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5-11-08 23:53:41
要實現“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如果今年GDP增長6.9%,未來5年年均經濟增長速度須達到6.543%;如果今年能實現7%的經濟增長,則要達到6.523%,這是實現翻番的最底線要求。
每經記者 王辛夷
“我們現在的問題是什么?是國內的供給能力適應不了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需要,或者是對優質消費品和服務的需要。”11月7日,在由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和中國新供給經濟學50人論壇聯合主辦的新供給2049戰略圓桌第六期會議上,國家發改委發展規劃司司長徐林如是說。
依靠“后發優勢”實現高速發展之后,中國逐漸步入了依靠“先發優勢”的時期。徐林認為,“先發優勢”來自創新,來自供給側的創造。《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首次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正是體現了從供給側考慮的角度。
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賈康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為了處理好新階段“動力機制轉換和優化”問題,需要考慮“怎么促使微觀經濟主體潛力和活力充分釋放”,要注重在整個經濟體系供給側正確地把握和改善環境、機制。
依靠“先發優勢”發展
將近9年前,喬布斯在美國舊金山發布了第一代iPhone,看好的人并不多。僅僅幾年之后,iPhone不僅是全球最受消費者追捧的電子產品,也是幾乎所有電子設備生產者模仿的對象。
這是一個經常被新供給經濟學家們引用的案例,在這個案例中,蘋果公司供給了iPhone手機,市場需求隨之誕生。
這種由創新產生供給,進而創造需求的例子比比皆是。對于依靠“后發優勢”實現發展的中國來說,實現這一鏈條迫不及待。
在7日召開的新供給圓桌會議上,賈康強調,目前隨著中國傳統經濟結構的變革,很多傳統優勢已不再,前期支持高速增長的人口紅利、低廉勞動力等比較優勢,已經不足以再支持中國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
他認為,在傳統的需求管理還有一定作用和優化提升空間的同時,我們迫切需要改善供給環境、優化供給側機制,特別是通過改進制度供給,大力激發微觀經濟主體活力,強化我國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新動力。
賈康的呼吁已經得到了決策層的響應。國家發改委發展規劃司是負責研究、起草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的部門,作為部門負責人,徐林認為《建議》話語體系的轉變體現了新供給經濟學的思想。
“我們是要通過創新引領,來構建一個過去是“后發優勢”的發展,現在要更多依靠“先發優勢”的發展。”徐林說,“這種先發優勢來自什么?來自創新,來自供給側的創造。”
《建議》首次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并強調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的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把旺盛的需求留在國內
2014年,中國人海外購物超過1萬億元,購物清單也從奢侈品變成小家電、奶粉甚至是藥品。
繁榮的海外消費體現出國人旺盛的需求,像中國這樣工業品類齊全的制造業大國,為什么留不住自己的消費者?
徐林認為,越來越多的中國升級性消費需求在外溢,我們的問題是國內的供給能力適應不了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需要,或者是對優質消費品和服務的需要——而這完全是供給端的問題。
上升到國民經濟層面,刺激投資、出口和消費同樣是在對需求端進行調控。“過去側重總需求管理的宏觀調控手段的可用空間已經顯著收窄。”賈康認為,在政府職能方面有意識地把總量型需求管理與結構型供給管理相互緊密結合,尤其是要做到理性的供給管理,走創新型國家之路。
習近平總書記在對《建議》作出解釋時說,實現創新驅動發展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考慮到正向引導市場預期和留有一定余地,在綜合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建議稿提出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的目標。
這個“中高速增長”到底是多少?據徐林介紹,要實現“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如果今年GDP增長6.9%,未來5年年均經濟增長速度須達到6.543%;如果今年能實現7%的經濟增長,則要達到6.523%,這是實現翻番的最底線要求。
增長率不是“十三五”目標的唯一要素,因為它的主要發展目標是圍繞“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體”展開的。
賈康認為,按照方方面面使用的“新常態”概念來看,經濟運行中“新”顯然已明朗化,但是“常”還沒有實現,需要在運行中完成探底,在整個經濟企穩后對接“增長質量提升”,而且盡可能長久形成中高速增長平臺。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