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5-09-17 20:24:26
9月16日,在美國洛杉磯舉辦的首屆“中美氣候領袖峰會”期間,深圳與甘肅金昌兩市就共同建設區域碳交易市場達成戰略合作。
每經編輯 歐陽凱
每經記者 歐陽凱
繼深圳碳市場首度異地輸出內蒙古包頭后,9月16日,在美國洛杉磯舉辦的首屆“中美氣候領袖峰會”期間,深圳與甘肅金昌兩市就共同建設區域碳交易市場達成戰略合作。據悉,除了內蒙古包頭、甘肅金昌外,深圳目前正在加速推進與江蘇淮安、四川等地的合作,力爭將深圳碳市場成功模式輸出到更多地方。
深圳作為國內首個正式啟動的碳市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悉,深圳提出要建設“兩個市場”,分別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區域碳市場和“海上絲綢之路”區域碳市場。
安迅思中國碳市場分析師陳少成向記者分析,不同的合作模式,在助力其他地區低碳發展的同時也為統一市場提供寶貴經驗,但也需要注意,這在短期內造成更分散的市場,可能會對明年統一碳市場的建設帶來一些挑戰。
在今年6月的深圳國際低碳城論壇上,亞洲開發銀行碳市場專家莫凌水向包括《每日經濟新聞》在內的媒體指出,試點之間可以先相互合作連接,然后再拓展到全國,這也是一條建設全國市場的道路。
“七個試點通過兩年的實踐已經建設了一定的基礎設施,積累了經驗,鍛煉培養了一批人才,具備連接的基礎;此外,中國經濟的區域性差異非常大,市場成熟度也不一樣,在全國碳市的起始階段,采用“自上而下”全國范圍內的推廣可能會有一定的難度。”莫凌水表示。
事實上,國際上成功的碳交易市場都是從區域合作市場發展起來的。《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以歐盟為例,雖然全歐盟是一個規則,但其實是31個國家組成的市場,其中,加州市場通過加州區域減排倡議,和安大略省組成了區域合作市場,從某種意義上講,區域合作市場的生命力可能大過單一的市場。
據悉,深圳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兩個市場”中,前者初期主要面向中國境內的西北省份,推動深圳碳市場交易規模的擴展;后者則主要通過引入東南亞、南亞國家的CDM項目下的核證減排量、自愿減排量及境外投資者進入深圳碳市場。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