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15 01:02:32
來自各行各業的逾百家上市公司,卻在進入2015年以來的短短半個月中,密集公布了涉及購買理財產品的公告,引起了業內的廣泛關注。目前市場上種類繁多的理財產品,究竟哪些能夠吸引到這些手握重金的“金主”?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李智 許自然
每經記者 李智 許自然
在市場各方擔憂新股密集發行,將再次將A股拉入“缺血”危機之時,來自各行各業的逾百家上市公司,卻在進入2015年以來的短短半個月中,密集公布了涉及購買理財產品的公告,引起了業內的廣泛關注。
那么,目前市場上種類繁多的理財產品,究竟哪些能夠吸引到這些手握重金的“金主”?
上市公司掀起理財熱/
2015年伊始,一批上市公司已經開始對賬上的 “閑錢”動起了腦筋。據記者梳理情況來看,截至1月14日,已經有超過百家上市公司密集披露了與購買理財產品相關的公告,諸如提出理財計劃的,或是出手購買理財產品的聲音不絕于耳。就連剛剛登陸A股市場的公司,也加入了投資理財的隊伍。
2014年12月31日,園區設計登陸A股市場,公司以29.97元/股的價格發行了1500萬股,在扣除發行費用之后,募集資金凈額為4.17億元。而在昨日(1月14日),公司發布公告稱,根據募投項目推進計劃,近期公司的募集資金存在暫時閑置的情形,考慮投資項目所需資金的滯后性,在確保不影響募集資金投資項目實施的前提下,為提高資金利用效率,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公司擬對最高額度不超過2.8億元暫時閑置的募集資金進行現金管理,用于購買銀行、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保本理財產品。
相對于園區設計的計劃,雙匯發展則更進一步。公司在1月9日發布公告稱,公司及控股子公司于近期購買了交通銀行、中國銀行、興業銀行、廣發證券、海通證券發行的短期保本型理財產品,累計金額為24億元。
實際上,不管是提出理財計劃的園區設計,還是已經行動的雙匯發展,都是2015年初上市公司理財熱的一個縮影。根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在剛剛進入2015年的半個月中,已經有超過60家公司出手購買了各類理財產品,投入金額近百億元,如雙匯發展、中糧屯河、吉恩鎳業等“土豪”不斷涌現。
需要指出的是,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一直是一個頗具爭議的話題。在很多投資者的眼中,相關公司上市融資,沒有將募集到的資金用于開拓主業,推進業績增長,而是用于購買理財產品,這種行為有“不務正業”的嫌疑。特別一旦出現上市公司一邊再融資,一邊購買理財產品的案例,更是引起不小的爭議。不過對于上市公司來說,也有著自己的解釋。
一位上市公司高管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公司之所以購買理財產品,也是為了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舉個例子,公司這個月賬上有一筆錢,要到下個月才會有需要投入的項目。那么在這種情況下,資金空閑時間大概也就是一個月,存定期并不合適,放銀行活期賬戶利息很低,那么購買一個短期的理財產品,無疑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
九成企業偏愛保本型產品/
從2014年末開啟的一輪行情,讓不少善于投資的上市公司收益頗豐,持有中國北車、中國南車、中信證券、華泰證券、招商銀行等個股的蘭州黃河,就成為了媒體關注的焦點。然而從記者統計的數據來看,今年高調進入股市的企業僅是個別案例,更多的還是趨向于低風險的理財產品,資金安全儼然成為大多數上市公司首選考慮的問題。
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今年以來購買相關理財產品的上市公司中,近九成企業選擇了低風險保本型產品。而在低風險保本型產品中,又分為保本浮動收益型以及保本保證收益型。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保本浮動收益類產品中,近期,明泰鋁業、海南礦業等6家上市公司,不約而同認購了交通銀行 “蘊通財富”系列理財產品,該產品也成為近期上市公司認購最多的理財產品。從公告披露的收益率來看,這系列的產品也確實有著一定的優勢。如明泰鋁業購買的蘊通財富·日增利93天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為5.1%;中原內配購買的蘊通財富日增利35天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也達到了5%,均明顯高于目前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水平。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致電交通銀行客戶服務熱線,一位工作人員對記者介紹了該產品的詳細情況。該人士稱,交通銀行蘊通財富日增利系列產品所募集金額主要投向國債、金融債等固定收益工具以及同業存款、債券回購等貨幣市場工具,與大部分低風險保本浮動收益類產品募集資金投向一致,但記者注意到,此款產品收益率相比同類產品收益率較高,這或許是多家公司選擇此款產品的原因。
對此,一位業內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即使產品投資方向相同,由于配置比例、配置時間等因素的原因,也會導致收益率的差別。比如股票型基金,雖然均投資于A股股票,但收益率卻是千差萬別。
而與保本浮動收益類產品相比,保本保證收益型產品則相對較少出現,不過由于其收益較為固定,因此也受到諸如華電重工、東方電纜等上市公司的青睞。根據公告,華電重工、東方電纜購買產品預計年化收益率分別為4.4%和4.25%。
總體來看,多數保本保收益型預期年化收益率在4%~4.5%之間,而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收益率相對較高,預期年化收益率一般可以達到4.5%~5.5%。
少數公司“鐘情”中高風險產品/
在近期涉及購買理財產品的百余家上市公司中,絕大多數都偏愛保本型產品,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仍有少數公司不滿足于較低的收益率,而選擇中高風險的信托、券商資產管理計劃等產品,比如南通鍛壓就對信托產品情有獨鐘。
公告顯示,南通鍛壓于1月9日出資3000萬元認購中融國際信托發行的 《中融-享融13號集合資金信托計劃》,該信托計劃投資期限為2年,預期年化收益率高達11%。該信托資金用于向哈爾濱工大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發放信托貸款,以補充其運營所需流動資金。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認購中融信托相關信托計劃,已是近期以來南通鍛壓認購的第3款信托產品。公司分別于2014年11月10日以及12月5日與中泰信托及中江國際信托簽訂合計6000萬元的相關信托產品合同,預期年化收益率均為11%。眾所周知,與承諾保本的理財產品相比,信托產品雖然明顯較高的預期收益,但是風險也隨之上漲。
此外,《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還有包括金禾實業、吉恩鎳業等7家公司選擇了證券公司發售的多款理財產品,其中金禾實業就表現的頗為“激進”。
公告顯示,金禾實業于1月8日出資3000萬元,認購了華龍證券發起的集合資產管理計劃的3000萬份次級份額。資料顯示,該資產管理計劃次級份額屬于中等風險證券投資產品,風險收益水平高于股票及股票型產品,低于股指期貨和權證類投資產品,次級份額以次級資產凈值為限,保證優先級份額實現預期收益率,所以次級份額要承擔一定風險;但是在保證優先級份額實現預期收益率后,次級份額會享有集合計劃剩余的所有收益。
從投資標的來看,華龍證券該款資產管理計劃,為投資于具有良好流通性的金融工具,包括國內公開依法發行上市的股票、證券投資基金、固定收益產品以法律法規允許的集合投資的其他金融工具。也就是說,金禾實業借助了杠桿工具,投身于如今熱鬧非凡的股市當中。
相對于金禾實業,吉恩鎳業出手更為闊卓。公司繼2014年11月投資7億元,委托東北證券成立明珠41號定向資產管理計劃后,1月10日再次追加7億元參與該資產管理計劃。資料顯示,明珠41號定向資產管理計劃主要投資于銀行存款、現金;票據資產、單一/集合信托計劃及受益權;國內金融資產交易所項下各類金融工具和銀行理財產品等其他固定收益類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為9.5%,按季度取得收益。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