度每ADS虧損為0.17美元,好于分析師預期。
這意味著,攜程在業績端不僅超越了稍早前華爾街投行們的預期,繼續引領了整個行業,還再次成為了在線旅游行業中唯一盈利的企業。
對此,易觀國際分析師朱正煜對記者分析稱,“攜程本季財報虧損收窄,營業成本全線下降,說明其整合初見成效,且營業效率提升,由此判斷其未來扭虧希望較大。”
四大業務部門強勢增長
記者注意到,梁建章二次回歸攜程后,就通過技術、服務、投資和內部創新等不斷鞏固攜程在行業中的“護城河”,由此,公司旗下大住宿、大交通及旅游度假業務一直保持快速增長態勢。
就最新一季度的情況看,在大幅提升運營效率的背景下,攜程取得了超預期的成績。數據顯示,攜程凈收入達44億元人民幣,相比于去年同期增長了75%。這高于華爾街此前預計的72%的數據。
進一步看,這又要歸因于攜程旗下四大業務部門的強勢增長。其中,今年第二季度,攜程住宿預訂營業收入為1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1%,環比增長10%。攜程大交通業務的增速同樣強勁。財報顯示,今年第二季度,大交通收入歷史性地達到了20億元人民幣。
據悉,在機票收入保持穩定增長的同時,屬于“新業務”范疇的火車票和汽車票憑全面的信息和良好的增值服務,在票量上雙雙出現高增長。汽車票在業務量同比增長400%之際,還覆蓋了國內3000多個汽車站。
另外,在度假業務上,攜程一直是中國最大的旅游度假平臺。第二季度,與競爭對手們不同,攜程旅游度假收入同比增長44%,繼續強勢增長。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與去哪兒報表合并的影響,攜程Q2延續了Q1的虧損局面,但相比于上一季度攜程和去哪兒網第一次并表成績,二季度攜程去哪兒并表之后的表現已經開始趨于穩定,運營效率提高,但仍在消化中。
對于去哪兒的虧損問題,梁建章在8月31日參加的環球旅訊峰會上也坦言,將去哪兒扭虧為盈確實是攜程未來面對的挑戰。
梁建章認為,去哪兒需要研究如何運用大數據把客戶體驗做得最好,把收益做上去,攜程在這方面已經做得比較領先,不同的客戶,他的價格敏感度不一樣。如果你的數據足夠多,可以適當推出一些高端產品,使得收益上去,同時又不影響價格敏感客戶的市場份額,這部分攜程一直有意識在做。
攜程有望成為互聯網行業中的“第四極”?
市場人士認為,這是預料之中的“成績單”,因為,攜程旅游度假一直是消費者心中的“首選平臺”。同時,業內認為,中國“消費升級”的轉型過程中,旅游行業是最受關注的行業之一,而攜程等在線旅游企業也將展現更大的價值,并持續獲得發展“紅利”。
據此前中國旅游研究院等發布的《2016上半年中國出境旅游者報告》顯示,上半年中國公民出境旅游人數達5903萬人次,“攜程通過跟團游、自由行、國際機票、國際酒店、當地玩樂等業務,服務1000多萬人次出境游客,相當于每5個中國出境游客,就有1個通過攜程預訂”。
全球旅游業權威研究機構PhoCusWright也稱,“2016年中國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大多數網上預訂都通過移動端渠道實現的旅游市場。其中,攜程是出境旅游客進行在線預訂的首選網站。”
近期,久負盛名的投行高盛、德意志銀行、摩根士丹利及天灝資本等,均對攜程作出了“買入”或“推薦”等評級,顯示了投資人對攜程未來業績的看好。
而攜程也表示,根據展望,預計2016年第三季度凈營業收入年增長率約為70-75%。
“中國旅游市場在未來10年、20年中仍將保持高速增長。”梁建章近日在環球旅訊的峰會上坦言,“攜程處于世界最大的旅游市場中,如果完成領先于世界的創新,非常有機會成為中國服務品牌中第一個能夠在全球市場取得成功的企業”。
他還認為,攜程擁有世界級的體量、研發能力、產品開發能力、客源數量等,“應該有能力成為中國走向世界旅游市場的先鋒,去面臨更強烈的競爭,與更廣闊的發展機會”。
根據目標,攜程將在2020年實現1.2萬億-1.4萬億元的GMV,屆時,攜程就很有可能真正成為互聯網行業中的“第四極”。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