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海南天然橡膠調查

2014-12-09 01:17:29

由于全球宏觀經濟不景氣,下游需求低迷,出現供應過剩;近年來國內進口復合膠大量增加,對天然橡膠價格形成沖擊;庫存較大,壓制價格反彈……這一系列問題的出現,使得海南橡膠人承受了巨大壓力。

Graywatermark.thumb_head

編/者/按

2013年以來,對于橡膠產業來說無疑是

一個“寒冬”。天然橡膠價格的一路走低,出乎業內人士的預料。

我們不禁要問,膠價怎么了?市場怎么了?由于全球宏觀經濟不景氣,下游需求低迷,出現供應過剩;近年來國內進口復合膠大量增加,對天然橡膠價格形成沖擊;庫存較大,壓制價格反彈……這一系列問題的出現,使得從事天然橡膠生產、加工的海南橡膠人承受了巨大壓力。

11月底,《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前往海南實地采訪。膠價何時才能走進“春天里”?這不僅是膠工的期盼,更是全體海南橡膠人的愿望。

《《《

行業現狀

天然橡膠跌破成本價 海南膠農砍樹種檳榔

每經實習記者 陳鵬麗 發自海南

11月21日早上7點多,當地溫度20℃左右。換作以往,這個溫度這個時間,村民們應該都在忙著收膠水。但如今,海南省瓊中縣營根鎮崩坎村的村民們卻正在吃著早餐,閑拉著家常。

今年9月初,泰國政府計劃再拋售11萬噸天然橡膠國儲的消息在國際市場傳得沸沸揚揚。但營根鎮崩坎村的村民們并不知道這些,他們知道的是,9月底,膠水收購價多年來首次跌破了1元/斤。干膠收購價跌破萬元至9800元/噸。這意味著,割一個早上的膠,才能換來幾十塊的收入。

上海期貨交易所橡膠期貨主力合約9月份一路下跌,整個9月,1501合約最低價為11710元/噸,月收盤價為12220元/噸。國際橡膠期貨從2011年2月初的43500元/噸至今年12月5日,已經跌去70%有余至12290元/噸。

近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海南進行了為期一周的采訪,發現膠價下滑導致瓊中甚至整個海南膠農割膠積極性下降,部分地方棄割棄管,崩坎村甚至出現改種現象。

膠農:今年僅割膠3成/

“早上起來吃完早餐,10點多,家里不割檳榔的村民,便會自己騎摩托車或者搭村里固定班點的公交,到8公里外的營根鎮中心逛街。下午回到家,一天就這么過去了。”瓊中縣營根鎮紅嶺村支部書記董德方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如此描述當地膠農的日常生活。“膠價低,普遍都不割膠了。”

9點半左右,當記者來到村民李文安家時,他正悠閑地坐在家門口的大椅上和前來串門的村民聊天。“你都不要說今年的膠價了。”談及橡膠,李文安一臉無奈。在瓊中,膠農為了方便,往往直接賣膠水。而目前,膠水每斤1.2元。“今年割膠都不夠辛苦錢。”李文安告訴記者,他家有30多畝橡膠。今年只割了不到3成。他表示,種植一畝橡膠大概需要3000~5000元的成本。去年他家的30多畝橡膠,還能為家里帶來兩萬多元純收入,今年卻只有六七千塊的樣子。

在崩坎村,除了棄割膠水外,部分村民還改種了橡膠。村民黃學安就是其中之一。他家共有30畝橡膠,今年就一口氣砍掉了10多畝。“砍了一半,留下一半給我孩子割,但現在我孩子也不愿意割了。”黃學安告訴記者,“要是不淘汰的話,樹還在那里,就要管理,就要天天虧。”

他說,10斤膠水能提煉3斤干膠。按照一斤膠水1.2元計算,平均下來,今年一棵橡膠樹割一刀只能賺1~2毛。一個月大概能割上15刀。“我們家今年一點膠都沒割,這個價格割了也沒用。據我所知,我們村今年應該沒有人會下肥了。”

在崩坎村,改種的不止黃學安一個。今年當地檳榔價格高達8塊多一斤。雖然檳榔種下去最快也要6年才能收成,但相對于橡膠,種植檳榔成本少。

紅嶺村委會下屬4個小村分隊,今年就設有6個檳榔收購點,而橡膠收購站只有兩個。其中一個村民個體自己開的收購點,因為膠農不割膠,被迫關門。只有橡膠專業合作社的服務站正常收膠。記者發現,在瓊中到處可見“大量收購檳榔”的收購牌,但膠收購點所見不多。

