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4-15 12:03:31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初步核算,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15852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7%。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表示,從近期公布的一些經濟指標來看,中國經濟出現了筑底企穩的跡象,但并不是非常堅實牢固,需要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力度,使中國經濟的增長動力更加強勁和穩定。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周程程
一攬子重磅經濟數據于今日(4月15日)公布。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初步核算,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15852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7%。
這一增速符合此前市場預期,平穩落入政府工作報告中6.5%~7%的目標。
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從近期公布的一些經濟指標來看,中國經濟出現了筑底企穩的跡象,但并不是非常堅實牢固,需要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力度,使中國經濟的增長動力更加強勁和穩定,從根本上改變經濟增長過多依賴于資源型產業的局面,使得產業結構走上中高端,利潤來源更多地來自于技術而不是資源。
經濟結構繼續優化
今年一季度6.7%的增速,低于去年四季度6.8%的增速,創下2009年一季度以來新低。
對此,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盛來運表示,從增長來看,一季度GDP增長速度盡管比去年一季度和四季度都略低,仍然運行在6.5%~7%的合理區間。初步測算,6.7%所創造GDP的增量,以2015年的價格計算,比去年一季度的增量多了222億元。
“總體來說,經濟增長相對平穩。這個增長速度在國際范圍內,無論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是在新興經濟體中都是比較高的水平,繼續保持中高速增長。” 盛來運說,一季度經濟平穩運行的同時,結構調整在加快推進,保持穩中有進的態勢,尤其是3月份主要指標出現積極變化,我們初步判斷,經濟運行呈現出階段性筑底企穩的跡象。
近期發布的PMI、PPI等數據已經出現了積極的改善,而此次與一季度GDP增速同時發布的投資等數據,再次印證中國經濟開局良好。
數據顯示,一季度,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85843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0.7%(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3.8%),增速比上年全年加快0.7個百分點,比今年1-2月份加快0.5個百分點。
一季度,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17677億元,同比名義增長6.2%(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1%),增速比上年全年加快5.2個百分點,比1-2月份加快3.2個百分點。
與GDP聯系緊密的工業增加值出現緩中趨穩態勢。從數據上來看,一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8%,增速比上年全年回落0.3個百分點,但比今年1-2月份加快0.4個百分點。
此外,結構也繼續優化。從產業結構來看,一季度,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6.9%,比上年同期提高2.0個百分點,高于第二產業19.4個百分點。區域結構協調性增強。中、西部地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7.0%和7.3%,分別快于東部地區0.7和1.0個百分點。
同時,需求結構與消費升級也在繼續優化。對此,盛來運指出,尤其是投資和消費結構繼續優化,高技術產業投資和服務業投資增長速度都保持比全部投資增速高3個百分點左右,而且占比也在繼續提高,高耗能投資占比繼續下降。
存較長時間中高速增長潛力
盡管一季度一些主要指標出現積極變化,但盛來運指出,經濟運行呈現出階段性筑底企穩的跡象,但也不能樂觀,下行壓力仍不容忽視。
4月11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部分省(市)政府主要負責人經濟形勢座談會時表示,當前經濟運行穩中向好因素增多,但下行壓力仍然較大,國際環境中新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還在增加,國內實體經濟發展面臨多重困難,一些領域風險不容忽視,必須直面挑戰、頂住壓力、夯實基礎。
李克強強調,要擴大積極因素,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必須持續推進結構性改革尤其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潘建成認為,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力度,能夠使得中國經濟的增長動力更加強勁和穩定。這是根本上改變經濟增長受制于資源型產業過大影響的壓力,使得產業結構走上中高端,利潤來源更多地來自于技術而不是資源。應該緊緊抓住“三去一降一補”的任務不動搖,這樣才能使得經濟回穩更加堅實牢固。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李克強強調,目前雖然一些行業市場需求有所好轉,但調結構的勁不能松,必須加快改造提升傳統動能,淘汰落后產能,消化鋼鐵、煤炭等過剩產能,安排好在這個過程中一些職工轉崗和保障基本生活工作。要保持市場流動性合理充裕,更好暢通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傳導機制,用市場化債轉股等方式,逐步降低企業杠桿率。
此外,盛來運指出,從基本面情況來看,中國經濟具有保持較長時間中高速增長的潛力和條件。首先是工業化和城鎮化沒有完成,2015年城鎮化率是56.1%,按照戶籍人口計算城鎮化率還不到40%,大家知道發達國家的城鎮化率普遍都在80%以上,所以中國城鎮化的空間還是比較廣闊的。
并且,目前中西部差距較大,盛來運認為,初步測算,中部地區比東部地區至少落后五年,西部地區比東部地區至少落后十年。“未來五年或者是十年以后,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能夠享受到目前東部地區的基礎設施水平和生活水平,能夠釋放很大潛力。”他說。
盛來運表示,目前正處在消費結構升級的關鍵階段。旅游、健康、養老、保險、文化、教育這些發展型和享受型消費方興未艾。中國購買力非常旺盛,出境游去年超過1億人次,今年春節期間又是大幅上漲,消費的潛力空間是非常大的。
在盛來運看來,中國人才紅利正在積累,制度的改革紅利還是比較大的。其中,大專以上的人口現在超過1.1億人,相當于一個大國的人口,他們的潛力如果發揮出來,對創業和創新是極大的推動。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