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地產 2016-07-15 14:03:09
過度城市化像一場瑰麗的綺夢,造了大面積的城市新區,也造了大量的“鬼城”。
每經編輯 王杰
(本文原載于微信公眾號“邦地產”Real-estate-circle)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6年5月,全國縣及縣以上的新城新區數量3500多個。”
國家發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調查顯示,這些新城新區規劃人口達到34億。
34億人口是個什么概念?華南城市規劃學會會長、暨南大學管理學院教授胡剛表示,“規劃人口34億,約相當于中國目前人口規模的2.5倍,足以裝下全世界約一半人口!”
但目前有個問題,中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為40%,2.7億以農民工為主體的人口,正在向市民轉化。但這些人很多并沒有選擇在就近的城市實現“市民化”,而是選擇南下長三角、珠三角,或者北上京津冀,隨之三大城市群房價連年上漲。
這就是前幾年“鬼城”“空城”四起的重要原因,但放到如今來說,很多專家依然指出,這些“新城”“新區”,特別是省會城市周邊的新建區域,依然不能因為曾經的“空城”名號就放棄建設。
34億人的容納度啊!提升它們分流人口的能力,依然是解決中國房價(特別是一線城市)上漲的重要途徑。
鬼城和新區的界限有多大?
過度城市化像一場瑰麗的綺夢,造了大面積的城市新區,也造了大量的“鬼城”。
“規劃超前”是大家不能忽視的因素。最新公布的《國土資源“十三五”規劃綱要》就顯示,“十二五”時期全國城鎮建設用地增長約20%,遠高于同期城鎮人口11%的增幅,城鎮建設用地增長速度約為同期城鎮人口增幅的180%。
“盤活鬼城的最好方法,還是從做好城市規劃、宜居宜業做起。因為具備資源,具有特色產業又宜居宜業的新區,依然能夠吸引產業和人口。”首都經貿大學教授趙秀池告訴邦地產:
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副會長牛鳳瑞則給了邦爺一個公式:鬼城改變面貌的時間,等于其依附的主城區的發展形勢,除以主城區與鬼城的距離。
換句話說,主城區發展勢頭越強勁,依附于主城區越近的“鬼城”,越容易“摘帽”。
其實這里邦爺想說一個點:前幾年被稱為“鬼城”的很多城市,都是被誤解,因為新區建設,在產業搭建、配套完善等方面都需要時間,畢竟最后才能看到人口引入,居住率高。所以此前,有些人屬于聽信了鬼城誤傳,錯過了投資機會。
比如鄭東新區就是這樣。
2010年底,美國一家名為“商業內幕”的網站公布了鄭東新區的若干幅衛星圖片,稱其可能是中國最大的“鬼城”,引起廣泛關注。
但其實,鄭州新區管委會當即發布數據稱,鄭東新區CBD入住率達到90%。而伴隨新區建設,近兩年該區“地王”頻出。1月8日河南正商置業還以1844.11萬/平單價、18.9億的總價,創造了一宗“雙料地王”。
新區投資看眼光,哪些值得下手?
我們似乎應該用發展的眼光看所謂的鬼城,看新區(特別是省會城市周邊的新區)的機遇。那么在目前的市場形勢下,還有哪些區域值得關注呢?
“凡是發展比較快的地區,都有區域中心。”中央黨校副教育長兼社科部主任、一級教授王懷超說,廣東、江蘇、浙江、山東都有兩個中心,除了省會,還有經濟中心,相得益彰,發展很快。而西部省份,多數都是省會一城獨大。
“我覺得,中國要走‘一條一個省若干個區域中心’這條路。”
王懷超舉例稱,湖北省6000多萬人口,武漢市就占了五分之一,實際上已經飽和了。但湖北發展起來兩個副中心,一個襄陽一個宜昌,都有400萬、500萬人口,如果襄陽、宜昌發展成武漢的規模,三個中心占全省人口就超過50%。“再加上其他城鎮,就超過70%了,所以,還是要加快發展區域性的中心城市。”
而要建設區域性中心城市,促進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是要義。對此,目前中央已經提出了“放權改革”的策略。即要在經濟發展和公共服務方面加大工作力度,給地方政府更大的自主權,并且使這種自主權實現常態化和制度化。
邦爺總結一下,也就是說,一些距離主城區近的新區,仍有房產置業機會。當然是主城區的經濟輻射力越強越好。另外,一些區域性中心城市(鎮),也會成為下一步置業的熱點。
*文中觀點為作者評論,和邦地產立場無涉。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