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12 01:01:18
去年興業銀行推出的銀銀平臺“掌柜錢包”中,出現了證券公司網上開戶的鏈接。頗為值得玩味的是,這一鏈接只通向華福證券一家券商。
每經編輯 王硯丹
◎每經記者 王硯丹
興業銀行(601166,收盤價14.57元)與華福證券的關系成為本周A股市場當仁不讓的焦點。周一(3月9日),市場先是盛傳“興業銀行將收購華福證券”,導致當天興業銀行率先啟動并帶領整個銀行板塊大漲。隨后,興業銀行表態“正在研究持牌券商業務有關方案”。而后,又有消息稱,興業銀行的子公司興業國際信托目前已經持有華福證券60.35%的股權(其中興業國際信托直接持有4.35%,另外56%股權則分別由福建省能源集團和福建省交通運輸集團代持),所謂收購只是烏龍。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商業銀行法》明確規定,商業銀行在中國境內不得從事信托投資和證券經營業務,因此目前來看興業銀行和華福證券的“緋聞”尚無定論。但《每日經濟新聞》研究發現,實際上,興業銀行和華福證券的合作由來已久。
華福近年業績連續暴增
華福證券官網顯示,公司前身為福建省華福證券公司,成立于1988年6月,是我國首批成立的證券公司之一。2003年4月,公司引進廣發證券為控股股東,更名為廣發華福。2010年12月,廣發證券將其所持公司股權轉讓給福建省能源集團、福建省交通運輸集團和聯華國際信托(2011年6月正式更名為興業國際信托)。2011年8月,公司更名為華福證券,為福建省屬全資國有金融機構。目前公司注冊資本5.5億元,擁有華福資本、興銀投資2家全資子公司;控股1家子公司華福基金。公司擁有67家證券營業部,分別位于北京、上海、福州、廈門和泉州等30個主要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興業銀行的注冊地也是福建,其實際控制人為福建省財政廳。不過,華福證券與興業銀行,不但經營范圍不同,規模也是迥異。截至2013年年底,華福證券凈資產為23.80億元,興業銀行則達到2011.71億元。《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閱華福證券2010~2013年財報后發現,2011年,即華福證券更名之年,公司的業績水平達到了近年低點,全年僅實現營業收入5.05億元,同比下降44.98%;凈利潤1.44億元,同比下降66.51%。而從2012年開始,盡管當年A股市場仍然處于熊市,但華福證券的業績開始好轉并連續兩年實現增長——2012年實現凈利潤2.25億元,同比增長56.25%;2013年實現凈利潤3.41億元,同比增長51.55%。
目前華福證券尚未公布經過審計的2014年年報。但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去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4.37億元,凈利潤5.33億元——這意味著如果沒有大的審計調整,華福證券去年凈利潤同比增速再次超過50%,達到56.30%。
而反觀興業銀行,這幾年的業績增速則明顯放緩。2011~2013年,公司業績增速分別為37.71%、36.12%和18.70%。最新公布的2014年業績快報顯示,2014年興業銀行實現凈利潤412.11億元,同比增長14.31%,創近四年新低。
和興業銀行合作由來已久
不過,對于華福證券來說,與同在福建的興業銀行合作也是一件愉快的事。
2012年,華福證券向興業銀行借入9億元長期次級債務。根據合同約定,該筆次級債務期限8年,前三年的年利率為6.5%,從第四年起票面利率在第三年年末最后一個計息日的票面利率基礎上上浮300BP(3個百分點)。
2012年,正是投資者逐漸接受融資融券等資本中介業務、券商行業開始全面轉型之時;券商對資本金的渴求前所未有。當年年底,華福證券融出資金達3.21億元,而到2013年年末,其賬面融出資金達到17.11億元。假設華福證券將借入的上述9億元次級債全部用于融資融券,以2014年行業通行的融資融券利率8.6%計算,則可為華福證券帶來1890萬元稅前利潤。而這只是華福證券與興業銀行合作的冰山一角。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去年興業銀行推出的銀銀平臺“掌柜錢包”中,出現了證券公司網上開戶的鏈接。頗為值得玩味的是,這一鏈接只通向華福證券一家券商。點開鏈接后有說明:華福證券第三方存管支持興業銀行一步式簽約及預指定,還可支持錢大掌柜多家合作銀行。客戶如需選擇其他銀行存管簽約的,請到華福證券相關柜臺辦理。
有分析人士指出,錢大掌柜目前已經與全國500多家金融機構開展合作,對于華福證券來說,實際上等于有了更多潛在客戶資源。
《《《
相關新聞
興業銀行:未控股華福證券
◎每經記者 曾劍
針對近期市場傳言公司將并購華福證券一事,興業銀行(601166,收盤價14.57元)今日發布澄清公告稱,目前公司沒有直接收購或控股華福證券,公司控股子公司興業國際信托持有華福證券4.35%的股權。
興業銀行表示,公司關注到監管部門有關發言精神,也注意到并未公布該項政策研究的明確時間安排。公司將密切關注這一事項的進展,待相關政策明確后,將積極研究貫徹落實具體方案,切實推動公司綜合化經營發展戰略,以更好服務實體經濟發展。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