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地產 2015-03-04 21:11:59
今日,全國政協委員、泰禾集團董事長黃其森表示,從去年開始,泰禾就已經做了一些調整,前年全年拿地差不多200億元,去年是150億元,今年到目前為止,一塊地還沒有拿。泰禾會根據銷售情況決定拿地的節奏。
每經編輯 王杰
每經記者 王杰 發自北京
前兩年,泰禾集團以“黑馬”之勢,在北京、上海、福建等土地市場高歌猛進。
今日,全國政協委員、泰禾集團董事長黃其森表示,從去年開始,泰禾就已經做了一些調整,前年全年拿地差不多200億元,去年是150億元,今年到目前為止,一塊地還沒有拿。泰禾會根據銷售情況決定拿地的節奏。
黃其森說,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是希望通過這段時間,把杠桿降下來。
為什么泰禾要降杠桿?這引起了邦地產記者的興趣。最近一年多,房地產市場變化很大。從宏觀政策層面,決策層沒有提調控,更多地是說去庫存。明眼人也都看出來了,這個市場目前庫存確實很大。
去年房地產業全國的銷售數值,在7萬億~8萬億元。市場規模很大,目前沒有哪個產業能夠替代房地產。就像全國政協委員、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今天在“兩會”政協分組討論時說的:“房地產業難道不能再次起來嗎?對于中國經濟,房地產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現在應該把老百姓最為關心的房子問題解決好。”
黃其森表示,既要對市場有信心,但目前也要控制好開發節奏。前兩年,高杠桿、高周轉是基于當時形勢下,把握時機、把握機遇做出的決定。目前的情況,已經發生了變化,泰禾也實時地作出了調整。
在黃其森決心降杠桿的背后,是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后,房地產普遍從過去高負債高速發展,轉向更為穩健的有質量的增長。
從拿地開始把控風險
中原地產研究部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月26日公布2014年報預告的上市房企合計70家,這70家企業表現各異,但整體看,降溫趨勢明顯,有38家企業預告業績比2013年出現下滑。
黃其森卻表示,泰禾集團今年的銷售目標比去年有50%的增長。
2014年1月10日,泰禾集團發布2013年度房地產業務銷售情況簡報,2013年1~12月公司累計實現銷售合同金額124.44億元,比2012年增長約100%。
根據克而瑞聯合中國房地產測評中心發布的《2014年中國房地產企業銷售TOP100排行榜》,泰禾集團以201億元銷售額排行39位。
黃其森說,如果不是泰禾前兩年抓住了發展機遇,不可能這幾年一年上一個臺階。這種增長,泰禾前兩年就做好了布局。北京的土地都是前兩年和去年上半年拿的。
他判斷,新常態下,一些中小開發商會出局。這也恰恰給泰禾一些發展的時機,今年50%的增長,還是相對務實理性的,但是否保持這個增長速度,會根據每年的情況,制定合理目標。
黃其森認為,雖然泰禾的財務杠桿運用很充分,其實重點還有一個,就是風險的控制,前兩年,市場這么好,除了福建,就是北京、上海,泰禾不到三四線城市去。對企業風險,泰禾從拿地開始就做好把控。
2月26日,東興證券在上證所掛牌上市,成為羊年第一只上市券商股,截至今日收盤,漲幅超過75%。
黃其森說,在投資東興證券之前,泰禾也投資了福建海峽銀行,不排除以后更緊密地和金融結合,因為金融本身對房地產有幫助和促進,也可以作為一種財務投資,房地產和金融密不可分。
兩三年內不出海
前兩年,泰禾主要在福建和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拿地,黃其森感覺到三四線城市的土地供應量過大,是人口凈流出城市,“當時(還是)有異議的,有人認為一線城市地價高,從現在來看,(泰禾的)戰略布局判斷,得到了認可。”
黃其森也認為,目前的房地產市場,還是回歸到把產品做好。目前樓市進入洗牌階段,除了戰略布局,到哪里做,做什么產品,有沒有能力做,都對企業提出了更高要求。
如何適應經濟新常態?黃其森分析,泰禾的對策是兩條:一是提前布局選好發展區域,如聚焦北京、上海以及福建大本營。一線城市目前怎么看風險都是最小的,機會還是大。二是在聚焦基礎上深耕,如北京目前9個項目,上海已有4個項目,形成區域競爭合力。三是做好產品線,如“泰禾院子”這類有差異化、個體化的產品。四是加大力度關注改善型產品。
至于泰禾的規劃,黃其森表示,至少兩三年內,沒有出海計劃。泰禾采取的是“生根布局”的戰略,從企業自身條件出發,先把目前這些區域做深做透。
黃其森還順便預測了一下2015年的房地產市場。隨著降息、降準等政策落地,2015年肯定要比2014年好,市場會更健康,但不會暴漲,更多的是市場比較平穩。
對于不動產登記,黃其森認為,這不會影響房地產在國民經濟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可能一些多套房源持有者或會在短時間內將名下部分房源出手,這不會改變大的市場形勢。從長遠來看,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的實施,對穩定整個房地產行業,是有利的。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