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1-28 01:14:40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趙娜
◎每經記者 趙娜
“中國科技部萬鋼部長陪同德國教研部長等專程來3W調研了!半年之內,3W迎來了總理、副總理,迎來了諸多國際政要,迎來了無數炙熱的創業者,誰說這是最寒冷的一周?創業者的心每天都是熱的!”這是1月19日這天,3W某位員工在微信朋友圈發出的一段話。
眼下,3W咖啡成為北京創業大街上一個近乎景點的地標。然而,幾年前,3W咖啡處在“最艱難的時候”,窮則思變才想到除了開眾籌咖啡館,還要為創業者提供更多的服務。
3W集團創始人兼董事長許單單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3W能有今天的發展,超出預期。摸索下來的經驗是,不輕易放棄也要善于應變,但不能孤注一擲。
3W集團副總裁、3W空間CEO王斐琴稱,保守估計,全國目前有三、四千家運營中的孵化器和眾創空間。此類業務在物理空間維度的差別不大,核心競爭力和真正的比拼在運營和服務上。以一年時間為跨度,這類平臺要想突圍,那就要形成規模化或者聚焦垂直領域。
孵化器已調整為空間
據記者了解,3W現在的定位是中小企業服務平臺,目標是為后者提供豐富的第三方增值服務。
許單單用一張圖展示了3W的主要發展脈絡:2010年,啟動中國首家眾籌咖啡館;2011年8月,第一家3W咖啡在北京開業;2012、2013、2014年,分別上線運作獵頭、孵化器、種子基金業務;2015年4月,3W咖啡獲京東領投的數千萬元A輪融資;2016年,進駐全國。
“3W能有今天的規模發展,是超出預期的,當時就是想給創業者提供一個更好的交流空間,但是2012年‘百咖大戰’,很多創業咖啡館都倒閉了,3W咖啡也處在最艱難的時候,窮則思變,然后我們想為創業者提供更多的服務,一步步嘗試,(發展)到今天的3W集團。”許單單說,可貴的經驗是:第一,不輕易放棄,同時善于應變;第二,小步嘗試,不要一次孤注一擲,探對了方向再規模化發展。
“我們之前僅僅做孵化器就太窄了。因為100個創業團隊里,真正能夠成功的,可能也就那么一兩個。以前3W做孵化器需要的很多功能都由咖啡承載,今后會把相關功能都整合進空間里。”王斐琴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說。
記者沿3W咖啡樓梯一路走到近3層時,看到一個牌子,提示顧客再往上為辦公區域。從整個咖啡廳來看,營業區和辦公區的界限并不分明,從中可以直觀地感受到創業氛圍。
據悉,截至2015年底,3W空間在全國10個城市已實現6個項目運營、9個項目籌備開業,預計可容納1000家企業。2016年,計劃在另外10個省會城市再落地10個項目。
王斐琴說,3W孵化器調整為空間才幾個月,這么做的判斷依據是,“85后”、“90后”將成為創業主力,這個伴隨互聯網成長起來的群體,對社交和共享的需求更多。此外,除了TMT領域的初創企業,很多傳統領域的中小企業同樣有此需求。今后3W空間將更注重做社區運營,就是為了讓入駐團隊實現內部資源共享。
社群運營是空間核心
許單單認為,近年來,國內孵化器數量一躍而起,其質量也良莠不齊。
“2014年也就一千六、七百家,2015年保守估計已經注冊、掛牌的大概就有三、四千家,還有各種散落在大街小巷的,就太多了。”王斐琴對記者表示,全國這么多孵化器和空間,衡量其優劣有個前提,即形成規模化或聚焦垂直領域。
王斐琴對孵化器和眾創空間做了4種分類,劃分標準是看由哪種機構主導:第一類,投資驅動型,顧名思義由投資機構主導;第二類,地產驅動型,如SOHO 3Q、優客工場等;第三類,產業主導型,如騰訊、海爾等做空間,更多是從產業角度完善上下游鏈條;第四類,是現在數量最多的綜合型,占比達70%到80%。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孵化器和眾創空間的商業模式在國外經過了WeWork和YC(Y Combinator)等平臺的驗證,但王斐琴直言,這個業務在物理空間經營維度的差別并不大,競爭壁壘體現在運營和服務維度。一個空間里有N個企業,其實就是一個大公司。因此,空間最好先試點,達到相對標準化后再做規模化復制。空間運營強調社群,不僅限于入駐空間的團隊,還包括為團隊服務的投資、財務、法務等各類服務提供者。空間自身的力量和渠道是有限的,一定需要在行業里找出能達成戰略共識的機構,大家捆綁到一起做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