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1-19 01:24:39
實體經濟是虛擬經濟的基礎,虛擬經濟也可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但股票價格一旦嚴重背離企業價值就會形成泡沫,泡沫過大總是要破滅的。
每經編輯 熊錦秋
◎熊錦秋
2015年A股市場經歷一場罕見的異常波動,2016年1月16日,證監會主席肖鋼對此進行深刻總結反思,承認監管存在一定問題,提出要做好監管工作,需正確處理“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系、發展與監管的關系、創新與規范的關系、借鑒國際經驗與立足國情的關系”等四大關系。筆者認為,這些反思是有相當深度的,要防止資本市場脫實向虛,關鍵是強化監管的針對性和執行力。
實體經濟是虛擬經濟的基礎,虛擬經濟也可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但股票價格一旦嚴重背離企業價值就會形成泡沫,泡沫過大總是要破滅的。資金在資本市場過度投機,大量泡沫由此產生。市場逐漸“脫實向虛”,必將出現泡沫破裂、財富再分配等問題。
從目前市場情況來看,盡管整個估值水平大幅回歸,但“脫實向虛”現象并未從根本上消除。大盤藍籌股價逐漸接近其內在價值、甚至低于內在價值,但市場炒新炒小過度投機之風依然,一些中小股票估值仍然較高。股價走勢較好的股票頻現妖股莊股,這也進一步誘導投資者步入投機軌道。
要防止市場過度投機、“脫實向虛”,其中關鍵就是要強化監管,為此要增強監管的針對性。
過度泡沫為何而生、癥結何在,市場操縱難辭其咎。2015年神創板有些個股股價短期暴漲至500多元,但有的每股盈利只有幾毛錢甚至幾分錢,其何德何能值這個價格?有市場人士質疑公募基金抱團操縱創業板個股,但時至今日也還沒有這方面的查處消息。
正是因為此類涉嫌大規模操縱的行為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調查、清算,從2015年10月份股市反彈以來,一些妖股、莊股再度揭竿而起,在高送轉、重組借殼等題材消息掩護下,短期之內股價暴拉數十個漲停、上漲幾倍甚至十幾倍。但這同樣逃脫不了暴漲之后必然大跌的市場規律,這些股票又將踏上漫漫價值回歸之路,將一批批跟莊散戶套牢。這也是股市新一輪下跌風險的根源。
要提升監管人員的監管能力。要強化監管干部隊伍建設,圍繞監管能力不適應等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干部培訓,大力提升業務素質和政治素質;要加強監管技術裝備能力,充分利用大數據等新技術,將監管能力提升到一個新高度。
要提高監管執行力。對已經出臺的制度,要組織落實情況的專項檢查。要建立監管執法激勵與約束機制,既要強化監管權力監督,更要防止“為官不為”。要防止監管者以“不為”作為向違法違規者尋租的籌碼。
要增強違法違規線索收集能力。交易所在其中負有重要責任,比如交易所提醒投資者高送轉炒作風險,指出不排除個別上市公司出于配合二級市場炒作、或者配合大股東和高管出售股票等而推出的“高送轉”方案。或許交易所要做的不僅是友情提醒,更應從中找找是否存在涉嫌操縱的蛛絲馬跡。
資本市場“脫實向虛”,股價存在大量泡沫,還在于交易制度的缺失。目前大資金在一些小投資標的上有很大的操縱力,關鍵是沒有股價封頂制度。筆者建議建立股價封頂制度,以上市公司上年度凈資產的5倍作為來年股價的上限。
資本市場“脫實向虛”,其表現還包括上市公司分紅主動性不足、投資者難以獲得紅利豐厚回報,以及投資者平添過度杠桿進行豪賭等,這些都需要盡快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決。
可以說,上市公司紅利是投資回報的最終源泉。上市公司沒有什么盈利、股價卻大幅上揚,這只會導致一部分投資者盈利的同時、必然有相應的投資者虧損,財富不會從天而降。
總之,只有監管部門進一步強化監管,加強市場基礎制度建設,完善市場價格發現功能,在此基礎上才能實現資源優化配置。上市公司讓投資者分享更多紅利,資本市場的良性循環才能形成,“脫實向虛”現象才會得到根本扭轉。
(作者為資本市場專業評論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