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4-19 16:24:05
常外污染事件繼續發酵,常隆化工所涉及的兩家上市公司諾普信和江山股份都第一時間發布公告給予撇清。然而此事并未消停,在經過梳理之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央視從家長手中獲得的檢測報告,與今年2月份常州官方公布的檢測報告結果差距較大,兩種檢測結果誰真誰假成為焦點。
每經記者 查道坤
常外污染事件繼續發酵,常隆化工所涉及的兩家上市公司諾普信和江山股份都第一時間發布公告給予撇清。然而此事并未消停,在經過梳理之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央視從家長手中獲得的檢測報告,與今年2月份常州官方公布的檢測報告結果差距較大,兩種檢測結果誰真誰假成為焦點。
此外,4月19日上午,《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收到常州市政府新聞辦發來的關于常外報道的聲明顯示,否認周邊土壤和水遭到了污染,并且否認央視報道中,學生中有個別被查出了淋巴癌、白血病等惡性疾病的情況。
兩種檢測結果遭質疑
據記者了解,常州市官方在事件爆發之前,曾經對常隆化工所在地塊進行過土壤修復。記者獲取的《常隆(華達、常宇)公司原廠址地塊污染場地土壤修復調整工程驗收技術方案》顯示,在2011年3月至2011年5月,常州市新北區政府委托原常州市環境保護研究所對常隆地塊內的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情況進行了調查和風險評估,場地調查和風險評估結果表明常隆地塊土壤和地下水環境污染較重,用于商業開發的環境風險不可接受,必須對污染場地實施修復。
此外,上述方案還顯示,在2013年8月,常州市環境科學研究院開展了污染場地土壤和地下水修復技術方案研究,將污染場地-6米以上的污染土壤挖出,-6米以下未達到修復目標的污染土壤采取隔離的措施。污染地下水修復采用原位化學氧化的修復方法。
對此,南京一家環境研究所的李祥林教授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這些化學固廢此前深埋在地下,揮發性相對較慢,對周邊環境的影響也相對較弱。但是經過深挖之后,就會導致污染物被釋放出來,導致學生不適的原因,應該是這次深挖之后的污染物釋放。”
上述說法,在常外的環評報告中得到了證實。根據江蘇省常州高級中學新北校區新建工程項目環境影響報告顯示,場地開展修復后,會產生一定的空氣污染,而且如果學校在修復驗收完成前使用,必須注意常隆地塊修復產生的污染對在校師生的影響。
隨后,在2014年3月,常隆化工污染地塊進行了修復工作,然而在修復工作還沒有完成的情況之下,2015年9月,常州外國語學校整體搬遷至新北區龍虎塘街道的新校區。在新校區使用三個月之后,學生陸續出現身體不適的癥狀。
然而,今年2月3日,對修復地塊啟動工程驗收程序,根據監測方案,環境空氣質量監測包括兩部分:場內和場界的監測、周邊敏感保護目標監測。另外還針對場地的污染特征,委托第三方完成了多種特征因子比對監測。監測結果表明,環境空氣中的特征污染物基本未檢出,個別檢出指標遠低于國家標準,且三個采樣點無明顯差異,工程已達到預期環保治理效果。3月下旬,學校、家長分別委托專業檢測機構,對常州外國語學校校區室內空氣、土壤、地下水進行了檢測。檢測結果顯示,檢測指標均符合國家標準及相關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常州官方公布的檢測結果,則與學生家長公布的檢測結果相差甚大。其中,學生家長張先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上海實樸檢測技術服務有限公司受他們委托進行了與學校同樣的檢測,他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學校的檢測報告7頁,我們有118頁,我們的檢測報告發現有多項不應出現而出現的化學物質,如水樣中氟化物、碘化物超標,以及金屬錳、鐵等也在超標之列,并且明確說明了檢測結果不達標。”