膠價低迷,膠農往往會選擇不施肥不管理,以減少種植成本。瓊中縣農業科技推廣服務中心辦公室主任李學告訴記者,棄割在瓊中是個別現象,個別種植面積大的還是要割,但棄管的現象比較普遍。

農場:膠工月純收入不足百元/

膠價不好,農民可以選擇割膠或是不割。但作為地方國營農場的員工,如果上了年紀,就只能選擇繼續割膠或者放棄崗位。

新市農場是瓊中縣地方國營農場。據新市農場第七分隊的隊長王成海介紹,新市農場在瓊中共有14個連隊。每年,政府會給每個膠工定產,今年定產是一株一年產4斤膠。農場里的膠工每個月的工資按照產量來算,達產,干膠產量農場和膠工七三分。不達產,每個月扣錢。

當《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來到新市農場第七分隊時,兩名膠工正割膠回來,在農場的涼亭里歇息。來自五指山的老王今年50多歲,他告訴記者,“今年干了這么久,一分錢都沒拿到,因為不夠定產就要從工資里面扣。”

據老王介紹,他們在農場8個月的割膠工作期,要交800~1000元的養老保險。“幾乎每個月都要從自己兜里拿錢出來交養老保險。”

第七連隊現在還有27名膠工,2名年輕的膠工今年因為膠價低賺不了錢,選擇暫停崗位,出外打工賺錢。老王說,往年膠工每個月除去要交的費用,還能有2000多元的收入。但今年,膠工的每月純收入甚至降至不足100元。

第七連隊綜治信息員黃國祥表示,員工的工資跟干膠掛鉤。膠工每個月要交給農場212元的保險費。10月份,除去所有要扣除的費用后,每公斤干膠的純收入只有6.6元,而一般來說,一個膠工一個月能割200多公斤膠,但要和農場三七分成。

另據記者了解,倘若整個農場每月定量不足,領導也要扣錢。“今年我們連隊產膠量不大,但農場卻將定產從每年3.8公斤/棵提至4公斤/棵。產量不足,膠價又低,膠農賺不了錢。”黃國祥告訴記者。

據黃國祥透露,新市農場今年因為紅嶺水庫建設而導致大片農林將被淘汰,農場方明年將實行改制。據其估計,改制內容其實就是因為農場種植面積縮小,“50歲以上的、沒有能力、沒有文化的,按照工齡付錢,然后讓工人們自己去謀生。”

部分橡膠服務站被迫關門/

隨著國有農墾種植的發展,農民也漸漸加入橡膠生產行業。土地改革之后,農田承包到戶,農民們開始種植橡膠。這是海南民營橡膠共同的發展模式。

經過60余年的發展,海南已經成為我國最大天然橡膠生產基地,種植面積達810萬畝,并且形成了農墾、民營二分天下的局面。

瓊中在海南是民營橡膠占比較大的縣城。瓊中的民營橡膠是從上世紀90年代初才開始發展。整個縣除了2家農墾分公司外,其他都是地方國營橡膠基地和民營橡膠的區域。

瓊中縣農業科技推廣服務中心是管理瓊中縣橡膠產業的機構。農業科技推廣服務中心主任廖孝文告訴記者,據他們統計,去年底,瓊中縣民營種植面積達34.28萬畝,國營種植面積有49萬畝,預計今年民營橡膠將達36萬畝。他透露,目前干膠的價格為11000元/噸左右,而民營橡膠的生產成本為8000元/噸,農墾為12000元/噸,目前膠價已經跌破了農墾的成本價。這個說法得到了海南橡膠董秘董敬軍的證實。“目前肯定已經跌破成本價,但我們具體的成本是多少不方便透露,屬商業機密。”

據瓊中農業科技推廣服務中心統計,2013年,除了農墾之外,瓊中民營橡膠年產量為1.7萬噸。但農業科技推廣服務中心估計,今年民營橡膠總產量將降至1.3萬噸。“主要還是價格的影響,導致產量變低。大家都懶得割了。”

在瓊中,膠農一般將收集的膠水交到村子里的膠水收購站或者服務站。膠水收購站是村民個體戶或者下游生產企業設立,而服務站則是瓊中福島橡膠專業合作社設立。據合作社理事長鄭忠光介紹,目前,合作社已有1500多戶社員,收集到的膠水,統一打包銷售給固定合作的加工廠。在瓊中,這樣的加工廠只有兩家。加工廠將收到的膠水或者膠片初加工,形成乳膠或者標膠,銷售往下游生產企業。

