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5-09-01 00:40:16
中國經濟正在經歷痛苦的轉變,而在這轉變中,沒有哪里比東北更加首當其沖,也沒有哪里比東北更深受其痛。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王辛夷
每經記者 王辛夷
東北老工業基地遇到了暫時困難,這已是不爭的事實,但已實施十余年的“東北振興戰略”是否失敗,國家發改委秘書長李樸民在昨日(8月31日)召開的記者發布會上直接否定了這一說法。
發布會上,李樸民承認,東北地區發展遇到了一些困難和挑戰,經濟增速回落,部分行業和企業生產經營困難,財政收支矛盾突出。但他同時強調,東北振興戰略實施十多年來,東北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結構調整、改革開放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績。
不可否認的是,在各省艱難對抗“三期疊加”重壓的今天,東北老工業基地更顯力不從心,經濟增速從之前的兩位數,迅速掉到5%甚至更低,三省每個季度都是全國GDP增速洼地。
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研究會會長劉福垣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介紹,東北作為老工業基地,在基礎設施、城市化水平等方面并不落后,如今受制于產業結構過于粗重,經濟發展輕量化是重點。
調整:發展戰略新興產業
今年上半年,遼寧、吉林、黑龍江GDP增速分別為2.6%、6.1%和5.1%,全部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在各省份GDP增速排名中分列倒數第一、第三和第四。
東北增速放緩的問題也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近日,美國華盛頓郵報一則關于東北經濟的文章在網上流傳甚廣,該文寫道,中國經濟正在經歷痛苦的轉變,而在這轉變中,沒有哪里比東北更加首當其沖,也沒有哪里比東北更深受其痛。
今年7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到東北調研時曾表示,堅決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形成一個同市場完全對接、充滿內在活力的體制機制,是推動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治本之策。
昨日,國家發改委就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工作舉行發布會。國家發改委東北振興司司長周建平在發布會上說:“面對市場的需求,我們最多是跟隨,在比賽的時候,如果你是跟隨,永遠就不能超越,如果想超越的話必須在產業結構各方面做些大的調整,要‘彎道超車’和‘追趕’,我們產業結構要做很大的調整。”
劉福垣認為,東北當前困難的核心就在于產業結構“傻大黑粗”,幾十年來都以輸出原材料為主,輕工業、服務業發展滯后,但作為老工業基地,東北有著扎實的工業基礎,基礎設施完備,振興東北應好好利用這一優勢。
周建平也認為,東北要基于現有的稟賦優勢進行調整,一方面發展戰略新興產業,另一方面在工業之外,還應培育旅游、文化產業的發展。
“一個城市如果有8到10個產業都占據工業增加值8%-10%,那它的結構是最穩定的。”周建平說,“(上面)這些發展好了以后日子就非常好。”
改造:25老工業區被納入
周建平介紹,新中國成立后,在工業化的過程中我們很多城鎮都是因礦設市、因礦設鎮,這些獨立工礦區大多遠離中心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和服務業發展滯后,部分獨立工礦區經過多年的開采,不僅面臨著資源枯竭的威脅,而且已經不適合居住。
據記者了解,國家已經確認的獨立工礦區有450多個,其中有130個繼續搬遷改造,而東北地區就占了50個左右。
李樸民介紹,針對東北42個資源型城市,特別是21個資源枯竭城市,中央財政已累計給予財力性轉移支付320億元。與此同時,針對東北地區獨立工礦區搬遷改造工程,已下達中央預算內資金23億元。
其實不只是獨立工礦區,劉福垣介紹,過去出于安全等因素考慮,東北很多重工業都設在遠離市區中心的地區,而隨著城市的發展,這些工廠又逐漸被城市包圍,導致城市和工業布局的不合理。
2014年,國務院印發了《關于推進城區老工業區搬遷改造的指導意見》,針對“一五”、“二五”和“三線建設”時期對工業相對比較集中的城市區域進行了測算和劃分,東北地區共計有120個老工業城市,200多個城區老工業區。
李樸民介紹,這其中已經有25個條件成熟的城區老工業區納入到搬遷改造專項支持范圍。截至今年7月,共支持項目142個,總投資91.5億元,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30.3億元。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