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5-11-13 16:57:37
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15中國普惠金融發展論壇11月13日下午在京舉行。郵儲銀行副行長邵智寶在主旨演講中表示,“普惠金融”既是一種理念,更應該是具體實踐。
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15中國普惠金融發展論壇11月13日下午在京舉行。郵儲銀行副行長邵智寶在主旨演講中表示,“普惠金融”既是一種理念,更應該是具體實踐。
邵智寶認為,商業銀行發展普惠金融的要點在于,以可負擔的成本,及時、有效地為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所需要的金融服務。具體來說,普惠金融應包括以下要點。首先,普惠金融應該有可負擔的成本,保證提供的服務在財務上是可持續的;其次,提供的金融服務應該是全方位、多層次的,包括存貸款、支付結算、保險、理財等方方面面,無論是窮人還是富人,都能滿足他們多層次的金融需求。再次,普惠金融本身包含了創新的內在要求。只有在全社會范圍內進行制度、機構、產品和服務等方面的創新,降低金融供給成本,才有可能使每個有需求的人都能夠獲得便捷的、價格合理的金融服務。
演講實錄:
尊敬的姚所長、雷總編輯,女士們、先生們,各位朋友:
大家下午好!
很高興參加這個論壇,今天的主題是“全方位可持續——讓所有人享受更多的金融服務”,這個話題很值得深入探討,也正當其時。11月9日,由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組長習近平同志主持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八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這是中共中央通過的我國第一個推進普惠金融發展的規劃,表明中央已把發展普惠金融提高到更加重要的國家發展戰略層面。對于銀行業來說,應當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大力推進普惠金融發展,為健全和完善我國現代金融體系,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做出新的貢獻。下面,我和大家交流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對普惠金融的理解
普惠金融應該是全方位、可持續的實踐,而不是單薄的,曇花一現的時髦概念。聯合國在“2005年國際小額信貸年”提出“普惠金融”的概念,這既是一種理念,更應該是具體實踐。商業銀行發展普惠金融的要點在于,以可負擔的成本,及時、有效地為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所需要的金融服務。具體來說,普惠金融應包括以下要點。首先,普惠金融應該有可負擔的成本,保證提供的服務在財務上是可持續的;其次,提供的金融服務應該是全方位、多層次的,包括存貸款、支付結算、保險、理財等方方面面,無論是窮人還是富人,都能滿足他們多層次的金融需求。再次,普惠金融本身包含了創新的內在要求。只有在全社會范圍內進行制度、機構、產品和服務等方面的創新,降低金融供給成本,才有可能使每個有需求的人都能夠獲得便捷的、價格合理的金融服務。
最近,《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特別指出,“發展普惠金融,著力加強對中小微企業、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金融服務。”可以說,商業銀行的普惠金融實踐,就是希望能夠把金融產品和服務延伸到傳統上難以覆蓋的弱勢群體,包括中小微企業,包括農村農民,幫他們抓住稍縱即逝的商業機會,使他們的勤勞和智慧有機會變成財富。但在實踐中,由于農戶和小微企業存在經營規模小、信貸額度低、抗風險能力弱等特點,呈現出較為普遍的“缺信息、缺信用”,加之征信體系不健全等客觀情況,金融機構為他們提供服務的成本高、風險高、收益低。只有較好地解決供給端“兩高一低”的問題,普惠金融才能實現可持續、全方位的發展。