福島橡膠合作社已在瓊中縣各大村落集合地布局10個服務站,地域覆蓋率達60%~70%。但今年因為膠價低,不少村民棄割,10個收購站中有2個被迫關門。“沒有人割,收不到膠,”鄭忠光表示。

“去年初19000元/噸,目前才11000元/噸,跌了40%左右。今年初還有14000元/噸,到現在一路下滑。”鄭忠光說,去年合作社交易額達3000萬元,折成干膠1300噸。今年收購量也下降,最多也只有1000噸,較去年全年下降30%左右。

昨日,中國國儲局官方網站發布消息,2014年12月5日收盤后,國儲局下發了天然橡膠邀標文件,正式啟動了2014年天然橡膠收儲。

這或許能給萎靡的海南橡膠產業帶來一些可喜的變化。

《《《

市場剖析

價格走低背后:天然橡膠產能過剩復合膠“繞開”關稅入境

每經實習記者 陳鵬麗 發自海南

國內橡膠價格與國際橡膠基本一致。中國熱帶農業研究院橡膠研究所副所長謝貴水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而天然橡膠價格不斷下挫的主要原因是行業供過于求、原油價格連跌以及復合膠的攪局。

在東南亞橡膠主產國提價措施失效的情況下,泰國前副總理披尼·扎祿頌巴公開表示,是東京以及新加坡兩地交易所主導的橡膠期貨價格導致現貨價格的暴跌。但海南橡膠董秘董敬軍卻認為,作為橡膠最大消費國,我國完全能夠主導國內天然橡膠價格。

合成膠與復合膠“攪局”

國際原油價格與天然橡膠同步變動,是因為石油是合成橡膠的主要生產原材料。石油價格連跌,意味著合成橡膠成本不斷下降,價格也會下降。

所謂合成膠,即是由人工合成的高彈性聚合物,廣義上是指用化學合成制得橡膠。除了合成膠,復合膠是國內橡膠市場的另一攪局者。

世上本無復合膠的說法,復合膠的由來是人們投機取巧的衍生品。中國天然橡膠協會秘書長鄭文榮告訴記者,目前,海關對復合膠的定義為“純度為95%~99.5%的橡膠。”但其實它就是另一種天然橡膠。

2001年,中國加入WTO后,為了保護國內天然橡產業,國家規定將天然橡膠配額外稅額定為20%~25%,以形成稅收壁壘。最早的復合膠2000年在青島誕生,一些人利用青島保稅區的政策,開始在保稅區內加工復合膠,關稅當時只有8%。人們為了避稅,往天然橡膠中添加一定量的炭黑或合成膠等,創造了“復合膠”一物。而后,國家對復合膠征收5%關稅,復合膠熱潮暫退。

2009年,東盟“6+1”的關稅政策再次調整,把東盟老成員國文萊、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菲律賓進口的復合膠,協定稅率從5%再次降至0。中國作為全球第一大橡膠需求國,在此關稅政策下,國內外都紛紛瞄準中國復合膠市場。

“原來復合膠里還會混雜一些炭黑之類的,現在都不混了,直接在天然橡膠上挖個洞,填上一塊合成膠或其他物質,貼個‘復合膠’的標簽,就可以零關稅進來,海關無法檢測。進關后,把那塊東西取下,就完全是天然橡膠了。”鄭文榮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這樣一來,復合膠對國內天然橡膠價格的沖擊更大。

2013年,復合膠再衍生新功能——金融屬性。因為瞄準復合膠的零關稅,國內外部分人士,借助國外貸款低息,在國外美金貸款購買大批復合膠,再到國內低價銷售,套錢投資。

根據海關統計,2013年我國復合膠的進口量暴增至154萬噸,而去年橡膠進口總量為418萬噸,復合膠占到了1/3左右。

據鄭文榮預測,今年復合膠的進口量將會更大,預計將超過160萬噸。

供求格局短期難變

對今年橡膠價格的下滑,謝貴水表示,根本原因還是全球天然橡膠供大于求的原因。他說,我國加入WTO之后,雖然國內橡膠年產量自給率不到20%,但國際橡膠的產能過剩仍然在中國市場體現并發揮作用。

11月18日,第二屆海南橡膠產業發展(國際)論壇在海口舉行,來自天然橡膠產業鏈各個環節的專家云集,探討國內天然橡膠產業的發展情況。論壇上,多位業內專家達成一致意見:未來1~2年,國內橡膠價格仍將低迷,即使有所回升,幅度也不大。

