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6-17 01:28:42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岳琦
◎每經記者 岳琦
*ST云維(600725,SH)的債務危機持續發酵,“突然”披露的十幾億逾期也引發監管層關注。6月16日,*ST云維按照監管要求披露債務逾期的過程和細節。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ST云維控股子公司早在今年1月就已形成7600萬元逾期,但此前并未披露,直到日前才集中披露18.6億元債務逾期。對此,*ST維方面稱,公司在通過各種方式籌集置換逾期貸款所需的利息資金,將逾期貸款進行置換,故貸款逾期時未進行公告。
早在去年底,*ST云維及其實控人云南煤化就開始出現資金鏈緊張,而*ST云維及其控股子公司則開始采用“借新還舊”等方式置換到期債務。這種方式也讓*ST云維債務逾期更加集中,在還不起“借新”所需的利息之下,債務危機最終爆發。
按照*ST云維最新披露,公司及控股子公司對銀行及非銀行金融機構負債總計67.6億元,逾期比例已達27.64%,如果后續貸款置換利息仍無法到位,可能導致新的債務逾期。*ST云維一位內部人士表示,公司正與銀行溝通,云南煤化和云南省國資委也給予了支持。
●債務逾期引監管層關注
巨虧之下的*ST云維的一則債務逾期公告讓諸多投資者疑惑不已。
6月14日,*ST云維公告稱,公司控股子公司自2016年1月6日至2016年6月12日,陸續發生對銀行、信托公司、融資租賃公司、小額貸款公司等金融機構的貸款未能如期償還或續貸,銀行承兌匯票及國內信用證未能按期兌付等債務逾期。其中,逾期本金金額共計17.7億元,逾期利息金額共計0.9億元,共計18.68億元。
對已經連續虧損兩年的*ST云維來說,今年的扭虧保殼重任之路頗顯重要。而時間過去一半,投資者等來的卻是并無明顯征兆的巨額債務逾期,而這也引發監管層的關注。
在16日的補充公告中,*ST云維稱根據上證所監管要求,再次就債務逾期相關內容補充披露。
值得注意的是,*ST云維首筆較大金額逾期為公司控股子公司曲靖大為焦化制供氣有限公司今年1月10日到期的7600萬元債務,該筆債務因未及時支付利息,將到期貸款進行置換而形成逾期。
對于債務逾期未及時公告的原因,*ST云維公告稱,貸款形成逾期時,公司及控股子公司一直在與涉及的金融機構溝通解決辦法,并且公司也在通過各種方式籌集置換逾期貸款所需的利息資金,將逾期貸款進行置換,故貸款逾期時未進行公告。
前述*ST云維內部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當時達成的協議是,本金到期是1月10日,后續能還上利息,就能自動“借新還舊”,把當時到期的貸款轉成新的貸款,就是因為之后沒有籌集到利息,所以逾期時間只能往前推。
至于如何應對債務危機,*ST云維在公告中并未明確披露。上述內部人士則稱,正在跟銀行和金融機構溝通,本金還完是不太可能的,只能是還利息。截至6月16日,*ST云維尚未接到銀行的相關通知,彼此的關系沒有惡化的情況。
談及公司業務上的改善,該內部人士坦言,目前資金是*ST云維面臨的主要問題,沒有資金來源,很多東西都無法推進,“風險肯定是有的,要看后續怎么處置。”
●“借新還舊”難解債務危機
*ST云維的債務逾期集中爆發,也源于其“借新還舊”的應對模式。
據*ST云維披露,公司生產經營持續大額虧損,資金愈加緊張。2015年末,在公司實際控制人云南煤化的統一組織下與各金融機構開展了債務和解工作,貸款到期通過“借新還舊”等方式實現置換成為其解決資金問題的模式。
今年以來,*ST云維及控股子公司到期貸款均通過“借新還舊”進行置換。在該模式下,貸款本金的到期日被不斷后延,最終則趨于集中,當置換貸款所需的利息也無法籌集到之時,此前“積累”的債務問題最終“爆發”。
按照*ST云維的披露,截至2016年6月12日,公司及控股子公司對銀行及非銀行金融機構負債總額共計67.6億元,目前披露的逾期債務占該類合并負債總額27.64%,尚未逾期的銀行及非銀行金融機構負債48.92億元。
而*ST云維還披露,目前債務逾期事項尚未對未逾期負債造成影響,若后續貸款置換所需利息資金仍無法籌措到位,可能導致形成新的債務逾期。
實際上,早在去年11月份,云南煤化就已經陷入債務違約,并由云南省政府推動其債務重組,直至目前重組仍未見明顯進展。而2015年,*ST云維的虧損高達37億元,云南煤化虧損則達91億元。
上述*ST云維人士透露,公司與云南煤化和云南國資委的溝通是一個持續進展的過程,兩方也給予了有效的支持。但該人士還強調,在國家產業政策和市場趨勢的大背景下,在相關問題的推進和解決上還是會面臨一些困難。
此次*ST云維的債務危機也引發了云南煤化企業債評級機構的關注。6月15日,“15云煤化”披露債券評級機構的關注公告。評級機構表示,云南煤化相關債券主體和債項信用等級均列入可能降級的觀察名單,并表示將密切關注公司對債務預期時間的處理進展及其對公司后續生產經營、信用狀況產生的影響。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