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地產 2016-07-10 12:16:20
已經滋生的全球金融危機苗頭,會讓多少亞洲投資者打道回府?
每經編輯 蔡雅蕓
(本文原載于微信公眾號“邦地產”Real-estate-Circle)
英國脫歐對中國投資者可能是一種機遇。
仲量聯行在報告中表示,今年一季度英國直接房地產投資達107億英鎊,12%來自亞洲投資者,他們成了英國最大的國際投資群體。
但現實是,英國房地產的表現并不好,甚至已經滋生了全球金融危機的苗頭。
這會讓多少亞洲投資者打道回府?
在英6大地產基金公司暫停贖回
據悉,日前在英6大地產基金公司已暫停贖回旗下的地產投資基金,涉及投資者資產高達148億英鎊。
他們是標準人壽保險公司(Standard Life Investments)、英國英杰華保險集團(AVIVA)、M&GInvestments、英國亨德森全球投資(Henderson Global Investors)、Columbia Threadneedle Investments、加拿大人壽公司(Canada Life)。
英國標準人壽保險公司是英國第二大壽險公司,旗下基金是英國第三大面向散戶的開放式房產基金,該公司表示,暫停贖回是為了保護所有基金投資者的利益,避免損害投資回報。
據英國《金融時報》的信息,即使再有任何一筆贖回,該基金也不得不拋售所持房地產,籌集資金應對。
而伴隨這些公司紛紛拋售所持物業,商業地產市場上的供給必然會增加,并且導致價格下滑。
歷史正在重演?
這不得不讓人聯想到2007年的金融危機。
因為當年在金融危機爆發之前,英國投資者贖回激增,導致基金紛紛被迫暫停贖回,通過拋售資產補充流動性引發后續英國房地產價格大跌40%。
在2007年8月9日,法國巴黎銀行宣布暫停旗下三只涉足美國房貸業務的基金交易。
同年9月中旬,英國第五大抵押貸款供應商諾森羅克銀行深入財務危機,遭遇擠兌風波。
2008年2月12日,美國政府和六大貸款商提出“救生計劃”,以幫助還不起房貸即將失去房屋的業主。
2008年9月22日,英國政府考慮動用2000億英鎊用于挽救瀕臨危機的銀行業。
同年10月13日,英國政府宣布針對四大銀行提出紓困計劃,金額350億英鎊。
同年12月4日,英國央行宣布將基準利率降低100基點至2%,是1951年來的最低水平。
同年12月16日,美聯儲降息,從1%下調至0%~0.25%。
當時,澳大利亞、日本、德國、韓國等國政府也采取了“救市運動”。
在當年全球金融危機的時候,中國幾乎平穩度過。
但如果歷史重演,一旦英國房地產垮塌,亞洲資本進入中國的比例可能會大幅增加。
亞洲外資轉向中國市場
目前的局勢下,在亞洲外資眼中,中國是繼英國之后第二大值得選擇投資的國家。因為中國正在成為他們最佳的避風港。
我們從中國央行四月發布的《2016年一季度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統計數據報告》中可以看到,一季度人民幣貸款增加4.67萬億元,同比多增1.06萬億元,另外4月新增5556億元,5月新增9855億元。
盡管上半年數據還未出來,但中金預計,上半年整體的信貸規模將突破7萬億元。其中中長期貸款的增加,正是受到房地產的拉動。
再看看M2的增速,一月14%,二月13.3%,3月13.4%,4月12.8%,5月11.8%。
從上圖看到,無論是基建還是房地產開發投資的反彈,背后的支撐力量都是來自金融系統的信貸擴張。
而信貸擴張具有一定的時滯性,至少在未來幾個月、幾個季度,中國的經濟層面都不會出現大幅下滑。
從現代金融體系的角度看,我們手里的貨幣主要是來自銀行信貸。可以說,是銀行貸款創造的貨幣,而不是儲蓄。
凱恩斯有個理論就很到位,也就是流動性偏好理論,說直白點,就是如果大家都追求流動性資產,對實體經濟的消費投資需求就弱,導致需求不足、供給過剩。
如今中國的M2大幅擴張讓很多人擔心,因為M2源于信貸擴張,背后是直接指向債務問題、金融風險問題。
如今,企業和個人用信貸創造的貨幣購買資產,導致資產價格上升,那么可能就會帶來信貸大幅擴張背后的資產泡沫,一旦資產價格開始下降,就可能帶來債務違約等金融風險。
有人說,“緊信用、松貨幣、寬財政”是中國金融下半場的戰略,可以有效避免可能會發生的一切危機。
信貸和房地產是天然聯系在一起的,因為信貸是靠房地產作為抵押品發出去的,而松貨幣就是央行資產負債表的擴張,同時用于支持財政。
顯然,政府繼續刺激國內房地產,是吸引海外資本、發展國內經濟的不二選擇。
*文中觀點為作者評論,和邦地產立場無涉。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