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5-24 00:00:04
科技部部長萬鋼在發布會上對于如何激勵創新主體也介紹了具體的措施,比如提高各級科技人員穩定性收入的比例;推動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使科技人員能夠獲得相應收益;國家和地方各級政府的科研經費當中要給科研人員更多的使用自主權,同時對科研人員付出的創造性勞動要有合理的補償。
每經編輯|每經實習記者 張懷水
每經實習記者 張懷水
科技成果轉化首先要激發創新主體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過程中的積極性。
5月23日,國新辦舉行發布會,科技部部長萬鋼介紹了《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有關情況。在人才培養方面,萬鋼表示,加速科技成果轉化來推動科技人員創新,讓畢業的博士生、研究生能夠投身創業活動,給他們很好的支撐,也建立制度性的保障。
5月18日,科技部副部長王志剛介紹《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中曾提到將科技成果轉化凈收益的50%用來激勵科研團隊。此次《綱要》再次提及建立知識價值為導向的收入分配體系,采取多項措施激勵科研人員投入到創新創業的工作當中去。
提高各級科技人員穩定性收入比例
萬鋼表示,此次《綱要》中有相關規定,推動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使科技人員能夠獲得相應收益,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記者發現,《綱要》與《方案》在科技人才培養與激勵上有不少相通之處,比如都提到激發創新主體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積極性,完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支撐服務體系。
而《綱要》除了提及如何激勵創新主體外,還涉及到許多對科技人才培養的措施。例如聯合教育部在高校設立“雙創”平臺,開展創業培訓,建立“眾創平臺”等。
中信•奇點學院近期走訪了多個成功的科技雙創項目負責人,他們都普遍認為,未來創業必然是科技與商業共舞。創業僅靠產品跟風、復制就能暴富的紅利早已不在。然而從國際經驗和全球規律來看,科技創新、科技創業往往是險中求勝的最佳策略。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科研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到科技創新。黨的十八大以來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科技創新的主體是人,此次《綱要》的解讀,凸顯了人才在創新驅動發展當中的重要意義。
“以前,科研人員的付出與回報不成比例,甚至科研人員自己貼錢搞科研,人才流失比較嚴重,《綱要》不僅從態度上體現對人才的重視,更落實到具體的措施上,是一次進步。”竹立家表示。
萬鋼在發布會上對于如何激勵創新主體也介紹了具體的措施,比如提高各級科技人員穩定性收入的比例;推動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使科技人員能夠獲得相應收益;國家和地方各級政府的科研經費當中要給科研人員更多的使用自主權,同時對科研人員付出的創造性勞動要有合理的補償。
科研經費自主支配不代表放入口袋
關于提高科研經費自主使用權的問題,萬鋼在發布會上強調:“要在管好、用好、放開、放活的原則下進行。
記者發現,5月18日王志剛介紹《方案》時曾說到,“以前課題一開始需要預估經費的數量,很難算的準。現在可以調,但是有一定的程序。任何事情都是雙刃劍,有激勵必有約束,目的是讓科研人員和承擔科研項目任務的單位有更大的自主權。”
而此次《綱要》的實施,依然將提高科研經費自主權作為推動科技創新、人才創新的重要措施之一。萬鋼表示,一系列激勵措施的實施,目的是希望年輕人能夠有更多的發展空間,實現他們的社會價值,這是最重要的。
竹立家告訴記者,提高科研經費自主權不代表把錢放進口袋,這完全是兩碼事。以前,科研經費自主權小,分配也不均勻。有行政級別、有身份的領導拿到的經費比較多,真正在一線從事科研工作的人員拿的很少,提高科研經費自主權,方便科研團隊合理使用資金,進而提高科研效率。
但如果把科研經費自主支配作為謀取私利的條件,是要堅決杜絕的。在如何防范把科研經費放入個人口袋的問題上,竹立家表示,如果在科研經費自主使用的同時,嚴格實施科研經費公證機制,就能有效防止科研經費亂花的問題。
萬鋼在發布會上也明確表示,提高科技人員收入最重要的還是要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創造更大的舞臺和空間,使他們能夠安心長期努力去攻克一些基礎前沿的工作。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