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5-11-26 23:57:41
和6年前令人失望的哥本哈根大會相比,巴黎會議給人以希望:中國、美國、法國、印度、巴西、南非等多個主要排放國在會前發表了多份聯合聲明,對此輿論普遍認為,本次氣候大會達成一份“絕大多數國家參加并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是大概率事件。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王辛夷
11月25日,在法國巴黎氣候變化大會會場入口處,施工機械在警方拉起的警戒線后做收尾工作 新華社圖
每經記者 王辛夷
中國外交部11月25日宣布,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于本月底出席在巴黎召開的第二十一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1)。
屆時現身巴黎的還有包括美國總統奧巴馬、俄羅斯總統普京在內的130多個國家的領導人。
此次會議上,來自100多個國家的代表將進行至少12天的談判,談判的目標是就2020年以后應對氣候變化國際機制問題達成協議。和6年前令人失望的哥本哈根大會相比,巴黎會議給人以希望:中國、美國、法國、印度、巴西、南非等多個主要排放國在會前發表了多份聯合聲明,對此輿論普遍認為,本次氣候大會達成一份“絕大多數國家參加并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是大概率事件。
多位氣候變化領域專家都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主要分歧依然存在,但本次會議仍然很有可能形成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
溫控或結束6年“裸奔”
1997年,84個國家在日本京都簽署了人類歷史上第一份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減排文件《京都議定書》。
和1992年達成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相比,《京都議定書》將《公約》中“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這一基本原則變成了法律強制力,發達國家承擔減少碳排放的法律義務,而發展中國家僅需要采取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從1950年到1990年間,發達國家占到所有碳排放量的95%。
根據議定書和之后的巴厘路線圖,2005年到2012年為第一承諾期,各國在2009年哥本哈根大會上分配2012年至2020年第二承諾期的排放量。
從1997年到2009年,12年的時間里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GDP增速明顯加快,并在2006年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國;巴西、印度等發展中國家在經濟趕超的同時,也實現了排放量的全面趕超;也是在這期間,2001年,當時的世界第一大排放國美國宣布退出《京都議定書》。
這樣的變化讓其他發達國家急于擺脫《京都議定書》的約束,并聯合美國堅持要求發展中國家一起承擔減排任務——矛盾經歷了多年的積蓄,在哥本哈根大會上集中爆發。那次會議達成的協議既沒有對2012年以后的減排指標作出具體安排,也不具有法律約束力。
有人將過去的6年形容為“裸奔時代”,6年過去,人類距離2℃溫控目標只剩下35%的可排放量,超過這個數字,2℃溫控將變成癡人說夢。
雖然是“裸奔”,國際社會并沒有放棄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哥本哈根會議讓國際社會意識到,原來那種自上而下攤派的方式做不下去,應該嘗試用各國自主貢獻的方式。”一位中國代表團的談判代表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2014年,聯合國氣候大會在智利利馬舉行,12天的既定議程被拖成了14天,各國代表終于達成一致,產出了一份巴黎協議草案,并要求各國在2015年早些時候提交2020年之后的國家自主決定貢獻。
中美示范助力達成協議
作為地球上排放二氧化碳最多的兩個國家,中國和美國在應對氣候變化事務上的態度不僅備受關注,更是能起到廣泛影響。2014年11月和2015年9月,中美兩國領導人在互訪期間,先后發布了兩份《氣候變化聯合聲明》。兩份聲明不僅明確了兩國在2020年之后各自的行動目標,更列出了兩國在巴黎氣候談判若干問題上的共識。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發表聲明稱,這將有助于今年在巴黎達成一項普遍的、有實際意義的協議,顯示出世界上兩個最大經濟體在邁向低碳未來過程中所擁有的共同愿望和嚴肅態度,在世界范圍內顯示了強有力的領導作用并起到了示范作用。
白宮副國家安全顧問羅茲在24日進行的一場電話會議上透露,中美領導人將于30日在巴黎舉行雙邊會見,中美合作對于成功應對氣候變化至關重要。
不僅如此,在過去一年多時間里,中國還和法國、英國、歐盟以及包含印度、巴西、南非在內的基礎四國共同發布了多份《氣候變化聯合聲明》。
一份份自主貢獻書和聯合聲明讓人看到希望。11月20日在北京發布的《氣候變化綠皮書: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15)》認為,在德班平臺工作組經過長達三年的磋商后,預期將在巴黎會議達成關于2020年后國際社會協同應對氣候變化的制度安排。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