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8-12 01:26:49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蓋源源
◎每經記者 蓋源源
正在熱映的《盜墓筆記》上映7天票房已過7億元,正以平均每天1億元的速度朝今年暑期檔首個破10億元的“爆款”目標飛奔而去。高票房電影在低迷的暑期檔出現,市場皆大歡喜,特別是能在票房分賬比例中占據更多的院線、影院。一直以來,影院都是電影生態鏈中的重要一環,影院的排片檔期將很大程度影響一部電影的票房。
目前的中國電影市場,票房仍是絕大部分的收入來源,因此無論是國有、民營參股控股的混合所有制,還是純民營獨資,影院的競爭都十分激烈,全國院線呈現多元化的業態。8月9日,隨著電影國企龍頭中影上市,其龐大的影院布局也呈現出來:截至2015年末,全國有49條院線,中影參股和控股的院線共7條,擁有99家控股影院和13家參股影院。不過,目前院線龍頭仍是萬達院線,截至2015年底,萬達院線共擁有292家影院,其中國內影院240家,且全部是自營影院,盈利能力更強。
在中國影院的營收模型中,票房占據影院所有收入的70%左右,賣品收入也逐漸被視為影院利潤的一大來源,占影院營收的12%~15%,此外還有廣告收入、衍生品收入、專資補貼等。隨著中國電影票房保持高增速,資金青睞影視行業,不少熱錢不斷涌入投資電影院,面對日益白熱化的競爭,資本給票房帶來的新玩法,影院經營的高層如何看待和應對?每經影視(微信ID:meijingyingshi)記者日前在北京獨家對話盧米埃集團總裁邵征,剖析中國院線生態。
邵征曾長期效力于瑞信、JP Morgan和迪拜投資等國際投行和基金公司,并曾當選為CFA金融分析師協會全球理事會的理事,是第一位進入理事會的中國人和唯一的亞洲女性。在邵征看來,中國院線電影需要更加多元化,電影行業投資需要更加理性規范化。
電影同質化嚴重 應該給觀眾多元化選擇
每經影視(微信ID:meijingyingshi):盧米埃在中國的影院數量已達30家,影院較多分布在一二線城市,隨著中國觀影人數日趨增長,盧米埃今后會不會考慮更多朝三四線城市發展?
邵征:從公司發展角度來看,是有一個全國布局的。就目前來說,我們影城在北上廣深、大的省會城市、長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的比例會高一些,在西部如成都、重慶、西安等城市也有發展。關于三四線城市,根據具體發展情況,也會有所考量。從中心城市向周邊擴展,我們比較重視質量和速度的平衡,每年會看100多個項目,最后能做的也就是8~10個項目,不會因為速度犧牲影院的質量,否則對不起觀眾。
每經影視:現在全國院線較多,競爭激烈,盧米埃全部是自營影院,但是自營影院經營成本高,盧米埃在競爭中如何形成自身優勢?
邵征:每個公司的基因不同,帶來的理念、策略和經營方式也不一樣。相對來講,我們有國際化視野的團隊,從經營、技術等都具備國際視野?,F在國產片的數量、質量都有很大進步,但院線電影內容同質化比較嚴重,中國去年制作了600多部電影,有200多部質量比較高的能上院線,進口片包括分賬和買斷片也才幾十部,算下來一年院線能放的電影也就300部左右。而法國一年有600部電影,其中400部進口,200部自己制作;印度是900部,日本是1000部以上,美國是2000部電影。并不是說這些國家一年會放那么多部電影,而是有這么多電影可以供這個國家的院線來挑選。我們目前還是有局限性,所以希望未來國產電影制作水平更高,有更多進口片,給影院更加多樣化選擇。內容方面,除了好萊塢視效大片,盧米埃影業堅持跟國際機構合作做電影節,給觀眾介紹不同國家的電影,例如法國、西班牙、意大利、韓國等電影,同時也扶植國內的藝術電影。雖然我們的銀幕數在全國占比只有千分之五,但像《美姐》《一個勺子》這樣的藝術電影,還有《千錘百煉》這樣的紀錄片,我們是長線排片。不久前上映的《路邊野餐》,我們提前十天預售,黃金場次也會排。我們長期堅持扶持中國青年導演,參與組織年輕導演的作品展映。我始終相信觀眾是需要培養的,中國電影的盤子做大了,觀眾有多元化傾向,需要有更多選擇給他們。
同時,影院要有最好最先進的技術,這需要國際視野和工程背景來判斷,我們有這方面背景和資源,對未來影院設備技術在研發什么,以及一些主流的東西都很清楚。電影院是還原電影的地方,影院應該給它最好的呈現。
每經影視:目前中國電影市場的進口片大多是好萊塢影片,但近期也有引進印度、俄羅斯等國家的影片,比如《巴霍巴利王》《火海凌云》等。對于這些嘗試,您有什么看法?
