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8-25 01:29:15
8月22日至23日,“第六屆中國(成都)移動電子商務年會暨移動電商創客秀”在成都召開,本次年會的主題為“展望移動互聯新經濟”。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成都的移動電商已進入爆發式增長階段。2015年,成都移動電子商務交易規模達到806億元,年均增長超過300%。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周宇
◎每經記者 周宇
初秋的成都連日出現高溫天氣,創客們熱情高漲絲毫未受天氣影響。8月22日至23日,“第六屆中國(成都)移動電子商務年會暨移動電商創客秀”在成都召開,本次年會的主題為“展望移動互聯新經濟”。會上,“權威發布”、“模式創新”、“入口解構”、“消費轉型”和“體驗經濟”等詞語被頻繁提及。據會上發布的《2016成都“雙創”載體發展白皮書》,成都“雙創”載體發展引領中西部城市。
成都經濟總量一直領跑中西部城市。如今,成都以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為目標,也正加快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區域創新創業中心”。憑借新型產業種類繁多、復合創新人才集聚、創新創業氛圍濃郁,成都日漸成為“雙創”健康發展的沃土,正不斷吸引來自全國各地乃至全球的“蓉漂”齊聚。
目前,電子商務被普遍視為是助力“雙創”工作的重要推手。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成都的移動電商已進入爆發式增長階段。2015年,成都移動電子商務交易規模達到806億元,年均增長超過300%。
移動電商規模增速超300%
移動電子商務催生新經濟、重建新秩序。政策創新、管理創新和鼓勵基于電子商務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的服務創新,在構建創新開放、規范誠信和安全高效的電子商務新生態環境等方面,都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在此環境下,“雙創”的各類載體也蓬勃發展。
成都“雙創”快速發展引發對“雙創”載體的規模需求。截至目前,成都市已累計建成各類創新創業載體210家,面積達1540余萬平方米。其中國家級“雙創”載體38家,省級“雙創”載體18家。國家級眾創空間數量達到21家,僅次于北京、深圳、天津和青島,引領中西部城市。同時,成都的“雙創”載體還表現出專業化、國際化和特色化的特點。
因為“雙創”載體打下的堅實基礎,成都“雙創”發展成果斐然,呈現出海納百川、百花齊放的局面。
據統計,成都的電子商務創新創業主體正在迅速壯大,“蓉漂”占到約75%的比重,其中回流的“川軍”約占40%、西南飛的“孔雀”約占25%、海歸約占10%;本地“草根”約占25%。
《2016成都“雙創”載體發展白皮書》顯示,截至2015年年底,成都新增科技型企業11000余家,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1758家,發明專利申請量29791件。此前,成都已被《財富》雜志列入“2015年中國十大創業城市”,更被譽為全國“3+2”(北京、上海、深圳+武漢和成都)創業基地城市。
與此相對應的是,成都“雙創”工作的重要抓手——電子商務迎來爆發式增長。《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年會現場獲悉,2015年成都市電子商務交易規模達到6800億元,較2010年增長了近6倍;2015年,成都移動電子商務交易規模達到806億元,年均增長超過300%。
推動大數據產業在蓉發展
“互聯網是以信息的對稱消滅信息的不對稱”,從2012年就開始建立全渠道營銷管理系統的品勝集團董事長趙國成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消滅信息不對稱,實現信息流通公平,以分享經濟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正是本次年會探討的主題之一。
事實上,移動經濟時代的核心之一就是分享經濟。與趙國成持類似觀點與操作手法的還有天虹微品總經理王亞非:“天虹微品‘微零售’打造的模式就是移動社交分享經濟。天虹的員工可以在天虹的平臺開店,今年開始天虹的顧客也可以借由‘微零售’平臺開店。”
會上,成都市商務委相關領導表示,“今后的分享經濟勢必星火燎原,誕生更多的企業,成都會一如既往用前瞻性的眼光來看待這類企業的發展,擁抱可能帶來的變化,從而用更符合市場需求和公共利益的維度去激勵、規范、引導和扶持一批互聯網上善于分享的‘獨角獸’企業。”
移動互聯不僅顛覆傳統產業,也倒逼公共服務、市場監管和社會治理改革,導致不可逆轉的重大制度變革。全國許多省市都在探索“互聯網+行政改革”,在實施負面清單之外無禁區、權力清單之外無權力、責任清單之外無責任和資金清單之外無預算,做到公共服務事項全部網上辦理。全社會都已形成共識,建設電子政府是實現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為此,成都市高度重視大數據在社會治理、公共服務和產業發展等領域的應用,專門成立了大數據管理局,推動大數據產業在成都的發展,推動數據在安全的前提下實現公開、共享。
“自信和定力,不僅需要法制的精神,還必須學會用互聯網手段來規范互聯網經濟,在激勵創新和規范發展之間找到平衡的支點。成都需要不斷進行制度創新與政策創新,站在社會化、全球化的角度來思考移動電子商務的發展。”成都市商務委相關領導還表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