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人民日報整版文章三論中國經濟為什么行:高儲蓄

新華網 2015-03-22 11:23:45

繼1月30日、3月10日理論版之后,本期觀察版再推出一組文章,從總布局、宏觀調控、支撐要素、農業基礎、發展戰略等角度深入解析中國經濟奇跡的根由。

用好經濟發展的基本要素

李 揚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之所以能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原因就在于通過持續不斷的改革開放,激發了微觀經濟主體的活力,動員和用好了經濟發展的要素。這里以儲蓄和投資為例作一簡要說明。

儲蓄和投資是支撐經濟發展的基本要素。如同其他發展中國家一樣,改革開放前的中國儲蓄短絀,用百姓語言說就是缺錢。1958年的“大躍進”之所以給國民經濟造成重大損失,就是因為“躍進”所需的投資遠遠超出了儲蓄可以支撐的水平。因此,動員儲蓄以支撐高水平的投資,借以啟動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并確保日益增加的適齡人口就業,就成為改革開放的首要任務。換言之,如果說中國經濟奇跡得益于人口紅利以及工業化和城鎮化,那么,這些因素發揮作用的基礎則在于儲蓄率和投資率的穩步提高。

動員儲蓄的要義,就是向企業和居民提供穩定預期、足夠激勵和有力支撐,使其能在當下和未來的消費之間作出理性選擇。這種激勵框架唯有通過市場化改革方能達成。

從資源配置的決策過程看,改革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政府向企業和居民分權,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轉向大眾創業的市場經濟;二是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分權,調動地方發展經濟的積極性。我們對改革目標的認識是逐步深化的,采取的是漸進步驟,從而保證了經濟轉型沿著帕累托效率改善的路徑平滑展開。

漸進分權改革創造了顯著經濟績效。1978年我國儲蓄率僅為38%,2008年上升到51%左右且保持至今。與之對應,投資率從1978年的38%左右上升到2008年的近44%且保持至今。平均而言,30多年來我國的儲蓄率和投資率分別達到39%和38%左右,遠高于同期其他發展中國家和歷史上高速增長時期的發達國家。正是如此之高且持續如此之久的儲蓄率和投資率,支撐我國創造了30年間GDP年均增長近10%的奇跡。

高儲蓄和高投資啟動并持續推動工業化進程。我國工業化雖可從蘇聯援建156個工程項目算起,但全面工業化是在改革開放之后推進的。以非農就業人口占全部就業人口的比重為標尺,1961—1978年的18年,這一比重由22%上升到29%,年均提高不到0.4個百分點;改革開放后的30多年,這一比重由30%上升到70%,年均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由于非農業人口的儲蓄率普遍高于農業人口,工業化反過來成為提高儲蓄率的有力引擎,并與投資的提高形成良性互動。

高儲蓄和高投資支撐并持續推動城鎮化進程。我國城鎮化無疑是改革開放后才啟動的。1978年,我國城鎮人口占總人口之比僅為17.9%,1993年城鎮人口占比上升到27.99%,15年上升了約10個百分點。1994年以后,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全面展開,城鎮化進入快車道,城鎮人口占比由1994年的28.5%躍升到2014年的54.77%,20年上升了約26個百分點。

城鎮化與工業化是密不可分的。我國城鎮化顯然是由投資引領、由工業化引致的。城鎮化跟隨工業化展開,造成了城鎮化落后于工業化的局面。但這不僅不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弊端,反而正是成功之處。因為,它遵循的是投資增加—產業發展—就業增加—人口集中—儲蓄增加—城市發展—投資增加……的自然發展過程。這一過程保證了數以億計的流動人口獲得就業崗位,從而避免了一些發展中國家出現的大城市無序膨脹、貧民窟觸目驚心的嚴重社會問題。

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高儲蓄依然是支撐我國經濟發展和應對復雜局面的堅實基礎。我們需要依托它繼續推動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解決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負面沖擊。同樣,我們也需要依托它來應對諸如國際游資跨境大規模流動帶來的不確定性等問題,抵御外部經濟沖擊,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從“三步走”到中國夢

張占斌

在不同歷史時期和發展階段,根據人民意愿和事業發展需要,提出具有科學性、導向性和感召力的奮斗目標,是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推進國家建設的一條重要經驗。改革開放以來,從“三步走”發展戰略到中國夢宏偉藍圖,黨提出的奮斗目標有力地引領中國人民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創造了并將繼續創造中國經濟發展奇跡。

“三步走”戰略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改革開放后我們黨提出的第一個現代化發展戰略。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把全黨工作重心轉移到現代化建設上來。次年,鄧小平同志提出到20世紀末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目標是達到小康。小康目標從中國國情出發,用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來衡量,使現代化目標更為清晰。1987年,鄧小平同志完整概括了“三步走”經濟發展戰略。同年,“三步走”戰略寫入黨的十三大報告:“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經濟建設的戰略部署大體分三步走。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一九八○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這個任務已經基本實現。第二步,到本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個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然后,在這個基礎上繼續前進。”

在“三步走”戰略指引下,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到2000年,我國總體上步入小康社會,“三步走”戰略的前兩步如期實現。從新世紀開始,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新階段。

實現第三步目標要比前兩步困難得多。我國剛剛跨入小康社會的大門,所達到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不平衡的小康。第三步怎么走?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黨的十七大報告適應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順應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經濟社會發展趨勢和規律,在十六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基礎上對我國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黨的十八大提出“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進一步細化了“三步走”戰略的第三步,并把目光投向更遠的民族復興愿景。黨的十八大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改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標志著全面小康社會建設進入最后的關鍵階段。

黨的十八大后,習近平同志提出了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中國夢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形象表達,它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統一起來,是對“三步走”戰略的重大發展,開啟了我國經濟社會創新發展的新征程。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找到了圓夢的正確道路,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習近平同志指出:“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

從“三步走”戰略到中國夢,是黨和國家發展經驗的積累、治國理政戰略的傳承,具有鮮明的時代印記和深遠的歷史意義。今天,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正在展開,為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注入新的內涵和動力,使我們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上充滿自信。(作者為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主任)

(文章來源:人民日報)

責編 趙慶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免费阿v网站在线观看,九九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热香蕉在线精品视频播放,欧美中文字幕乱码视频
日本久久免费高清国产 | 午夜免费福利视频 |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久久综合 | 亚洲日韩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 亚洲伊人精品午夜在线视频 | 亚洲欧美在线看h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