兩種檢測結果為何差距這么大,不得而知,但是關于兩種檢測結果誰最為客觀,成為關注的焦點。對此,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潘小川在接受央視采訪時表示,根據學生家長公布的檢測結果顯示,檢測出來的超標固廢,長期接觸會導致白血病和腫瘤的發生,常州當地在短時間內出現這么多群體性的癥狀,發病率這么高,應該與該地塊嚴重污染有很大關系。
在環保業內人士看來,潘教授的說法,明顯對常州官方公布的檢測結果并不認同。
常州否認土壤和水被污染
對于外界的質疑,4月19日上午,常州市政府新聞辦發給《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關于常外報道的聲明中作出了具體的回應。
其中,關于到底有多少學生出現身體異樣的問題,央視報道中稱,常州外國語學校先后有641名學生被送到醫院進行檢查。有493人出現皮炎、濕疹、支氣管炎、血液指標異常、白細胞減少等異常癥狀,個別的還被查出了淋巴癌、白血病等惡性疾病。
對此,聲明中回應稱,2016年1月11日至2月29日,全市8家醫院共接診常外學生就診及體檢597人,檢查結果正常的464人,部分檢查指標異常133人。
而對于查出了淋巴癌、白血病等惡性疾病的說法,常州官方回應稱,目前沒有發現有學生白血病病例,僅有一例淋巴癌,但該學生是在學校搬遷至新校區之前、于2015年9月確診的。
央視的報道中稱,常外附近的原常隆化工廠地塊,在對其項目環境影響報告中,土壤、地下水里以氯苯、四氯化碳等有機污染物為主,萘、茚并芘等多環芳烴以及金屬汞、鉛、鎘等重金屬污染物,普遍超標嚴重,其中污染最重的是氯苯,它在地下水和土壤中的濃度超標達94799倍和78899倍,四氯化碳濃度超標也有22699倍,其它的二氯苯、三氯甲烷、二甲苯總和高錳酸鹽指數超標也有數千倍之多。
對此,常州官方的聲明中表示,今年2月15日,原常隆地塊土壤修復調整工程通過驗收,專家組作出結論:工程已達到預期環保治理效果,空氣質量監測完全達標。為進一步控制該場地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環境風險,當地編制了《常隆(華達、常宇)公司原廠址地塊環境監控方案設計工作大綱》,并于2016年2月通過專家評審。目前正按照大綱要求,制訂五年實施方案,持續開展地塊及周邊敏感目標的空氣、土壤和地下水監測工作,以及地下水控制性修復工程。同時,官方還稱,他們得到的結論是,該地塊的生態隱患是可控的。
聲明表示,根據檢測結果顯示,檢測指標均符合國家標準及相關要求。并且自2011年起,經過多次監測,結果表明,常外校區的土壤和地下水沒有受到常隆(華達、常宇)地塊污染的影響。此外,監測數據表明,常外地塊土壤和地下水未受到污染。
在聲明中,對于常外附近地塊是否存在偷埋危廢問題。常州官方表示,2015年11月6日—11月19日,在環保部華東督查中心的全程監督下,由有資質的專業隊伍依據舉報人現場指認地點進行鉆孔28個,并對重點疑似區域逐一挖掘,挖掘面積345平方米,挖掘深度達到6米。現場共挖掘出30公斤填埋物,包括殘破鐵桶兩個(其中一只內有少量黑褐色粘稠物)、小包除草劑(包裝袋注明為“高滲異丙隆”)三包,未發現大量具有化學品特征物質的填埋痕跡。
除了作出否認之外,在聲明中常州官方還表示,目前常隆化工地塊已經變更地塊用途,調整修復方案。由新北區政府組織專家制定并實施原常隆地塊應急處理方案和土壤修復調整方案,同時將該地塊用途由商業開發調整為綠化和配套設施用地,并由環保部門加強施工監管。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常州官方的聲明因與家長的說法相差較大,從而引起外界質疑,但是由環保部和江蘇省政府組織的調查組已經到達常州進行核查,并且教育部也表示對江蘇常州外國語學校周邊環境污染問題高度重視,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啟動教育重大突發事件專項督察機制,由國家督學赴常州進行專項督導,并將及時發布有關督導情況,切實維護學生身心健康。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最新了解的情況是,常外污染事件爆發之后,該校學生出現了轉學潮,截至目前已經有46人轉學。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