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5-12-10 01:44:18
近期,關于延遲退休的話題再引關注。不過,一份最新調查數據顯示,僅有20%的居民為對此做了充分準備。
每經編輯 每經實習記者 袁園
近期,關于延遲退休的話題再引關注。不過,一份最新調查數據顯示,僅有20%的居民為對此做了充分準備。
昨日(12月9日),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中國保險與風險研究中心與同方全球人壽保險有限公司聯合發布《2015中國居民退休準備指數調研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報告》顯示,中國居民退休準備指數為6.51,居全球第三,該指數比2014年有所提升,但仍然有三分之二以上居民對于退休沒有充分準備。
清華大學經管學院中國保險與風險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報告》負責人陳秉正表示,之所以退休準備指數名列前茅,是因為國內居民有儲蓄偏好。
居民退休收入來源單一
針對上述退休準備指數的得分,業內人士表示,這并不意味著居民退休準備充分,而且中國居民退休收入來源比較單一,近八成受訪者選擇養老保險,其次是銀行儲蓄,第三位才是商業養老保險。
陳秉正表示,目前居民退休收入結構的多樣性有待完善,需要兼顧收益和安全性。同時,居民應更加充分地認識到自身的養老責任,建立完善綜合的養老準備計劃。
陳秉正表示,在對居民退休準備調查中,僅有20%的受訪者做好了退休準備,這個占比是比較小的;近四成的受訪者沒有做好退休準備,而且普遍集中在年輕受訪者。
事實上,關于退休養老的問題早已不是新話題。11月,花旗銀行和友邦中國發布的《中國居民養老準備洞察報告》中也顯示,大多數居民對退休養老準備不足,而且對于養老金和保險的認知模糊。該報告同期發布了首期中國城鎮居民養老準備指數,該指數得分為62.6分,體現出中國城鎮居民在養老準備方面“僅合及格線”。
人口老齡化問題已成為一個當前以及未來相當長時間內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過程中面臨的突出社會問題。2014年我國65歲以上人口數量達到1.38億人,占全國比重10.1%,首次突破10%。2014年我國人均GDP約為7485美元,尚不足一萬美元,整個社會體系并未做好迎接人口老齡化的準備。
政府、雇主、個人到底如何各司其職,共同建立一個老有所養的社會?《報告》稱,政府、雇主、個人均需對退休生活承擔責任,其中個人收入將在我國居民未來退休生活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險企積極布局“銀發經濟”
雖然數據顯示居民普遍對養老準備不充分,但是并不代表居民對養老沒有需求。
《報告》顯示,多數受訪者已經意識到子女或會迫于職業壓力無法為自己提供長期護理,并表示將來或會有對長期護理的需求。因此,近七成的受訪者表示,愿意付出一定的年收入來購買具有長期護理保障功能的保險產品。
記者注意到,11月,衛計委、民政部、發改委等九部門制定的《關于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的指導意見》就明確指出,要進一步開發包括長期商業護理保險在內的多種老年護理保險產品,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探索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積極探索多元化的保險籌資模式,保障老年人長期護理服務需求,鼓勵老年人投保長期護理保險產品。
除了政府倡導,險企也在積極開發養老保險產品。早在2004年,險企就開始成立專業的養老險公司,積極布局“銀發經濟”。尤其是2014年保險業頂層設計新“國十條”發布以后,更多的險企開始進軍養老領域。據悉,目前國內專業養老險公司數量達到6家。
同方全球人壽首席團險事業執行官彭勃也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同方人壽有推出長期護理險的計劃,目前還在探索階段。
業內人士認為,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長期護理保險未來將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或將成為第六大保險。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