謝貴水告訴記者,這主要是因為頁巖油、可燃冰等一系列石油替代品的興起,以及電動車的普及,未來市場對石油不會再新增太多需求,石油供求關系依然無法得到實質性的扭轉,原油價格的大幅回升缺乏需求的支撐。

除了石油外,橡膠的供過于求局面亦將持續。2005年以來,橡膠價格的上漲導致全球范圍內的產能擴張。天然橡膠生產國協會(ANRPC)對全球各國2006以來新增種植面積統計顯示,2006年開始,天然橡膠推動了越南、泰國、中國等國家大幅度增加天然橡膠的面積。

據ANPRC統計,2006~2012年,全球共新增種植面積1896.1千公頃。中信證券研報認為,考慮農民在價格下行下不急于開割,以平均8年開割測算,2006~2008年間的大面積新增種植為2014~2016年帶來大約47萬噸~61萬噸新增量。

IRSG數據顯示,2013年全球橡膠需求增速為2.7%,考慮到美國經濟復蘇帶來的全球需求好轉,IRSG對2014年全球橡膠需求增速預測為3.9%。2013年全球橡膠的需求量為1132萬噸,產量為1204萬噸,按照IRSG增速測算,2014年全球需求量為1176萬噸。考慮到2006年約有300萬公頃新增面積將在2014年開割,大約對應47萬噸的新增產量,即使考慮到厄爾尼諾影響帶來的單株3%左右減產,全球橡膠產量將達到1213萬噸,依然存在44萬噸橡膠將轉結為庫存。

謝貴水亦認為,今明兩年釋放的產能是2005年之前擴張的產能。但仍有2009年后一批新增橡膠樹種植的產能,正在等待釋放。

保護國內橡膠價格迫在眉睫

因膠價低迷,膠農選擇改種,這種現象并不只發生在海南瓊中。鄭文榮告訴記者,今年以來,我國橡膠另一主產地云南,砍倒改種面積已經超過10萬畝。“砍掉后種香蕉,一畝就能賺1萬元。”

此外,他認為國內膠價主要是被零關稅進口商品打擊得一塌糊涂。據他透露,目前橡膠進口有兩種計稅方式,一種為從價稅,稅率達20%;而另一種是從量稅,無論進口多少量,稅費都為1200元/噸。“假設以12000元/噸價格購買,天然橡膠的稅率只有10%。”關稅壁壘名存實亡。“保護國內橡膠價格首先要從關稅政策入手。”鄭文榮說。

自2001年起,我國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天然橡膠消費國,且份額穩定上升。但盡管如此,我國在國際市場上對天然橡膠的定價并無話語權。天然橡膠期貨市場價格由日本及新加坡兩大期貨市場決定。

董敬軍則告訴記者,他認為,國內天然橡膠行業完全可以通過天然橡膠協會以及天然橡膠工業協會協同天然橡膠的上下游企業,穩住國內橡膠的價格。

“作為上游不希望橡膠價格太低,也不希望太高。作為下游生產企業,他們也一樣。橡膠價格過高或者過低,都會打擊上下游的積極性。我們非常希望行業協會可以協同上下游,穩住橡膠價格。”董敬軍告訴記者,他認為,中國完全可以擁有對國內橡膠的定價權。

而對此,鄭文榮則表示,目前中國天然橡膠協會正在與中國天然橡膠工業協會溝通,希望能與后者取得共識。中國天然橡膠協會目前亦正在聯合上海期貨交易所及工業協會,構建一個產業聯盟,保護國內橡膠價格。

“產業聯盟從去年開始搭建,框架已有但至今仍未成型。”鄭文榮表示。

《《《

企業案例

海南橡膠前三季度業績跌95%轉型高端橡膠原材料生產

每經實習記者 陳鵬麗 發自海南

受今年橡膠價格下挫影響,海南橡膠(601118,SH)前三季度業績大幅下滑。財報顯示,1~9月,海南橡膠實現營收77.2億元,同比減少6.85%;實現凈利潤810.7萬元,同比下滑94.98%。

海南橡膠董秘董敬軍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橡膠市場價格非常低迷,公司的外部經營環境空前嚴峻。作為橡膠行業的“領頭羊”,海南橡膠繼續保持傳統經營方式就會面臨很大困難,因此,公司提出調整產品結構,進軍高端軍用、航空等領域橡膠產品的原材料生產。

