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5-12 01:34:53
5月5日,“劃時代的推動力——寶馬集團未來展”全球巡展首站在北京798藝術區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拉開帷幕,寶馬集團作為全球第一大豪華車企業,向中國觀眾展現了其對未來社會、科技發展趨勢和交通出行生活的思索和愿景。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劉衛琰 叢剛
每經記者 劉衛琰 叢剛
5月5日,“劃時代的推動力——寶馬集團未來展”全球巡展首站在北京798藝術區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拉開帷幕,寶馬集團作為全球第一大豪華車企業,向中國觀眾展現了其對未來社會、科技發展趨勢和交通出行生活的思索和愿景。
當日,寶馬集團去年新上任的董事長科魯格親自來到北京宣講寶馬的未來汽車。在體現對中國市場重視的同時,科魯格對中國市場未來的發展表現出堅定信心。他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未來會持續擴大在中國的投資,中國是最具增長潛力的新能源汽車市場。
科魯格的表態,為跨國公司在華的競爭掀開一個新篇章,由于中國政府對于新能源汽車的支持和補貼政策,中國正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之一。去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33.11萬輛,同比增長3.4倍。
此外,隨著傳統汽車巨頭和互聯網企業之間在造車上的競爭成為市場焦點,因此寶馬此次展示的概念產品也就成為各方關注重點。當日,寶馬展示了其面對未來競爭的“手段”和產品,首次亮相亞洲的 BMW VISION NEXT 100概念車被放置在發布會舞臺中央。
寶馬集團設計高級副總裁霍伊頓克(Adrian van Hooydonk)表示,“科技應當盡可能操作簡單并便于體驗,在未來,人、車與環境,三者之間才能無縫聯接。寶馬概念車‘BMW VISION NEXT 100’體現了我們是如何暢想這樣的未來的。”
科魯格“不擔心”競爭
科魯格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我們對未來個人交通出行的愿景是確保輕松、按需提供,并針對每位客戶的個人需求量身定制(出行方案)。而這是寶馬集團保持高端個人交通出行領域的領導者地位的關鍵。”
為保證這一長遠規劃落地,今年3月,寶馬提出了全新“第一戰略”。該戰略將為寶馬集團實現科技創新,擴大人、車輛與服務之間數字化連接,個性化出行等提供技術、人才、資金等方面支撐。
然而,在電動化、數字化與汽車行業快速嫁接的當下,不僅寶馬這樣的傳統汽車企業在加速變革,不少互聯網企業也在借力這一趨勢加入造車行業。在國外,谷歌的無人駕駛車輛已完成多次路試;在中國,樂視汽車的概念車也已亮相。
不過,在科魯格看來,“如果互聯網企業制造的只是從A點行駛到B點的工具,那么我們并不擔心,高端豪華車的客戶仍注重的是品牌和體驗。寶馬以駕駛樂趣為中心的理念會保持下去。”
科魯格進一步指出,“寶馬擁有百年的造車經驗,這是互聯網公司所不具備的,比如碰撞所需的各種數據,這不是任何一個公司一夜間就能復制的。”
寶馬集團從汽車制造商向個人出行服務提供商轉型,不僅是其保持行業領先的重要籌碼,也是在汽車制造業利潤攤薄的當下,尋求穩定利潤增長的重要基礎。
科魯格表示,“我們新上馬的出行服務業務,可以幫助寶馬提升利潤率,每個出行服務項目都能夠盈利。反而傳統汽車的利潤率只有8%左右。”
據寶馬集團全球“第一戰略”,2017~ 2020年,寶馬每年的利潤率要達到10%。
中國將成最大新能源車市場
在寶馬集團推出全新“第一戰略”,布局下一個百年發展規劃時,中國這個寶馬集團最大的單一市場,則被定義為“共同創新和創造價值的重要基地”。
科魯格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過去的7年間,寶馬對沈陽工廠的投資已超過220億元人民幣(約合30億歐元),計劃將兩家工廠的總產能提高到40萬輛。”
在產能提升的基礎上,寶馬在華的投產車型也將從目前的3系、5系、X1、2系四款,擴大到6款。同時,寶馬集團還在中國不斷擴大本土化供應商數量,培養本土人才,寶馬中國總裁劉智的任命則是這一理念的充分體現。
在布局傳統業務時,“電動化”作為未來寶馬下一個百年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也將以更快速度落戶中國。科魯格表示,“因為有政策支持,中國有潛力成為全球新能源車的最大市場。”因此,在已實現5系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國產的基礎上,X1也將引來插電式混合動力國產車型,7系的此類車型也將“登陸”中國市場。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月投產的華晨寶馬新發動機工廠,不僅將生產最新的3缸和4缸發動機,還將建立高壓電池生產線,為寶馬在中國的“電動化”提供支撐。
此外,隨著汽車行業價值創造從硬件轉向軟件,“寶馬也在積極開展這方面的運營。”科魯格表示。而據記者了解,目前寶馬與百度在地圖方面的合作已初見成效,無人駕駛車輛已在華完成首次路試。
正是因此,科魯格表示,未來,寶馬要“在中國、為中國”,中國將成為寶馬下一個百年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