二、郵儲銀行在普惠金融方面的探索
郵儲銀行自成立以來,始終恪守“普之城鄉,惠之于民”的承諾,結合自身優勢,獨樹一幟地實踐、推動和引領普惠金融事業,探索出了一條商業可持續的普惠金融發展道路。
截至2015年9月末,郵儲銀行涉農貸款余額超過7,300億元,同比增長37%,年均增幅69%;
農戶貸款余額超過5,900億元,占全部涉農貸款的比重超過80%;
累計發放小額貸款超過1萬億元,筆均金額僅6萬余元;
累計發放小微企業貸款2.4萬億元,幫助1200萬戶小微企業解決了融資難題。
跟大家交流一下郵儲銀行發展普惠金融的具體做法。
第一,打造隊伍,提升普惠金融服務能力。作為全國網點規模最大、覆蓋面最廣、服務客戶數量最多的商業銀行,郵儲銀行擁有4萬多個網點,70%以上分布在縣及縣以下,覆蓋超過98%的縣級區域,服務客戶近5億人。在許多地區,郵儲銀行仍是客戶獲得正規金融服務的主要渠道。既然擁有這樣的資源,當群眾百姓需要提供便利的金融服務時,我們就責無旁貸提供最好的服務。對于金融機構來說,就是要“讓農民享受和城市居民一樣的金融服務便利”。在這方面,我們積極探索,努力實現“取款不出村、貸款送上門、理財送下鄉、資金通天下、服務全天候”。
近年來,我們培養了一支3.5萬人的基層信貸員隊伍。這些員工長期扎根基層,熟悉周邊客戶,了解當地產業特色;提供基礎金融服務,在當地樹立了良好的口碑。這幾年,我們特別注重招聘、選拔、培養任期屆滿的轉崗大學生村官,累計招聘3,600多人,既解決了大學生村官的再就業問題,又發揮了這些人才“熟悉農村情況、了解農民金融需求、對農民有感情”的優勢,更好地為普惠金融提供專業服務。
跟大家分享一個案例:在新疆阿勒泰地區的一個村,地屬偏遠,經濟發展比較滯后,而信貸資金在這里更是稀缺資源。那里的冬季嚴寒漫長,積雪時間一般達四五個月,山區牧業地區積雪期則長達200多天。有一年冬天該地區普降暴雪,雪幾乎有半個人高,氣溫下降到零下三四十度,通往村里的道路幾乎被封鎖。但有個村子的牧民亟需1萬元的小額貸款購置牛羊飼料。該村距市區30多公里,車輛根本無法前行。我們的信貸員在雪地里騎了幾小時的馬,去給客戶做貸款調查,讓客戶非常感動。
第二,豐富產品,滿足客戶的差異化需求。在服務“三農”方面,我們開發區域特色產品,深入推進“一縣一業,一行一品”的產品創新策略。如陜西省分行基于陜西果業特色研發的貸款產品——果品倉儲行業小額貸款,為當地的果農、果商累計放款19億元。目前,郵儲銀行已形成農戶貸款、涉農商戶貸款、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縣域涉農小微企業貸款、農業龍頭企業貸款等五條產品線,100多項“三農”金融產品。在服務小微企業方面,我們推動產品創新工作,已累計研發60多種小微企業專屬信貸產品,形成了“強抵押”、“弱擔保”、“純信用”相結合的全產品體系。
再跟大家講一個案例:位于秦巴山區的全國連片特困地區、河南省淅川縣的楊森和孫君蓮夫婦,大學畢業后回到淅川縣九重鎮創辦了一家從事黑木耳代料栽培的公司。最開始,他們辛苦籌集了4萬元啟動資金,但因為生產流程問題,2萬袋黑木耳菌包全部失敗,4萬元投入也血本無歸。在他們一籌莫展的關鍵時期,郵儲銀行提供了5萬元貸款。經過改造優化流程,第二批木耳成功出耳,公司很快走上正軌。去年,他們又從郵儲銀行申請到100萬元的貸款。現在,創業成功的孫君蓮致力于帶動鄉親們一起致富,推廣“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有機木耳栽培模式,已有效帶動周邊200多戶農戶脫貧致富。
第三,重視合作,降低普惠金融服務成本。目前,郵儲銀行已成功搭建銀政、銀企、銀協、銀擔、銀保等五大平臺,與農業部、共青團、扶貧辦、中國科協等部門以及一些大企業,均開展了戰略合作。通過借力平臺,郵儲銀行由單一零散營銷實現批量客戶開發,有效降低了作業成本,同時客戶還能獲得政策和科技等支持。
郵儲銀行四川分行通過與四川科協合作,在眉山開發了“銀會小額貸款”,由科協向郵儲銀行提供掌握農技的優質客戶名單,銀行提供資金支撐,科協提供技術協助,政府出資提供貸款貼息,深入推動“融資”與“融智”結合,充分帶動了當地農戶的生產積極性。