1~9月凈利下滑超九成

繼上半年凈利下滑97%之后,海南橡膠下半年未能扭轉業績頹勢。三季報顯示,公司1~9月凈利潤從去年同期的1.61億元,下滑至810.7萬元,跌幅高達94.98%。

海南橡膠在三季報中表示,業績大幅下滑主要是由于當期橡膠產品價格下跌。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自2012年以來,海南橡膠凈利潤持續下滑,今年上半年一度創下97.23%的最大跌幅。海南橡膠在半年報中稱,受經濟形勢影響,天然橡膠價格持續下跌至周期低谷,2014年上半年橡膠價格水平在14000元/噸窄幅波動。而東南亞天然橡膠主產區橡膠產量未受價格低迷而明顯減產,供給略大于需求,導致橡膠下游產業需求不振,公司經營承受巨大壓力。

今年9月,受泰國拋儲事件影響,國際橡膠價格急速下滑。上海期貨交易所橡膠主力合約ru1501從7月初的16320元/噸一路跌至9月30日收盤時的12220元/噸,跌幅達25%。

據董敬軍介紹,海南橡膠擁有353萬畝的橡膠種植基地,控制著海南島內超過60%的橡膠資源,并控制著云南1/3的橡膠產量。除了種植橡膠,海南橡膠還擁有乳膠絲、手套以及胎面膠的生產子公司。近年來,橡膠市場價格持續下跌,使得業務較單一的海南橡膠遭受巨大經營壓力。“但橡膠價格預計將會有所上升”,董敬軍認為。

從傳統單一轉向“高端差異”

9月份以來,橡膠產品價格依然一蹶不振。董敬軍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坦言,以目前的橡膠價格,海南橡膠肯定已經在成本價以下經營,但其并未透露公司具體每生產1噸干膠的成本價是多少。

“現階段,膠價低迷,海南橡膠所面臨的外部經營環境空前嚴峻,因此公司必須拓寬產品線,調整產品結構,進軍高端產品制造,實行企業轉型。”董敬軍表示。

“公司從誕生到成長壯大,一直是個種橡膠的”,董敬軍說,如果繼續保持傳統運轉,公司將面臨很大的困難。其指出,低迷的市場環境下,海南橡膠的產品結構要從“傳統單一”變為“高端差異”,以科技創新加快企業轉型。

今年3月,經空軍裝備部批準,海南橡膠與中橡集團曙光橡膠工業研究設計院,共同建立“空軍航空橡膠科研生產中心”,建立天然橡膠自主研發、生產、保障的技術體系、提高國產天然橡膠的性能。

董敬軍告訴記者,公司希望通過空軍,輻射到海陸空三大領域,幫助實現國內軍用、航空等高端性能原材料及生產技術的自主供給。

11月17日,海南橡膠聯合清華大學發起成立 “中國先進橡膠產業聯盟”。

《《《

產能觀察

中國橡膠“過剩”怪圈:年進口天膠200萬噸 海南膠林棄割

每經實習記者 陳鵬麗 發自海南

從1954年被確定為戰略性物資橡膠的種植基地至今,海南橡膠已經擁有810萬畝種植面積以及42萬噸年產能力。但在國內橡膠產能不斷提升的情況下,我國并未擺脫天然橡膠大量依賴進口的命運。根據海關統計數據,2014年1~10月我國進口天然橡膠210.77萬噸,比去年同期增長13.47%。

一方面,中國橡膠產業80%依舊依賴進口;另一方面,膠農棄割棄管,大量橡膠產能廢棄。中國橡膠產業為何會陷入“過剩”怪圈?中國企業為何舍近求遠,依賴進口橡膠?中國橡膠產業該如何轉型升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就此進行了調查。

國內一半橡膠由海南輸出/

如今,中國橡膠種植面積已達1710萬畝,年產量86.48萬噸。

而在海南,橡膠種植面積已達810萬畝,每年中國有一半的橡膠產量從海南輸出。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自1906年第一株橡膠落地海南以來,海南橡膠產業經歷了3次大發展。第一次是在1958年前后,在美英等國聯合周邊國家對中國實行經濟封鎖的背景下,海南被視作戰略物資橡膠的主產地;第二次是在上世紀80年代,土地改革分田到戶之后,海南農民開始大規模加入橡膠種植隊伍;第三次是在近十年。2003年以后,在橡膠價格不斷上漲的催化下,國內橡膠產業以平均每年47萬畝的新增面積不斷壯大,其中2008年,中國一年新增種植量就達80多萬噸,而海南的橡膠種植面積也從2002年的553萬畝,增加到2013年的810萬畝。

