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日報 2015-11-03 13:03:15
坐在滑梯上的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對于還在對面爬樓梯的投資管理費似乎漸漸喪失了“優越感”?!蹲C券日報》記者注意到,部分銀行理財產品隱性收取的投資管理費并沒有隨之下降,反而逆勢增長。
坐在滑梯上的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對于還在對面爬樓梯的投資管理費似乎漸漸喪失了“優越感”。此消彼長間,銀行理財產品收益和投資管理費的比值已經由“4:1”向“3:1”甚至更低的比價滑落。
從去年11月份至今,央行已經六次降息,一年期存款利率腰斬,銀行理財產品自然難以獨善其身,平均收益率下降約兩成?!蹲C券日報》記者注意到,部分銀行理財產品隱性收取的投資管理費并沒有隨之下降,反而逆勢增長,投資管理費在理財產品投資收益總額中的占比甚至超過了25%。也就是說,銀行銀行無需占用資金、更無需承擔風險,卻在產品中的投資回報中抽走了逾四分之一的比例。
平均收益率
從5.5%到4.54%
對于投資者來說,在年中、節日等重要時點購買理財產品收益率高的“小竅門”早已經失效,事實上,去年四季度以來,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呈現出持續下跌的態勢。
普益財富監測數據顯示,上周84家銀行共發行了877款理財產品,發行銀行數比上期減少7家,產品發行量減少15款。其中,保本浮動和保證收益型理財產品共225款,市場占比為25.66%;非保本型理財產品共652款,市場占比為74.34%。債券和貨幣市場類產品共計433款,較前一周減少83款;組合投資類產品共計397款,較前一周增加53款;上周發行融資類(包含票據資產、收益權、信貸資產和信托貸款)產品數量為零,結構性產品共計47款,較前一周增加15款。上周銀行理財產品的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54%,其中,預期最高收益率在6%及以上的理財產品共15款,市場占比為1.71%,環比下降0.87個百分點。
而央行六次降息之前的2014年上半年,理財產品的平均收益率約為5.5%,預期最高收益率在6%以上的產品也數量充裕。換句話說,一年時間以來,銀行理財產品的平均收益率下降約兩成。
“一方面是央行連續通過降息和降準釋放流動性,為市場補充了數千億元乃至更高量級的資金,同時存貸比監管的取消也使得銀行對于資金需求的迫切程度進一步下降,作為存款替代的理財產品的收益率自然難以飆升;另一方面,受經濟景氣度影響,優質信貸資產減少,銀行能夠做出高性價比投資的機會進一步降低,理財產品的收益率自然也難以上漲。”一位國有銀行有關人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投資管理費與客戶收益
比值可達1:3
《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在理財產品收益率上升階段與之“水漲船高”的超額投資管理費,近階段并沒有與理財產品收益率“同甘共苦”,而是保持在畸高的水平上。
比如,已經于10月中下旬到期的西部地區某城商行發行的一款理財產品兌付公告顯示,產品實際發行額度為6億元,存續期為40天,共獲得投資收益472.61萬元。其中,兌付給客戶的收益341萬元,客戶表面上獲得的年化收益率在5.0%-5.2%之間,銀行收取托管費和投資管理費分別為1.05萬元和130.54萬元,投資者收益與銀行投資管理費之間的比值約為2.6:1,也就是說,銀行收取的投資管理費相當于投資者實際獲取收益的38%。
“上述理財產品投資管理費高占比的情況,雖然不一定在每家銀行的每個理財產品上發生,應該還是屬于個別銀行的個案。”有銀行界人士對《證券日報》記者的質疑給出這一說法。
但本報記者梳理發現,該行大量理財產品的投資管理費與客戶兌付收益的比值達到1:4或1:3的水平。此外,鑒于銀行理財產品現在客戶端和投資端的市場情況比較透明,同類型銀行的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投資業績差距不大,因此投資管理費“暴利”不太可能是個別銀行的偶發現象。
對于所謂的超額投資管理費,目前商業銀行的約定比較相近——“投資管理費的收取與理財資金的投資結果掛鉤,如果實際投資收益扣除其他各項費用后高于客戶可獲得的預期最高收益,則超出部分作為投資管理費,如果未能超過客戶可獲得的預期最高收益,則不收取投資管理費”。
事實上,關于銀行收取這部分費用的合理性,外界一直存在異議。
曾有資深法律界人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超額投資收益既然是投資者本金產生的投資收益,從法律屬性上天然應該屬于投資者,銀行雖然通過合同約定的方式將其收歸自己所有,但是對客戶仍有誤導的嫌疑。”
該人士進一步指出,銀行通過“如果有”的表述方式令投資者認為該筆收益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從而自愿放棄了收益權;但是從信息披露較為完善的銀行公布出來的數據來看,該筆收益不僅普遍存在,而且收益率水平往往也很高,而銀行顯然并沒有明確告訴投資者這一點。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