邵征:多元化肯定是需要的,好萊塢視效大片肯定是做得好,中規中矩拍出來的東西,技術環節做得很好,但它就像麥當勞的漢堡,標準出品,吃多了肯定是可以換口味的。未來的觀眾需要了解不同的文化,不同國家生產的電影是不一樣的。今年的北京電影節、上海國際電影節都在放一些不同國家的老片,很多觀眾也喜歡。
每經影視:過去幾年,盧米埃在多個城市舉辦過數屆意大利電影節,還有法國電影節、西班牙電影節等,盧米埃希望將特殊影展長期化、規模化,這些影展收到的效果您是否滿意?相對于商業電影,做這些特殊影展投入多回報少,您會繼續堅持做下去嗎?
邵征:肯定會一直做下去,我們跟這些機構有一些長期關系,做過電影節的影院也維系了一些長期觀眾,他們形成了到我們的影院看這些電影的習慣。做這個,肯定不會像《變形金剛》《敢死隊》這種,短期能看到巨大回報,但長期來看對公司品牌形象、差異化競爭、多元化服務有正面影響。從排片來看,一些國產電影在二三線甚至四線城市比較受歡迎,文藝范兒的電影在一線城市受到歡迎,如果大家都是一個口味,那肯定是不對的。當然大家也不要誤解,我們不光只是做國外的這種電影,也支持國內的,比如我們做過中國導演新勢力、國內青年導演影片展?!栋嬴B朝鳳》上映的時候我們也是非常支持的,這部片子沒有因為“下跪”事件炒得沸沸揚揚的時候,我們就在黃金場次排了,全國全線都在排,還在西安與吳天明導演基金會、西安電影制片廠一起合作舉辦吳天明導演回顧展,也在其他幾個城市做回顧展,我們覺得做這些是值得的。
人才需時間培養,砸上億的錢也不能立馬催生
每經影視:院線龍頭萬達已切入電影中上游領域,做電影投資、發行,盧米埃在這方面會有動作嗎?院線與制片、發行連成一線,業內人士認為可能產生排片壟斷,您怎么看這種現象?
邵征:前面說到行業涌來熱錢,每個行業熱的時候都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每個人都要做產業鏈,打通上下游,肯定是有難度的。根據我們團隊的資源和能力,我們還是會選擇專注影院發展。從整個行業現象看,反壟斷是很有必要的。美國當時出“派拉蒙法”也是有針對性的,不是拍腦袋決定,畢竟上下游合在一起難免有弊端。這也是監管機構需要考慮的,因為終端不可能無限制增長,會在一個量級停下來。如果是只有幾家獨大,對這個行業肯定不好,一定還是有獨立制片、中小成本的制片,不可能都去打通上下游、做生態圈的,我想一定是百花齊放。
每經影視:資本青睞影視,電影行業出現了不少有別于傳統的新玩法,比如保底發行、票房資產證券化,您在投行工作多年,是金融專家,在您看來這對電影產業發展到底是好還是壞?
邵征:太陽底下無新事,很多創新其實在以前就出現過,只是現場采用了不同的包裝形式或載體,電影這個行業實際上是很小的行業,今年達到預期目標也就是600億元票房,這不是一個很大的數字,這么多錢愿意進來,說明行業有發展前途,這是很好的。
就行業下游來說,影院有穩定的現金流,目前來講有增長有盈利,從投資回報角度講是可以做個預測模型算出來的,但電影制作是算不出來的,美國也很少有獨立的制片公司上市,今年做《敢死隊》掙多少錢,明年做《敢死隊2》就能比今年多30%?這可真不一定。上游制作跟金融是完全相反的概念,金融是希望有穩定預期,有增長的,有盈利的,投資方需要知道風險在哪里。電影是創作,一定是拿出新的東西,大家沒見過的,才愿意來看,新的東西大家是否一定能接受,不是模型能算出來的。即便在美國,大的幾家電影制片公司基本是大的上市公司里面的一部分,唯一從制片起源直到現在還獨立著的就是迪士尼,但它業務早就多元化了,制片收入比例也不高。而且美國電影制片公司是在版權保護下,多年積累片庫數量大,而且可以不斷產生收入,米老鼠、唐老鴨現在還在掙錢,我們上游的公司一般這幾年拍的片子加起來數量本身就不大,而且基本這些片庫都不再賺錢了。
任何其他金融形式來做這個行業的話,如果沒有可以預期的現金流,投機成分就很高了,所有現在包裝的金融產品無非就是一部電影、幾部電影的票房做保底分成,承諾回報,但電影是否有這樣的票房,是很難預測的。
每經影視:以前中國電影是制片抱著劇本找錢,現在電影行業不缺錢了,但資金有了并非一定會推動行業良性向上發展,對比您熟悉的美國電影工業,您認為中國電影需要努力發展的根本是什么?