海南橡膠產業分為農墾和民營兩類。據海南橡膠(601118,SH)董秘董敬軍介紹,海南橡膠目前在全省有25家基地分公司。農墾農場產膠交到農墾的加工廠,最后匯集到海南橡膠集團。而民營橡膠,膠農則會將膠水交到縣城里的橡膠收購站,收購站再統一收集,賣到加工廠,加工后的標準橡膠或者乳膠,再銷往內陸下游生產企業。

董敬軍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公司控制著海南省60%以上及云南省1/3的橡膠產量,集團的標膠或者濃縮膠乳主要流向下游輪胎制造企業,也有一部分進入上海期貨交易所的期貨倉,另外一小部分銷售給其他橡膠產品生產企業。

雖然控制海南省甚至全國不小份額的橡膠資源,但海南橡膠集團在國內橡膠市場并沒有定價權。“橡膠的定價是市場行為”,董敬軍說。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國內橡膠市場已與國際市場接軌,除掉關稅因素,國內外橡膠價格相差不大。

國內企業更傾向使用進口膠/

記者采訪了解到,國產膠在市場低迷的情況下,雖然價格較低,但并未出現嚴重過剩。

“市場低迷的時候,國產膠就比較難賣,但價格放低一點或者通過其他方式,還是能賣給下游生產企業。”中國熱帶農業科學研究院橡膠研究所產業經濟課題組研究員莫業勇表示。

在行情低迷的情況下,國內橡膠“難賣”的原因是,國內企業更傾向使用進口橡膠,而國內產膠多用于生產低端橡膠產品。一位不愿具名的輪胎上市企業董秘表示,國內大型輪胎生產企業基本使用進口原料,而這主要是因為國產膠質量不穩定。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研究院農產品加工所副所長李普旺指出,橡膠產業從種植到加工工藝等各個環節都有可能影響橡膠初加工產品質量。而在海南,民營橡膠難統一管理以及國營橡膠中普遍存在的刺激割膠現象也影響了國內橡膠的質量。

值得一提的是,刺激割膠的現象在海南甚至全國產區都普遍存在。所謂刺激割膠,其實是膠農或者膠工在割完膠之后,往割創口涂上一種叫做乙烯利的化學物質,而刺激割膠的主要目的就是提升產量。“但這樣會導致膠水里的非膠成分增加,從而導致初加工得來的濃縮乳膠質量差,”莫業勇表示。

中國天然橡膠業協會秘書長鄭文榮告訴記者,在我國刺激割膠是被允許的。“有相關的規定,針對不同的樹齡,對涂抹的乙烯利有規定的濃度,一般濃度在1%-3%都是沒問題的。”

海南橡膠董秘董敬軍對農墾農場刺激割膠也毫不避違。“但有個別農場會使用高達6%濃度的乙烯利進行刺激割膠,”他表示,在我國,海南和廣東對乙烯利的使用濃密把控相對嚴格,但云南則是“放羊式的發展”,高濃度刺激割膠現象會比較嚴重。

“97%的國營橡膠會進行刺激割膠,剩下的3%是幼苗。而民營橡膠中刺激割膠的占比大概為30%左右,”莫業勇表示。

多位業內人士反映,刺激割膠會導致膠水中非膠成分增加,從而降低其生產的濃縮乳膠的質量。而濃縮乳膠恰好是特種橡膠的生產原材料。“即使是3%以下的濃度,也還是有影響的,”莫業勇表示。

民營農場難統一管理/

上世紀80年代以前,海南橡膠以農墾為主,土地改革分田到戶之后,把部分橡膠地劃分給了農民,農民開始加入了橡膠種植隊伍。而地方縣市也開始組織自己的地方國營農場。

在海南,橡膠經過60余年發展,截至2013年,海南省天然橡膠種植面積已達810萬畝左右,其中農墾386萬畝,民營424萬畝。民營又分為地方國營和農民種植兩部分,地方國營農場一般由縣市政府相關部門管理。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橡膠研究所副所長謝貴水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國內的橡膠產業模式與國外的并無太大的區別。在橡膠最大出口國泰國,橡膠種植也分為國營和民營兩種,但以民營為主。民營種植一般以小膠園的形式存在,占80%以上。“所以在泰國,民營橡膠也存在技術推廣困難這種情況。”

