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證券報 2015-01-23 10:17:09
2015年注定是全球金融市場不太平的一年,新年伊始“黑天鵝”頻發。從國際油價年初以來連續破位下行,到全球央行“降息總動員”,再到房企佳兆業貸款違約事件的不斷升級,令國內投資者的風險偏好逐步降低,推動資金回流至無風險和低風險資產。
一季度債市策略
1、58%的受訪者認為:2015年債市為“震蕩市”
2014年利率債市場整體走出“牛市”行情。在資金面寬松影響下,債券收益率一路下行。其中,3月底受月末因素和海外套利資金外逃影響,7月中旬受利率債供給高峰影響,12月份受股市資金分流影響,收益率有一定幅度回調。但資金面寬松的局面,使得利率債收益率整體處于下行通道中。
在此次受訪的機構中,無論是對2015年全年還是對一季度債市,雖無一機構看淡市場,但整體來看,卻對于未來市場走勢有一定分化。
調查顯示,42%的受訪者認為,2015年全年和第一季度都會維持2014年以來呈現出來的債券牛市格局,這一比例較去年四季度減少一成。另有58%的機構認為,再難出現單邊行情,保持震蕩市。
在影響2015年債市走勢最大的因素中,資金面、經濟基本面和股市好轉,是三個最為核心的變量,分別占受訪者的21%、20%和20%;信用違約影響發酵、利率市場化進程、以及類似于中證登回購新規等的“黑天鵝”事件,在被調查機構中是影響2015年債市的次要變量,占比分別為12%、11%和8%。此外,在機構眼中,通脹、供給因素、海外市場等則是影響債券市場最為“微不足道”的變量,占比分別為4%、3%和1%。
反觀2014年推動債券市場走牛最為核心的因素,資金面寬松曾當仁不讓地占據頭把“交椅”。從央行各類定向工具、公開市場加大凈投放資金力度,到二季度的定向降準、127號文引導資金利率下行,再到三季度接連下調14天正回購利率,以及四季度的不對稱降息,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債券市場保持著較為寬松的資金面。
而2015年,機構仍然將資金面視為債券投資的“頭等大事”,寄望于央行貨幣政策的進一步寬松,或“寬信貸”局面的出現。
此外,去年12月以來股指的大幅上漲,無疑成為影響2015年債券投資者決策的另一個關鍵變量。盡管2014年整體上出現了股債雙牛的格局,但是機構對于這種局面的持續性顯然抱有較高的懷疑。
調查顯示,20%的投資者認為股市走牛會是影響債券的核心變量,特別是在第一季度,更有63%的機構認為“股債蹺蹺板”效應,會對債券市場帶來較大的負面影響。
對于2015年一季度,79%的受訪債市投資者認為市場的風險偏好將上升,而認為風險偏好下降或不確定的投資者各占11%。也從一個側面印證,股票市場的走勢對于債券市場的“映射”,債券投資者擔心股票市場“走牛”對于債市的沖擊。
在這種背景下,具體的一季度的操作策略,也體現了機構的分歧。調查顯示,37%的機構認為“適合主動投資,提高倉位”;32%的機構認為“應該控制久風險,適當降低久期”;21%的機構認為應該“以交易為主,追求資本利得”,體現了在難現單邊上漲的格局下,機構的相機抉擇行為。
僅5%的機構認為適合被動配置,保持原有的投資節奏和倉位;另有5%的機構認為以買入持有為主,追求持有期收益。
這一結果與去年四季度大相徑庭。在去年四季度的調查中,排名首位的是“買入并持有為主,追求持有期收益”,占比達到29%。其次,則為“保持原有倉位”和“將主動投資,四季度提高一定的倉位”,占比同為24%。
2、47%的受訪者認為:國債收益率將陡峭化
從具體操作策略來看,一季度債市合適的組合期限結構特點是“分化”,“子彈、啞鈴、梯形”三足鼎立。數據線顯示,選項子彈型組合的受訪者占比為37%,啞鈴型37%,梯形26%。
在去年四季度,48%的受訪者認為四季度最適合的期限結構是啞鈴型;29%的受訪者選擇子彈型,另有24%的受訪者在第四季度選擇梯形。
整體而言,與去年四季度相比,選擇“啞鈴型”的投資者占比下降,選擇“子彈型”的投資者占比提升,顯示出機構在期限結構的某一段集中配置的比例有所提升。
在久期控制上,多數受訪者基本堅持了較短久期的原則。1-3為42%,3-5為37%。5-7為11%,7以上和1以下各位5%。
對于未來一個季度,對于10年國債的收益率,認為將達到3.6%的機構占47%,認為達到3.5%以下的占比為21%,達到3.7%的機構占比為16%,達到3.8%的機構占比11%。盡管機構普遍寄望資金面的寬松,但在通脹低位運行的背景下,長期債券品種收益率大幅下行的條件并不滿足,2015年一季度無風險利率下行顯然也并不被機構所看好。
一季度收益率曲線的形態,47%的受訪機構認為將陡峭化。不過,考慮到被調查的機構無一認為是熊市,這種陡峭化是牛陡行情的出現,即短期資金面的寬松主導市場,中長期無風險利率的下行受阻,而中長期債券難以出現大幅度的收益率下行。
32%的受訪機構認為保持目前狀態,各年段窄幅波動,認為債券市場處于一種相對膠著的格局,波段機會為上;另有21%的機構認為會平坦化,認為中長期債券存在繼續下行的動力。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