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11 01:52:17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胡健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胡健 發自北京
古城西安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節點城市,正迸發出全新活力。
3月10日,在全國兩會的陜西代表團駐地,《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了全國人大代表、西安市市長董軍。從這位在西安任職十余載的官員口中,記者感受到了他對西安借力“一帶一路”的強烈期盼。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到,把“一帶一路”建設與區域開發開放結合起來,加強新亞歐大陸橋、陸海口岸支點建設。
3月8日,全國人大代表、成都市市長唐良智在兩會四川代表團第四次全體會議上,向李克強總理匯報時提出一個全新構想——成都、重慶、西安、昆明構建“成渝西昆菱形(鉆石)經濟圈”。這是一個具備前瞻性、戰略眼光的設想。
無獨有偶,董軍今年帶來的建議是國家支持西部中心城市協同打造“中國腹地經濟新引擎”。這兩個提法源于西部“一帶一路”支點城市抱團發展的內生需要。
發揮中心城市帶動作用
NBD:請您談談“一帶一路”建設與區域開發開放結合中,西部西安和成都等節點城市的作用?
董軍:今年春節前,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視察時,對陜西提出要追趕超越發展,這實際上也是對整個西部地區發展的要求。
如何支撐西部追趕超越發展,實現與東部地區發展的良性互動、相得益彰,關鍵要有新引擎、新龍頭和新的增長極。
國家在推進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的框架下,應進一步完善差別化的區域發展政策,支持培育以西安等西部核心城市為龍頭的重點經濟圈,著力打造“中國腹地經濟新引擎”,使之成為我國經濟版圖中的“第四極”,引領和帶動西部地區追趕超越發展。
NBD:成都提出打造“成渝西昆菱形(鉆石)經濟圈”,您也提到要著力打造“中國腹地經濟新引擎”,這背后說明的是什么?
董軍:我們都希望國家在西部以中心城市為主,能夠像發展環渤海、珠三角、長三角這樣的辦法,來形成一個新的經濟增長極,帶動和促進“一帶一路”的發展。
西安和成都各有各的特點,各有各的優勢,作為“一帶一路”的兩個重要節點城市,都會發揮各自的優勢和各自作用,怎么樣整合這種優勢,確實需要從國家層面上做出統籌安排。
我認為我們的基本設想是一致的,在西部,把重要城市的資源整合起來,發揮這些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促進發展。
NBD:您覺得西部目前需要得到哪些方面的支持?
董軍:國家實施的重點基礎設施項目應更多向西部傾斜,支持西部地區加快構建現代交通體系,包括高鐵、重載貨運鐵路、高速公路網、油氣管網、智能電網、重大水利工程建設等,實現區域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
積極引導東部產業向西部梯度轉移,在繼續實行現有優惠政策基礎上研究制定新的措施,促使產業資本向西部流動、重大產業項目向西部布局,支持培育特色優勢產業,切實增強西部地區追趕超越發展的“造血”功能。
仍需國家大力支持
NBD:在“一帶一路”的歷史機遇中,西安的優勢在哪里?
董軍:西安擁有區位、科教、產業、口岸、歷史文化等突出優勢。西安地處中國版圖的中心位置,是聯通東西、輻射南北的重要樞紐,在交通、信息、物流包括基礎設施方面都比較完善。
西安還是科教大市,有3000多家科研單位,63所高等院校,兩院院士60位,還有40多萬名專業科技人員,這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提供了充足的人力和科技支撐。
西安產業基礎雄厚,五大主導產業(高新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旅游業等)均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城市豐富的能源資源、生態產業有著較強的互補性,在產業互融發展方面大有可為。
西安雖然不沿邊不靠海,但有全國最大的內陸港,還有不止一個功能齊全的綜合保稅區和一個出口加工區,在海關特殊監管模式和政策創新等方面積累了一定經驗,能夠提供便捷的口岸物流服務。
NBD:建設“一帶一路”背景下,西安的發展方向以及期待受到支持的領域分別是什么?
董軍:西安科教資源豐富,創新綜合實力雄厚,但受體制機制等諸多因素影響,潛在創新能力并未得到充分釋放。
建議國家支持西安創建開放型體制機制創新城市,設立陜西(西安)絲綢之路經濟帶自由貿易園區,使之成為打造內陸型改革開放新高地的試驗區和示范區,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這一系統性工程的重要支撐。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