“我們的種苗都去苗圃買的,他們說什么是什么,我們又不懂,一般種到割第一批膠的時候,才知道膠水多不多,產量高不高”,瓊中縣崩坎村村民李文安告訴記者。這也是海南膠農都面臨的問題。而在良種推廣上,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橡膠研究所一直在研究,但據了解,目前只會其研發的熱研7-33-97品種得以在海南民營中推廣,大范圍種植,產膠量相對較高。

“海南民營橡膠存在的問題,首先是種植品種不全,”瓊中縣農業科技推廣服務中心主任廖孝文總結道,另外,民營橡膠還存在種植技術、割膠技術相對落后以及用工水平以老弱病殘勞動力為主等問題。

廖孝文表示,民營割膠技術的跟不上,直接導致民營橡膠相對國營單產量偏低。

“現在民營技術還是跟不上農墾,因為我們的面積小,難以統一。總的來說,統防統控,效益會更明顯,”廖孝文告訴記者。

鄭忠光也表示,民營橡膠由于種植零散、不集中。膠農管理比較隨意。“想下肥就下肥,想割膠就割,不想割就休息。”也因為這樣,部分膠農的橡膠樹甚至只能割10年膠就被淘汰了,而正常的橡膠一般有30年的割膠期。

“農民沒有戰略性的概念,要保住橡膠的戰略性定位,國家就應該保護橡膠的價格,跌破了一定程度就要給予農民一定補貼,”鄭忠光表示。

亦有不少業內人士指出,國產膠質量不穩定其實更大原因是國內氣候造成。謝貴水告訴記者,氣候的變化會導致產膠干含量差別很大,這也會影響最后輸出初加工橡膠產品的穩定性。“國內生產的橡膠肯定是在國家標準以上的,但干含量高低的差異,對下游加工廠來說,使用起來就會比較麻煩。”

《《《

產業出路

高性能橡膠缺位60年海南橡膠產業路在何方?

每經實習記者 陳鵬麗 發自海南

從1952年國家確定天然橡膠的戰略性地位并成立專門研究所至今,已經經過62個年頭。

然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調查發現,由于橡膠深加工技術的缺乏,國內高性能橡膠產品,如軍工、航空橡膠器件的原材料基本依賴進口,甚至連避孕套、輪胎等產品的原材料大部分都需要進口。中國熱帶農業科學研究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副所長李普旺告訴記者,這是因為國內初加工工廠生產標準不一,導致最終的橡膠加工品標準不一,無法達到企業的生產標準。

直到2010年,隨著國內航空、軌道交通等企業提出高性能橡膠產品原材料應自給自足,高性能橡膠國產化方才起步。

高性能戰略產品缺位/

新中國成立之初,帝國主義對社會主義國家實行經濟封鎖,作為戰略物資的橡膠受到禁運不能進口。由于橡膠是典型熱帶作物,當時被認為只能在北緯17°以南,赤道南或北10°以內的熱帶地區生長,中蘇兩國遂決定在中國海南建立橡膠生產基地,以保證戰略物資的自給。1952年,國家確定了天然橡膠的戰略性地位,并成立專門研究所致力于橡膠育種、栽培及初加工技術研究。

1982年,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橡膠研究所 (以下簡稱橡膠研究所)打破了橡膠只能在北緯17°以南生長的“常識”,橡膠開始在我國北緯18°~24°地區大面積種植。

然而,在2010年之前,我國僅止步于橡膠初加工領域的研究,對于精深加工研究甚少。“橡膠下游化學產品有十幾萬種,而且有專門的軍工企業和部分大學在研究,應該沒有哪個單位能夠包羅幾萬種的橡膠產品研究。”橡膠研究所副所長謝貴水坦言,橡膠研究所只負責種植、管理、割膠、初加工環節的研究。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 (以下簡稱加工所)副所長李普旺也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2010之前,加工所一直從事初加工的生產工藝研究,“這是因為之前并未認識到 (軍工、航空等精深加工)這方面的需求”。

長期以來,由于我國在高性能橡膠深加工方面缺位,我國軍工、航空,甚至避孕套、部分輪胎等產品的生產都需要從國外進口乳膠原材料。

直到2010年,一些航空、軌道交通企業找到加工所調研,提出希望實現高性能戰略產品原材料國產化的想法。自此,加工所才與相關企業展開合作,橡膠原材料才開啟國產化。

今年以來,海南橡膠集團開始與軍工企業合作,進軍高端橡膠產品領域。據海南橡膠方面表示,目前,他們已經具備利用國產膠生產航空輪胎的技術。

初加工產品標準不統一/

據了解,制造企業往往都針對一種材料設置生產線。每一批原材料,進廠之前都要接受一系列檢測,符合生產標準的才能用于生產產品。但是國內由于初級加工廠不統一規范生產,導致初加工產品標準不一。而一些制造企業為了保證原材料的穩定性,往往選擇進口國外原材料。

