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地產 2015-11-12 10:25:25
“要化解房地產庫存,促進房地產業持續發展。”主席再次給房地產定調,很多信號浮出水面...
每經編輯|包雨朦
(本文原載于“邦地產”微信公眾號)
昨天,習大大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11次會議上又給樓市定了調:“要化解房地產庫存,促進房地產業持續發展。”
不過,多數人只關注到了前半句,但邦爺想說,后半句也是信號滿滿!
當你回答“怎樣讓房地產變得可持續?”這個問題時,很多信息就會浮出水面...
房地產模式會變!
習大大說要促進房地產業持續發展,那么怎樣促進?這里面就大有學問。
首先,告別原有的開發銷售模式,就是房地產業可持續發展題中應有之義。
任志強曾公開表示:“中國房地產一定要轉變開發運營模式,才可能有時代的轉變。”(并不只因為過去掙錢多,現在掙錢少了~)
泰禾集團董事長黃其森業說:“房地產是資金密集型行業,在國外房地產屬于金融業,不懂金融的人做不好房地產”。
所以,綜合很多開發商的觀點可見,未來房地產業會是以”資產管理“為主流。更多企業會去學習新加坡的“凱德模式”。企業在商業地產項目的不同階段引入不同基金,進行輕資產運營,力求在各個環節獲得收益,拓寬盈利來源。
實際上,在美國就很少看到單獨上市的房地產企業,大部分上市的都是基金、REITS,把資金搞活,以地產為依托發展金融產品是重要的趨勢之一。
機會點在哪些地方?
在我國傳統的房地產開發模式中,資產升值收益是開發商利潤的主要來源。因此,過去開發商常常會發生“土地競賽”,誰儲備的資產多,未來誰就有可能在升值中獲得更大的利潤。由此,囤地和捂地的現象也屢見不鮮。
但這種模式只適用于房屋升值速度較快的時期,因為它存在一個巨大風險:一旦資產升值速度低于資本成本,大量持有資產就會造成負價值。
而以新加坡凱德置地、鐵獅門、波士頓等為代表的發達國家的發展模式,核心理念是“私募+商業運營”或者是“REITs+商業運營”,這是將房地產金融和商業地產發展緊密結合,并借助REITs、私募基金等金融平臺來促成租售并舉。由此,大量的資產儲備,可以釋放出來并配置到經營環節。
這種模式下,效率越高的企業,優勢就越明顯,價值創造的空間就越大。
盛富資本與協縱國際總裁黃立沖認為,經過近十年的高速發展,一些龍頭房企的規模已經很大,想持續發展光靠房地產市場是很難的,因而“跨界”發展不可避免。房地產作為類金融行業,向金融行業滲透,是相對安全并合理的做法。
邦爺也發現,近年來,很多香港開發商就不愛介入房地產的實體開發,而是傾向于采用”財務投資“的形式獲取投資收益,像九龍倉入股綠城與龍湖,新世界與華人置業入股恒大地產等等。所以,對于一些獨立開發能力不強、但擁有強大融資渠道且擅長資本運作的房地產企業而言,未來向財務投資者轉型,同樣可獲得理想的收益。
對比海外的情況,中國內地暫時還沒有像黑石、麥格理那樣的大規模地產基金,相對較大的私募基金也只有上千萬的規模,因此專業的地產基金將有廣闊前景。
另外,城市更新也是機會。以上海為例,根據上海市第六次規劃土地會議“規劃建設用地規模負增長”、“以土地利用方式轉變倒逼城市發展轉型”的要求,上海已進入存量開發為主的內涵增長、創新發展階段,城市更新將成為資源緊張前提下,上海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方式。
近年來,上海市就根據規劃建設用地規模負增長的實際情況,出臺了一系列激勵政策,采取存量土地優化利用等方式,鼓勵多方參與城市更新工作。
最后,邦爺還要補充一點。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昨天習大大還在講話中提到要“加快提高戶籍人口的城鎮化率”。這句話只字未沾房地產,但卻為房地產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提振了信心。(可點擊查看邦爺關于人口和房價的文章《上海調控房價真實用意:讓每個城市新移民擁有自己的房子》)
不過,雖說行業發展方向美好,但實際操作難度大。比如地產基金持有物業模式,就面臨企業稅收過重,收益難以滿足投資人預期等問題。同樣,城市更新機會很大,但動不動就會有違章建筑的帽子被扣上。
所以,要讓房地產變得可持續,還得地方政府給政策,法規上給空間才行。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