邵征:兩方面,人才培養和制度建設。那么多錢進來,應該有好的人去管,人家給你10元,是希望能做出高于10元的產品賣出去,但我們現在哪有那么多導演、演員、燈光、道具?專門的人才是需要時間培養的,并非砸出上億元的錢,這些人就立馬能催生出來。10年前好萊塢就有軟件,90頁你寫完,每一頁一分鐘,寫完后馬上分角色、場景等給你自動算好,就像以前的場記自動生成,寫明道具“手機”在90分鐘出現多少次,分別在什么地方;每個人物出現多少次,每次穿什么衣服,妝化成什么樣,全出來了,不像人工場記要用場記去做,效率低,而且容易出錯。這不是多少錢砸出來的,工業環節每個細節都需要這樣,現在熱錢多,但是花這個工夫的并不多見。其次是制度建設,版權保護、打擊偷瞞報票房等,保證這個行業良性可持續發展。熱錢來了也可能離開,所以在行業熱的時候大家更需要做基礎做扎實,長期穩定發展,真正做事情的人是需要關注這些的。
有洗浴中心改造成影院,建成后不知道電影從哪來
每經影視:資本炒熱電影市場,現在開電影院的越來越多,沿海一帶出現建電影院賺快錢的現象,建電影院投資回報率高嗎?您怎么看待這種現象?
邵征:任何行業火了,都會有人進來掙快錢,電影行業也一樣。火熱建影院不是今天才出現的現象,早在2010年《阿凡達》在中國上映的時候就開始了。最早大家關注電影行業也是從《阿凡達》開始,從那時候前赴后繼進來很多熱錢,只不過最近一波是因為現在其他產業比如制造業困難一些,面臨改革或者重組,錢沒有什么出處,于是就又往這個行業涌。但影院作為終端是為人服務的,人是會用腳投票的。掙快錢有可能會盲目降低設備和裝修成本,犧牲服務質量。
這幾年我們也看到每年都會有新公司進來掙快錢,但這個行業不像外界想象的那么容易,里面有不少技術含量。比如,影院設計應該是梯形或扇形的,但有的影院做出過四方形,銀幕都不知道掛哪面墻上。影院的每層臺階是不一樣高的,每個臺階高度是根據眼睛看到畫框銀幕中心點的三角函數算出來的,我們見過有的影院椅子的高差是算出來的,但每層臺階做成一樣高,人走上去再走到椅子那里,會踏低或踏高一下,容易絆倒。標準影院層高至少8米,柱子至少12米,很多熱錢是不管這些的。熱錢進來,只要有塊地,以前做電玩的、或者原來做百貨、餐飲的都改造成電影院,層高等都不夠,這就是為什么有的影院所有廳特別小,只有四、五十個座位。我們見過洗浴中心、健身房改造的影院,影院建好以后,還向別人打聽電影從哪兒來的,才知道還要加入院線,也不懂票房分成,總之這里面確實存在不正規的地方。
每經影視:目前電影院的收入主要依靠票房,在地租等成本升高的情況下,一些影院出現偷票房的丑聞,這是不是一種惡性循環?良心經營影院的人有沒有想過用什么辦法來抵制這種現象?
邵征:偷票房的現象通過看產業報告更加明顯,有的影院一年就幾十萬最多也就200萬元的收入,這根本不夠付人工水電,可為什么還活著呢?但經營影院的人沒有辦法來抵制這個現象。我是老實做經營的,你偷票房,我沒法管你。只有兩方面去做,一是片方抵制,如果你偷了我的票房,下一步電影不給你放,我覺得這是對的;第二是監管部門來查,有更加嚴厲的實質性的懲罰措施。這個行業需要更加規范化,否則就成劣幣驅除良幣了。這不光對誠信經營的影院不公平,對上游制片公司也不公平,像導演、演員辛苦拍電影,最后票房卻被偷走。
每經影視:在美國的影院經營收入中,票房占比沒有中國那么高,未來中國的電影院發展,除了票房,還有拓展盈利的渠道嗎?
邵征:中國影院的收入未來主要還是依靠票房。我們的影院跟美國不一樣,美國不少影院是獨立的,單獨的建筑物,餐飲、商業等跟電影院不在一個空間里,不像目前中國的影院大多所處的位置都是商場里面,賣品競爭會比較激烈,而且美國影院的限制沒那么多,甚至可以賣酒。
影院的收入結構也跟當地的觀影習慣有關,印度影院的餐飲賣品占比高,因為印度寶萊塢電影是有中場休息的,即便是好萊塢電影去了印度,片長只有90分鐘中間也需要切斷,這是觀影習慣。美國電影不到一半收入來自電影票房,其他包括線上、DVD等銷售,美國版權保護制度完善,監管嚴格,大的電影制片公司都有片庫,幾十年后看片依然可以分錢。
而目前國內電影生產成本越來越高,動輒上億,甚至幾億,主創人員成本也高,后期的視效制作花錢很多,但90% ~95%以上的投入需要從影院回收,制片公司的壓力自然很大。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