李普旺告訴記者,橡膠初加工產品的質量(標準)受到各個環節的因素影響。“從種植的品種,到膠農割膠,再到初加工的工藝流程,都會影響到最后初加工成品的標準和質量。”

據其透露,膠農在割膠過程中,可能為了追求利益,往膠水里添加非膠成分,通過摻假提高收益。或者膠農為了刺激割膠,非有意識地往膠水加入非膠成分。在初加工過程中,加工工藝每一個環節的不規范處理,每一道加工程序控制不好,比如膠粒烘干溫度的差異,都可能會導致初加工得到的成品質量不同。

記者從海南橡膠集團金福加工廠了解到,橡膠初加工分為兩種。一種為標膠,初加工的步驟為:鮮膠乳過濾、鮮膠乳混合、凝固、壓薄輸送、壓皺造粒、橡膠粒子準備干燥、自動化干燥,干燥過后將產品包裝,送往成品庫。而乳膠的加工則通過離心機,通過不同的速度,離心沉淀得到乳膠。

但膠乳的保鮮又是企業面臨的一大頭痛問題,“乳膠跟純牛奶原理類似,要把保鮮做好,乳膠才不會壞掉。”李普旺說。

李普旺告訴記者,目前國內避孕套以及部分大型輪胎生產企業,往往都傾向于從馬來西亞進口乳膠產品作為原材料。有能力的企業,甚至會選擇自己在海外承包種植地,自己加工原材料,以保證產品穩定性。

一位不愿具名的輪胎上市公司董秘告訴記者,據其了解,國內大型輪胎企業的原材料均為進口天然橡膠。“不是因為喜歡用國外的,而是國內橡膠穩定性較差。橡膠原材料在進廠生產之前都要經過檢測,如果橡膠組分相差太大,會影響產生出來的輪胎質量。國內橡膠在拉力等性能上比國外的稍弱。”該董秘表示,這主要是由于國內有四季溫度變化的原因。

對此,加工所通過研究,已有一套相對標準的生產工藝流程,給國內橡膠產品初加工工廠參考。“但是我們只是服務機構,并非行政部門,不能強制加工生產企業完全按照我們的標準去做,”李普旺表示。

海南橡膠產業路在何方?/

海南坐擁全國50%以上的橡膠資源,但天然橡膠產業頗有“為他人作嫁衣”的意味。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調查了解,海南島內至今沒有一家輪胎廠,海南橡膠集團旗下只有生產乳膠絲、手套以及胎面膠3個制造公司,而上述橡膠產品從嚴格意義上講,都不屬精深加工領域。

對此,多位海南橡膠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這是因為海南經濟不夠發達,而設廠需要大量配套設施。而且,即使工廠在海南生產產品,但大多還是要到內陸做銷售、推廣。

而對于海南橡膠產業如何升級,業內人士表示,首先國家要重視橡膠產業,加大對國內橡膠產業的扶持力度,包括關稅政策等,保護橡膠產業的發展。

中國天然橡膠業協會秘書長鄭文榮認為,從產業模式本身來看,海南乃至國內橡膠產業普遍存在的問題是橡膠生產技術投入不足。“但栽培技術的推廣我們已經在做。”

海南橡膠董秘董敬軍則認為,海南橡膠產業甚至是國內橡膠產業的升級其實就是海南橡膠集團的產業升級問題,而海南橡膠集團將通過升級產品結構、加強企業自身生產管理、加大高端橡膠產品的研發和生產來實現轉型升級。

一位不愿具名的橡膠產業研究員則認為,海南橡膠產業的升級,最重要的是海南橡膠集團等企業要真正把橡膠當做一種產業來經營,而不是一虧損就找國家要補貼。企業要有國際化的視野,可到國外設立種植基地。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免费阿v网站在线观看,九九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热香蕉在线精品视频播放,欧美中文字幕乱码视频
在线观看人成视频色9 | 亚洲日韩欧美国产 | 日本大片在线看黄a∨免费 亚洲美女天堂电影 | 日韩一级欧美动漫国产在线观看 | 中日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亚洲无线码欧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