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18 00:58:22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胡健
◎每經記者 胡健
在6月17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明確提出引導金融機構建立快速通道,加快重大工程、PPP項目等貸款審批。促進有效投資持續增長。
伴隨PPP模式在各地風生水起,財政部最近也頻繁發聲闡述PPP的深層次意義。
本周的電話會議上,財政部副部長張少春說,經過近2年的摸索和實踐,對推廣PPP工作逐步有了一些新的認識和體會。就推動財政管理方面,張少春認為,PPP有助于這方面從“短期平衡”向“中長期平衡”轉變。
而財政部另一位副部長史耀斌則在會上提出,要以存量為主開展PPP項目示范,著力化解政府性債務風險。目前,示范項目建設有序推進,示范效果良好。
瑞銀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汪濤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為了加快推進PPP模式的大范圍實施,決策層將允許部分融資平臺和準政府機構作為企業合作方參與PPP模式,并將推進公共事業價格和其他結構性改革。這種務實的方式應可以在短期內彌補地方融資缺口。
預計總投資近2萬億
在財政部大力推動下,地方政府和各級財政部門陸續公布擬實施PPP項目名單,涵蓋交通、市政、醫療、環保等多個領域,預計總投資近2萬億元。
史耀斌表示,為“打樣板、樹標桿”,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項目范例,在地方上報項目中,確定30個示范項目,總投資約1800億元。
這其中22個存量項目,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通過“轉讓-運營-移交(TOT)”、“改建-運營-移交(ROT)”等方式改造融資平臺公司存量項目,減輕財政債務壓力,騰出更多資金用于重點民生項目建設。
對示范項目,財政部及時給予全方位業務指導和技術支持,保證操作實施的規范性,充分發揮示范效應。
汪濤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由于地方政府稅收和土地出讓收入減少、對地方債務的控制更加嚴格,地方政府正面臨融資困境。在這一背景下,確保基建投資資金到位對穩增長至關重要。
另一方面,國家對于在建項目的保證力度也在不斷加強。5月15日,國務院還發文要求地方各級政府要密切關注融資平臺公司在建項目中應由財政支持的增量融資需求,在依法合規、規范管理的前提下,統籌財政資金和社會資本等各類資金,保障在建項目續建和收尾。
今年仍是前期地方債集中到期的年份,再加上GDP增速下滑影響地方財政收入,很多在建項目的“錢景”若沒有活水引入,難言樂觀。
史耀斌也直言,要以存量為主開展PPP項目示范,著力化解政府性債務風險。
探索適合國情的PPP
目前,PPP如火如荼地在各省高強度推廣,比如江蘇省市兩級正在建立PPP項目儲備庫,全省13個省轄市儲備庫均已組建完成,省級項目儲備庫包括300多個項目,總投資近5000億元。
“隨著PPP項目數量的增多,采用項目庫管理可以對不同行業的項目進行統籌安排,做到有條不紊。”北京大岳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金永祥說。
他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對政府而言,PPP模式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投資成本,在解決地方債、發展新型城鎮化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而在國家層面,財政部也頻頻發聲力挺PPP,并且對PPP的內涵和外延在作進一步的界定與解釋,而不是僅僅停留于擴大民間投資的簡單意義上。
張少春最近直白表達了這一點,“在運用PPP模式時,我們不能再簡單地把思想局限在緩解債務壓力上,把推廣PPP當作又一次‘甩包袱’。”
比如在財政管理上,張少春就解釋說,PPP不再依靠傳統的政府“借債”融資,而是以未來收益為基礎進行融資,并需要政府一次性決定、跨年度給予補貼。
史耀斌在本月中旬的“湖湘財政論壇——2015PPP國際論壇”上也明確提到,作為一個新事物,PPP模式對于政府部門的能力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認為,推廣PPP模式,要加強頂層制度設計,避免PPP模式走偏和變異;要因地制宜,探索符合當地實際和行業特點的做法,形成符合中國國情的發展模式。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