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證券報 2015-10-27 09:22:21
取消利率管制后,對市場利率也需要有監督和自律管理,對市場上出現的個別不正?,F象,如瀕臨破產的銀行高息攬存等,要有“牙齒”進行管理。
10月23日晚間,央行宣布在“雙降”的同時放開存款利率上限。至此,存貸款利率管制基本取消。央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易綱近日就此與專家學者進行了座談。
易綱表示,我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自1996年放開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為起點,2003年到2004年全面放開金融市場利率,并擴大存貸款利率上下限。此后,受外匯占款向市場釋放過多流動性的制約,數量型對沖成了宏觀調控的重點,利率市場化的步伐有所放緩。2012年以后,進度再次加快,目前已基本取消利率管制。
易綱認為,資源配置的核心,并不是配給誰,而是效率問題,這就要求理順價格要素。利率受到管制時,金融產品的供給也比較單一,金融機構對行政控制的依賴可能會更強,這就會導致銀行缺乏定價能力,簡單地參照央行利率或左鄰右舍。
取消利率管制后,商業銀行會以更加市場化的方式去滿足客戶的需求,去參與市場的競爭,央行貨幣政策的傳導就有了微觀基礎,能夠比較順利地從數量型調控為主轉向價格型調控為主。
至于市場上對央行放開管制后,存款利率會大幅上升的擔憂,易綱表示這個擔心是多余的,不符合社會資金的總供求關系。最初銀行開始辦理財產品業務時,利率特別高,而軌內的儲蓄產品利率很低。但軌外的產品多了后,兩邊的價格就開始向中間收斂。
近年來,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技術使得銀行處理信息的成本大幅下降,易綱認為這也要求利率變動更加靈活。
易綱也闡明,基本取消利率管制,并不意味著一放了之。利率,是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需要根據逆周期管理和宏觀調控的整體取向靈活地調節,比如國家發展戰略的不同階段、不同的通貨膨脹周期等。利率市場化改革,既強調市場化地配置資源,也要求有宏觀調控。因此,要更加強調健全央行的利率調控體系,建立更好的金融市場利率傳導機制。
取消利率管制后,對市場利率也需要有監督和自律管理,對市場上出現的個別不正?,F象,如瀕臨破產的銀行高息攬存等,要有“牙齒”進行管理。
易綱認為,各國發展的歷史經驗表明,一個國家的金融市場發展良好,配置資源的效益高,實體經濟就會受益。央行將充分預見各種可能發生的風險,加強對利率的引導和有效調控,穩妥地推進中國的利率市場化進程。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