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5-12 01:35:30
假冒偽劣、質量不佳的消費品曾讓“中國制造”蒙羞,更影響消費者體驗和健康。如今,生產假冒偽劣產品的企業或將迎來一記“猛拳”。5月11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除提出推進“品質革命”外,會議還要求強化監管,建立企業黑名單、懲罰性巨額賠償等制度。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馮彪
◎每經記者 馮彪
假冒偽劣、質量不佳的消費品曾讓“中國制造”蒙羞,更影響消費者體驗和健康。如今,生產假冒偽劣產品的企業或將迎來一記“猛拳”。
5月11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促進消費品工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更好滿足群眾消費升級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除提出推進“品質革命”外,此次常務會議要求強化監管,建立企業黑名單、懲罰性巨額賠償等制度。
中國政法大學趙旭東教授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與補償性賠償不同,懲罰性巨額賠償是針對有重大影響或主觀故意的行為,要求行為人賠償數額超出實際的損害數額,目的是起到警示作用,防止再犯。”
推進消費品“品質革命”
消費在我國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5月11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認為,消費是最終需求。促進消費品工業升級,發揮消費對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的關鍵作用,是推進結構性改革尤其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
為促進消費轉型升級,今年4月26日,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24個部門曾聯合下發《關于印發促進消費帶動轉型升級行動方案的通知》。該《通知》圍繞地產、汽車、新興服務業領域等主攻方向,出臺實施“十大擴消費行動”。
對此,阿里研究院院長高紅兵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人口、社會和科技發展等因素將在未來五年為中國帶來2.3萬億美元的消費增量。
但是,消費產品品牌知名度不高、品質不佳一直是國產品牌的軟肋。甚至我國馬桶蓋、圓珠筆、菜刀等日常生活必需品都顯得“技不如人”。
此次常務會議要求,各級政府要著力完善政策,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圍繞消費者多樣化需求,推動消費品工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
具體來說,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及,一是完善市場準入,取消不必要的審批及目錄和不合理收費,嚴格安全、環保、能耗等條件,支持企業在創意設計、提高科技含量和性能等方面下大功夫,促進大眾消費品創新和有效供給。
二是培育和弘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立足大眾消費品生產推進“品質革命”,推動“中國制造”加快走向“精品制造”。
另外,此次會議還提出,推進國內消費品與國際標準對標,推行產品認證和第三方質量檢驗檢測,嚴格實施缺陷產品召回制度。
將建懲罰性巨額賠償制度
值得注意的是,在強化監管,嚴打假冒偽劣方面,此次常務會議要求全面推開“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方式,建立企業黑名單、懲罰性巨額賠償等制度,防止劣幣驅逐良幣。
記者注意到,中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55條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3倍。
趙旭東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賠償責任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等法律條文中都有涉及,從法律實踐看,有些處罰措施的震懾性不夠,有時候對違法企業來說也僅是‘隔靴搔癢’。”
記者注意到,據新華網報道,美國當地時間5月2日,作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消費者護理產品公司之一強生公司,被判向一名長期使用該公司爽身粉的女性賠償5500萬美元。而在今年2月,強生已被判需向一位因使用含滑石粉的衛生用品而患癌死亡的女受害者家庭賠償7200萬美元。
在趙旭東看來,這種賠償金額遠超商品本身價格的賠償就屬于具有懲罰性的巨額賠償,目的是起到示范警示作用。
“以前懲罰性條款多用在行政責任中,在民事責任中多為補償性賠償,懲罰性條款較少。對于部分依靠假冒偽劣產品獲益的企業來說,可能補償性的賠償還沒有其違法獲益多。”趙旭東說。
對于哪些違法行為可能適用懲罰性賠償,張旭東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一般來看,會根據行為是否屬于主觀故意、主觀惡意,以及行為涉及的影響面來判斷。”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