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 2016-05-09 13:45:00
原標題:開局首季問大勢 ——權威人士談當前中國經濟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和“十三五”的開局之年,也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一季度,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形勢,我國實現了經濟發展、結構優化、民生改善的較好開局,同時也面臨一系列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對于調整中的中國經濟怎么看、怎么干?本報記者近日再次獨家采訪了權威人士,為中國經濟問診把脈。
一、經濟形勢怎么看?
■經濟運行的總體態勢符合預期,有些亮點還好于預期。但經濟運行的固有矛盾沒緩解,一些新問題也超出預期。很難用“開門紅”“小陽春”等簡單的概念加以描述
■綜合判斷,我國經濟運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的走勢。這個L型是一個階段,不是一兩年能過去的
■“退一步”為了“進兩步”。我國經濟潛力足、韌性強、回旋余地大,即使不刺激,速度也跌不到哪里去
■對一些經濟指標回升,不要喜形于色;對一些經濟指標下行,也別驚慌失措
問:今年一季度,我國GDP同比增長6.7%,仍運行在合理區間,好于市場預期。同時,其他一些經濟指標也明顯出現暖色。有人認為,中國經濟實現了“開門紅”,有人認為是進入了“小陽春”,更有樂觀者認為中國經濟已觸底,將呈現U型反轉。這是不是說明經濟發展大趨勢發生了變化?對于中國經濟短期和中長期的走向,您的判斷是什么?
權威人士:總的看,今年開局的經濟形勢平穩。經濟運行的總體態勢符合預期,有些亮點還好于預期。但是,經濟運行的固有矛盾沒緩解,一些新問題也超出預期。因此,很難用“開門紅”“小陽春”等簡單的概念加以描述。到底怎么看?還是要堅持兩點論,還是要結合發展階段和國際背景來看。
從一季度形勢看,我們希望穩的方面,穩住了,有些甚至還出現意想不到的回升。一季度GDP增長6.7%,就業形勢總體穩定,居民收入平穩增長。經濟金融風險總體可控,社會大局穩定。部分工業品價格有所回升,工業企業效益由降轉升;固定資產投資加快,新開工項目大幅增長;房地產市場供銷兩旺,去庫存明顯加速。
我們希望進的方面,也有了新進展。服務業比重繼續提升,新模式、新業態競相涌現,一些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產品快速增長,居民消費不斷升級,“五一”小長假國內旅游火爆,長三角、珠三角等主動適應新常態、注重需求分析、追求創新和質量效益的地區,經濟增長的穩定性加強。尤其是各地區各部門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要性的認識不斷提高,按照中央的要求主動開展工作,成效正在逐步顯現。
然而,不可否認,我們面臨的固有矛盾還沒根本解決,一些新的問題也有所暴露。“穩”的基礎仍然主要依靠“老辦法”,即投資拉動,部分地區財政收支平衡壓力較大,經濟風險發生概率上升。特別是民營企業投資大幅下降,房地產泡沫、過剩產能、不良貸款、地方債務、股市、匯市、債市、非法集資等風險點增多。一些市場化程度較低、產業低端、結構單一的地區,經濟下行壓力還在加大,就業問題凸顯,社會矛盾有所加劇。因此,在面臨的主要矛盾是結構性而不是周期性的情況下,“進”才是“穩”的根基。“進”,就是解決經濟運行中的供給側、結構性、體制性問題,這需要時間,目前還處在起步期,新動力還挑不起大梁。
綜合判斷,我國經濟運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的走勢。
我要強調的是,這個L型是一個階段,不是一兩年能過去的。今后幾年,總需求低迷和產能過剩并存的格局難以出現根本改變,經濟增長不可能像以前那樣,一旦回升就會持續上行并接連實現幾年高增長。“退一步”為了“進兩步”。我們對中國的發展前景充滿信心,我國經濟潛力足、韌性強、回旋余地大,即使不刺激,速度也跌不到哪里去。對此,一定要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對一些經濟指標回升,不要喜形于色;對一些經濟指標下行,也別驚慌失措。
■分化是經濟發展的必然。有的資源開始尋找新去處,這就產生了創新;有的比較遲鈍,還停留在原處等著熬著,指望著什么時候“風水輪流到我家”
■在新常態下,我們最需要優化資源配置,培育新動力、形成新結構,這意味著分化越快越好
■無論是地區、行業還是企業,總有一部分在“二八定律”的分化中得到“八”的好處,脫穎而出,前景光明
問:在經濟回暖的同時,我們也注意到,當前經濟運行分化趨勢愈益明顯,東部沿海地區經濟企穩回升勢頭強勁,但東北和中西部地區一些資源型省份的經濟依然比較困難,有外電稱為“兩個世界”。這種走勢分化傳遞出什么信號?
權威人士:分化是經濟發展的必然。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源往往向高收益領域集中,出現產業同構化趨勢,一段時間后,就會形成產能過剩,產生過度競爭,超額利潤消失。此時,有的資源開始尋找新去處,這就產生了創新;有的比較遲鈍,還停留在原處等著熬著,指望著什么時候“風水輪流到我家”。這兩種情況形成的分化趨勢,是規律使然。
在新常態下,我們最需要優化資源配置,培育新動力、形成新結構,這意味著分化越快越好。無論是地區、行業還是企業,總有一部分在“二八定律”的分化中得到“八”的好處,脫穎而出,前景光明。還有一部分,嘗到苦頭,但也汲取了教訓,知道下一步該怎么辦了。我看也不是什么壞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開始加速分化,在此過程中,涌現出一批有活力的地區、有競爭力的行業企業、叫得響的知名品牌。國際金融危機后,世界經濟分化加快,我國進入新常態,國內的經濟分化進一步加劇。去年,中央在分析一季度經濟形勢時提出,凡是主動適應新常態、重視創新和質量效益的,發展態勢都比較好;反之,壓力都比較大。今年這個趨勢還在延續,甚至在加劇,確實是“幾家歡樂幾家愁”。在可預見的未來,在經濟分化中,我國將不斷冒出更有活力的地區、更具國際競爭力的行業和企業,但有些地區、行業和企業日子也會越來越難熬。與其苦熬,不如苦干?,F在這些地區、行業和企業的干部群眾正在拋棄幻想,自立自強,主動促改革抓創新,力爭迎頭趕上。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