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7-28 02:55:56
東北、華北、華南,多地頻傳糧倉“爆倉”、告急的聲音。據媒體報道,黑龍江糧食主產區幾乎所有糧倉都是高倉滿儲,“連建倉的地方都沒有了”。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張雯
◎每經記者 張雯
糧食收儲與放儲之間的尖銳矛盾,正隨著夏糧收獲日子的來臨而驟然放大。
東北、華北、華南,多地頻傳糧倉“爆倉”、告急的聲音。據媒體報道,黑龍江糧食主產區幾乎所有糧倉都是高倉滿儲,“連建倉的地方都沒有了”。
而那些“高倉滿儲”的糧倉里面,玉米占到了最大比重。在這樣的情況下,“去庫存”指的主要就是去掉玉米的庫存。卓創資訊統計數據顯示,截至7月22日,我國臨儲玉米庫存依然在2.6億噸左右,該數據比我國一年的玉米產量都高,更遠高于一年1.96億噸的消費量。
另一方面,則是玉米產業鏈上的“攪局者”頻繁出現,這導致了從收儲到放儲調控的進一步失衡。
7月27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多名飼料行業從業者處獲悉,當前收購低等級玉米冒充高等級玉米賺取差價、在收儲期間將華北地區低價玉米倒賣東北成為今年玉米產業鏈上的突出亂象。
“許多人將現在國庫出來的2013年玉米拍下,之后再千方百計冒充好玉米、新玉米,可以實現每斤近一毛錢的利潤。”一位河北邯鄲的飼料從業者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而前段時間臨儲收儲時,東北收儲價格高于華北,于是許多人又將河北、山東的玉米倒賣進東北,收的價格是八毛多,兩個月后我們需要從東北買,價格是九毛多,這一折騰就是每斤9分錢的損失。”
玉米積壓糧倉,“去庫存”又頻遇攪局者,這給今年再獲豐收的夏糧收儲制造了難題。
糧倉去庫存加劇玉米價格下行
截至今年4月30日玉米臨儲收購收官,東北地區共收購2015年產臨儲玉米總量達1.25億噸,超出去年終值4213萬噸。
緊隨高達1.25億噸玉米臨儲入庫之后,是多數糧食主產區庫容告急。
據黑龍江省糧食局有關負責人此前對媒體表示,目前全省糧食庫存處于爆滿狀態,糧食收購量、庫存量均創歷史新高。據了解,在2015~2016年的糧食收購季,該省累計收購糧食7983.5萬噸,同比增加752.5萬噸。其中政策性糧食6386.5萬噸,同比增加1246.5萬噸,在收購季期間,近一半的政策性糧食收儲庫點,因倉容不足被迫暫停收糧。
而在高企的糧食庫存里,玉米占到了頭把交椅。
“現在我國糧食庫存達到歷史最高水平,糧食供求結構性短缺和結構性過剩同時存在,庫存的三大糧食品種是玉米、稻谷、小麥,其中玉米庫存數量占總庫存量的50.3%,庫存量主要集中在東北地區。”中國糧食行業協會會長聶振邦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因此糧食‘去庫存’,主要還是解決玉米庫存過多的問題。”
那么玉米去庫存做得如何呢?
2016年,玉米收儲政策將按照市場化收購加補貼的新機制進行改革,7月28~29日在國家糧食局糧食交易協調中心及聯網的各省(區、市)國家糧食交易中心組織開展“分貸分還”國家臨儲玉米競價交易,此次交易共計投放玉米600萬噸,均為2013年產的玉米。
據“中國飼料在線”數據顯示,本輪政策玉米拍賣,并沒有出現之前市場所預期的“搶糧”狀態,不但成交率不及五成,其整體溢價的情況也不明顯,更多的是以底價成交為主。
事實上,綜合多家機構統計測算數據,當前玉米庫存高達2.5億噸以上,在這個龐大數字面前,玉米去庫存一方面要“慢慢走”,以防進一步壓跌即將在8月份大量上市的玉米現貨價格;但一方面又不得不加快調整腳步,以清掉部分庫容迎接即將到來的夏糧入庫。
對于玉米價格走勢,多數業內人士給出了下跌的預期。
據農業部監測,6月份玉米價格同比下降14.6%。《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檢索到的臨沂市物價局不久前發布的調查數據顯示,預測本年度玉米種植每畝虧損199.13元,較去年每畝虧損157.71元增虧26.26%。
有分析人士表示,這一方面是緣于本年玉米供給仍然充裕,考慮約1.9億噸的需求量,產量仍有大量盈余;另一方面,當前玉米臨時儲備正常消化估計約需要5年,這將極大壓制玉米價格的上漲空間。
卓創咨詢糧食分析師劉棟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對于如何去庫存,首先要底價拍賣,但價格也不能太低,否則就會嚴重打壓目前的玉米市場。從根本上來說,還是要減增量,就是有計劃地調減玉米的種植面積,逐漸使我國的玉米達到供需基本平衡的狀態。”
“攪局者”給產業鏈平添波瀾
從主產區延伸向外,玉米行業的“攪局者”已在產業鏈上隱現。
“現在國庫賣的是2013年囤的玉米,每斤0.75元,這一類玉米一般只能用作酒廠和味精的原料,但是許多人利用各種手段,將這類玉米買來,千方百計冒充新玉米出售。”一位河北地區飼料從業者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都知道現在國家在‘去庫存’,于是許多人開始打這個陳玉米的主意,據我所知有的人買來經過處理,比如混新玉米,便可以每斤八毛多的價錢出手。”
在玉米收儲期間,“攪局者”還將華北地區的低價玉米倒賣至開庫收儲的東北,利用較高的政府臨儲定價賺取差價。
上述飼料從業者說,“收儲期間,我們這里的玉米賣給東北,每斤大概八毛三,兩個月后,我們需要用玉米了,只好以九毛二的價格從東北把玉米拉回來。實際上據我所知,有很多山東、河北的玉米進入東北國庫,而這是違反國家政策的。”
“這種事件是一種典型的投機行為,個別人利用東北收儲時期較高的政府定價,將山東、河北地區較低價的玉米違規流通進了東北糧倉,賺取中間差價。”劉棟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這種將本應用作酒精味精的玉米冒充好玉米的做法,就是坑人。
一位行業分析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每一年收儲的玉米都是產自上一年的,2014年玉米總產量為2.15億噸,2015年玉米臨儲達8300萬噸,當年玉米總產量為2.24億噸,收儲達到了前所未有的1.25億噸,實際上就是因為有許多華北地區玉米混了進去。”
數據顯示,在中國直接被作為食用用途的玉米只占到總產量的約10%,其余90%都進入到加工環節。這也意味著,當“攪局者”密集出現在玉米入庫與出庫的產業鏈兩端,下游的加工業者必將承受更大的波瀾。
“東北作為產區,其玉米本應是南運的,結果由于當地收儲帶來的價格差,造成華北地區玉米逆流進入東北,而且都是規格較好的玉米先流過去了。”上述飼料從業者表示,如此一來當地想收好玉米,就比較困難,甚至需要等兩三個月再以每斤高出9分錢的價格,從東北又把玉米買回來,由此一來飼料成本自然上漲,而養殖業成本也會跟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