第四,依托技術,提高普惠金融服務效率。2014年7月,郵儲銀行陸續在福建、河北等多地開展移動智能終端金融服務試點。信貸員僅需一臺智能終端(PAD),就可以在客戶家中或田間地頭完成現場調查、實地拍照、聯網核查、征信查詢、建檔等信息采集錄入工作。通過移動網絡與后臺系統連接,實時在線審批,當日申請、次日放款,緊急情況下可當天放款。單筆業務的作業時間縮短30%-50%。我們還大力推廣“金融+互聯網”新模式,支持客戶自主在線進行貸款申請、支用與還款等操作,可實現5分鐘內完成業務處理,1分鐘內資金到賬,大大提高了融資效率。
三、發展普惠金融的幾點啟示
多年來郵儲銀行發展普惠金融取得一些成績,主要得益于以下方面,簡要說是“三個結合”:
一是社會擔當和自身定位有機結合。普惠金融有助于縮小貧富差距,扶持創業創新,增加就業機會,促進經濟往來和增長。那么發展普惠金融難在哪里?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客戶分布廣泛、地處偏遠,很多銀行“使不上力”,而這恰恰是郵儲銀行的優勢。我們自2007年成立之初就明確發展普惠金融這一戰略定位,從一開始就注重把充分發揮自身比較優勢與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緊密結合起來,是國內最早倡導和推動普惠金融的大型商業銀行。所謂觀念決定方向,理念決定道路。8年多來,我們始終致力于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堅持服務“三農”、服務中小企業、服務社區,踐行好發展普惠金融的社會責任。很多客戶從我們這里獲得人生第一筆貸款,獲得了將自己的人力資本轉化為財富的機會。
二是創新發展與穩健經營有機結合。一方面,郵儲銀行十分重視信息技術、產品、機構和機制創新。當前,科技發展十分迅猛,“互聯網+金融”具有交易成本低、覆蓋范圍廣、服務效率高等優勢,與發展普惠金融高度契合。郵儲銀行近年來一直在加速推進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和電子銀行建設,努力構建“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服務網絡,積極建設大數據和云計算平臺,將產品要素標準化,實現批量化和專業化運作,降低普惠金融服務提供成本,提升普惠金融服務的普及性和便捷性;另一方面,銀行是金融的主體,強化風險管理,堅守穩健經營始終是發展的主線。與一般商業銀行業務相比,普惠金融業務更容易出現信用風險、經營風險和操作風險。為有效解決普惠金融風險難以管理的問題,郵儲銀行一直將風險防控放在工作首位,注重國際經驗借鑒,從文化建設、信貸技術、人員管理、合規建設、系統支撐以及社會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等方面,全面做好普惠金融的風險防控。通過創新信用模式和擴大貸款抵質押擔保物范圍,充分利用擔保、保險、貼息等方式,發揮“四兩撥千斤”的撬動作用,有效破解普惠金融“貸款難、貸款貴”的抵押物瓶頸困局。
三是普惠金融與其他業務有機結合。經過多年的努力,郵儲銀行正在轉型成為一家現代大型零售商業銀行,努力實現由金融機構建設向金融功能建設轉變,由單一儲蓄產品提供者向商業信貸、理財、財務顧問等多元化金融服務供應商的轉變。通過持續深化改革,推動郵儲銀行零售金融、公司金融、金融市場等業務優化升級,推進銀行綜合化經營戰略實施。通過多種業務之間的相互配合,促成更豐富的產品、更便捷的服務和更高水準的隊伍,“大小聯動”,相互支撐,協同推進,良性循環,為普惠金融的商業可持續提供保障,給客戶提供內涵更豐富,選擇更多元的金融服務。
女士們、先生們,普惠金融事業不是“舉一家之力,畢一役之功”能夠達成的。目前,我國的農村征信體系不完善,風險分擔機制尚未完全建立,還需要政府進一步發揮政策導向作用,優化普惠金融發展的生態環境,鼓勵更多機構參與到普惠金融服務中來。郵儲銀行始終堅持以開放的姿態發展普惠金融,重視與其他金融機構的合作,特別是注重把大銀行的規模優勢和專業優勢與各類機構的特點有機結合起來,實現風險共擔,合作共贏。
我就談這么多,希望能為在座的各位提供有益的借鑒和思考,謝謝大家!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