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5-12-10 20:58:23
宋會雍表示,目前上海市場已經呈現出一個現象,即改善型需求正在向外擴張,而目前在改善類群體中,置換比重在不斷拉高。
每經編輯|吳若凡
每經記者 吳若凡
每一次地塊高價成交的出現,都意味著新一輪的房價飆漲。
12月10日,閩系房企金輝以28.15億元,在21家房企中殺出重圍,競得上海閔行區莘莊鎮地塊,溢價率143.28%,成交樓板價43790元/平方米。如果算上建安和各類成本,保本價須在65000/平方米以上。
就在上個月的25日,上海新江灣城也同樣上演搶地大戰。經過上百輪激戰,具有央企背景的信達地產以72.99億奪得新江灣巨型純住宅地塊,名義樓板價4.9萬/㎡,扣除20%保障房面積后,實際樓板價超過6.1萬/平方米,整體保本售價約8.7萬/平方米!刷新上海樓板價歷史記錄,可開發近12萬平方米的商品公寓和疊加別墅。
在上海,這樣的地價確實較高,但從開發商角度來說,現在可以拿的地已不多,此外,今年下半年以來,房企資金寬松也是促進土地市場火熱的一個重要原因。房地產的支柱地位再度被拿上臺面,公司債全面開閘,房企成為最大受益者。在目前流動性極度寬松的情況下,大型房企融資渠道暢通,央企、國企與大型民企都手握巨額資金,自然需要尋找出路,人口流入強勁的一線城市無疑是最合適的選擇,其中前景最被看好的也就北京和上海。
數據顯示,截至11月30日,20大標桿房企合計在土地市場投入了3010億元,在一線城市的占比高達44%。
今年前11個月,上海全市樓市成交均價為31890元/平方米。按照這個趨勢,上海房價會朝著什么方向發展呢?
今年市場火熱源于改善型需求的集中釋放,主要得益于“930”和“330”政策對房地產市場的松綁,使得長時間積壓的需求大量釋放。
從面上來看,一線城市新房存量低,土地供小于求,從需求端來說,每年都在穩定增長,因此預計一線城市房價每年會以6%~10%速度遞增。
但另一方面,在房企爭搶拿地的影響下,一線城市已經普遍出現了地價超過房價的現象。業內人士指出,北上廣深土地市場已經不是“面粉貴過面包”的問題了,而是“面粉遠遠貴過面包”了。開發商頻頻出手高價地,實際上是在對賭未來的房地產市場和貨幣政策,這中間存在巨大風險,意味著如果房價上漲不如預期,高價搶地可能會陷入無利可圖甚至虧錢的困境。
中原地產研究總監宋會雍告訴記者,目前一線城市的地價往往高于地塊周邊在售項目的價格,根本無法做盈利測算,企業只能根據對未來房價漲幅的判斷去預測盈利前景。
宋會雍表示,目前上海市場已經呈現出一個現象,即改善型需求正在向外擴張,而目前在改善類群體中,置換比重在不斷拉高。以顧村和江橋為例,置換比例占到七成,虹口區的瑞虹新城小區,其置換比例更是高達九成。這一現象表明,改善類群體的購買力已經見頂,實際購買力有透支現象。
以今天拍賣的莘莊地塊為例,目前周邊二手房價普遍在40000元/平米左右,如果按照改善型來算,總價應該控制在450萬/套以下,最多不能超過500萬,5萬/平方米已是極限。通過置換形式購買的比例也不會小于七成。此外,該區域內地段、配套、資源的缺失在短期內無法彌補,也是一大問題。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