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2-13 00:55:22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許自然 實習記者 黃霞 黃小聰
每經記者 許自然 實習記者 黃霞 黃小聰
日前,迪康藥業一則公告引起了市場的廣泛關注。公司打算牽手華西醫院涉足3D生物打印技術領域。
3D打印咨詢機構Wohlers2013年曾發布報告稱,2012年,3D打印市場年平均增長率為8.6%,總產值達22.04億美元,而此后三年的年平均增長率為27.4%。到2019年,3D打印市場的規模將達到60億美元,醫療應用市場的份額將占15.1%,預計到2025年,該市場的規模可達到19億美元。
國內應用取得突破/
目前,我國3D生物打印技術應用也有了突破。
近日,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宣布,該院心外科課題組將3D打印技術應用于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手術(TAVI),成功為一位77歲高齡的主動脈瓣重度狹窄合并關閉不全患者實施了TAVI手術規劃與導航,為國內首次。
據悉,該院心外科副主任醫師魏來僅耗時1小時即順利完成TAVI手術,患者X線暴露時間比既往縮短一半,造影劑用量減少1/3,術中、術后生命體征非常平穩,復查顯示人工瓣膜定位準確、工作正常。另據上述課題組的負責人王春生教授介紹,3D打印是近年來國際上興起的一項革命性新技術,在醫學領域應用前景廣闊,目前已在骨科、牙科等專業開始臨床使用,但在心臟外科的應用剛剛起步,國外僅有極個別案例。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中山醫院心外科微創團隊自2014年開始探索TAVI手術融合3D打印技術的可行性。TAVI手術與常規開胸手術的區別在于,醫生無法在手術中直視心臟全貌,目前通過CT、MRI、心超等檢查都只能查看二維效果,切開心臟觀察其內部細微結構更不可行。難點在于,主刀醫生術前需仔細研究和測算患者的心臟及主動脈影像數據,來二次加工重建成立體效果,并據此在手術中選擇合適的人工瓣膜型號、確定DSA球管投照角度、規劃導管進入線路、判斷瓣膜釋放位置,存在一定風險。
而3D打印技術可解決以上問題,醫生只需采集患者高分辨率CT及心超等二維影像,就可打印出栩栩如生的心臟模型,并據此制定更周密細致的手術方案,更可術前模擬操作,一定程度上規避手術風險。
華西醫院骨科主任戴尅戎教授曾介紹稱,目前,3D打印技術在醫療行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無需留在體內的醫療器械,包括醫療模型、診療器械、康復輔具、假肢、助聽器、齒科、手術導板等;二是個性化永久植入物,比如使用鈦合金、鈷鉻鉬合金、生物陶瓷和高分子聚合物等材料的植入物,通過3D打印骨骼、軟骨、關節、牙齒等產品,通過手術植入人體;三是3D生物打印,即使用含細胞和生長因子的 “生物墨水”,結合其他材料打印出產品,經體外和體內培育,形成有生理功能的組織結構。這一3D生物打印技術一旦成功,則有望解決全球面臨的移植器官不足的難題。
3D生物打印仍面臨技術難題/
據了解,3D生物打印是采用從人體自身收集的生理、病理信息構造數字化模版,應用與人體系統相適應的材料直接打印出構型靈活的個性化產品。目前該技術受技術、材料等因素限制未能推廣,世界各國都在積極籌劃3D生物打印的研發與產業化。目前,3D生物打印技術尚處于起步階段,主要應用于顱骨、牙齒、人工耳、器官模型的生產。國內外已經有人耳、骨骼、心臟等器官打印成功的案例,也相應取得了臨床試驗上的成功,后續發展有較大想象空間。
近期,A股上市公司迪康藥業嗅到了其中商機,率先參與其中。
迪康藥業近期所發公告顯示,公司控股子公司司四川英諾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英諾生物)擬投資建立3D生物打印產業化基地,項目首期投資額不超過5000萬元。1月15日,英諾生物與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就項目研發合作事宜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攜手為3D生物打印事業的發展實施戰略合作,由迪康藥業投入資金啟動3D生物打印的產品研發項目;華西醫院給予迪康藥業必要的學術技術團隊、空間設備資源支持,在企業項目資金的支持下實施應用研發。雙方將以“再生與重建的3D打印”為主題,分批次逐步遴選、簽約具體的研發項目,開展以臨床應用產品為導向的工程技術戰略合作。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在醫療領域應用3D打印技術已有成功經驗。該院骨科脊柱外科專業劉浩教授團隊采用3D打印技術,為一名多節段頸椎間盤突出伴椎管狹窄的患者實施了頸椎椎板單開門椎管擴大成形術;2014年11月,該院血管外科與四川大學再生醫學研究中心聯合,利用3D打印技術完成圍手術期評估,成功為一例復雜瘤頸腹主動脈瘤老年患者實施腹主動脈瘤覆膜支架腔內修復術(EVAR)。
值得注意的是,四川大學再生醫學研究中心康裕健教授,是國家首批“千人計劃”國家特聘專家,在國際上是將3D打印技術引入再生醫學領域從事3D生物打印技術研究的領跑者。康裕健所領導的科研團隊進行心臟和血管方面的生物打印研究,如果成功,可以模仿實現心臟的某些功能,可應用于醫療中。
雖然,3D生物打印技術目前已取得了不錯的成果,但是仍存在一些技術難題待解決。《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3D生物打印在再生醫學領域存在兩個尚未突破的難題:一是個性化的打印機,能夠在精確度上完全符合人體器官要求的打印機尚未出現;二是生物材料,即傳統意義上的打印機“墨汁”還沒有擺脫技術限制。
康裕健教授也曾表示,即使打印機和“墨汁”問題都得到了突破,鑒于人體構造的復雜性,如何使打印出的活細胞保持長久的活力,如何制造微環境使其長久的生長也是一個艱巨的難題。目前的研究多停留在“機械器官”的打印上面,因為缺少生物材料,打印出的器官僅僅是個模型,不具有人體器官的功能。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