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三成“70后”基金公司錯過發行黃金期 年內僅發一只產品

2014-12-01 00:59:17

第70家成立及之后的26家基金公司(即“70后”基金公司)作為基金市場特殊的一個群體,之前的生存模式僅僅是在專戶和子公司身上想辦法,面對A股市場的活躍,這批2012年之后才誕生的年輕基金公司的公募事業是否出現了有效改觀呢?

Graywatermark.thumb_head

每經記者 王瑞 發自北京

A股市場的蓬勃向上,為“沉睡已久”的權益類基金注入了活力,基金公司新產品發行迎來爆發期。

其中,第70家成立及之后的26家基金公司(即“70后”基金公司)作為基金市場特殊的一個群體,之前的生存模式僅僅是在專戶和子公司身上想辦法,面對A股市場的活躍,這批2012年之后才誕生的年輕基金公司的公募事業是否出現了有效改觀呢?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通過統計數據分析和深入調查,試圖從新產品發行和投研團隊兩個最重要的角度,解讀這些不滿三歲的新基金公司最為真實的生存現狀。

3個月不到,權益類基金首發400億元。這一數字充分顯示了基金發行市場的回暖,而首發市場的回暖,顯然給備受煎熬的“70后”次新基金公司提供了一次難得的“擴容”好時機。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了2012年2月以來成立的26家基金公司的最新情況獲悉,這些“70后”次新基金公司分化相當明顯,既有前海開源基金的權益類基金7連發,也有嘉合基金的“風平浪靜”。

新基金發行出現井噴/

同花順數據顯示,截至11月28日,今年已有334只基金募集完畢,總首發份額將近3170.43億份,其中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首發規模為1346.99億份,債券型基金發行規模為509.74億份,貨幣型基金首發規模也達到了1093.68億份。

值得注意的是,7月份以來,隨著股市的不斷上行,無論是權益類基金、債券類基金還是貨幣型基金,規模都處于上升的趨勢。其中,權益類型基金在10月份的發行數量為24只,是前11個月中權益類基金發行數量最多的月份,單只產品平均發行份額14億份,也高于其他月份。

截至11月28日,今年已發行了63只債券型基金,單月總發行規模從6月份的12.6億份增至10月份的105.2億份;貨幣型基金今年發行了80只,成為發行最為火熱的基金品種,其中10月份的首發規模最大,合計為295億份。此外,截至目前,今年已發行了5只QDII,首募總額為34.85億份,發行情況可謂不溫不火。

總體來看,今年有不少的“新基金專業戶”,例如廣發基金發行了13只基金,嘉實基金發行了14只基金,鵬華基金發行了13只基金,富國基金發行了12只基金產品,工銀瑞信發行了11只。

從基金類型上來看,這些基金公司更加偏愛權益類基金。例如,鵬華基金今年新發行的13只基金中,除了1只是貨幣型基金,其余12只均為權益類基金;景順長城今年新發行的10只基金中,8只為權益類基金;國泰今年發行的7只基金,均為權益類基金;寶盈基金發行了4只基金,也均為權益類產品;華寶興業發行了3只,均為股票型基金。

部分“70后”基金公司熱情升溫/

基金首發熱情的不斷升溫,顯然給次新基金公司們提供了難得的擴容良機,而抓住了這波行情的新基金公司也為數不少。

同花順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公募基金公司數量已經增至96家。在申請基金子公司牌照受限之后,這些“70后”的次新基金公司生存壓力很大,不少基金公司成立以來甚至一直沒有新的基金產品問世。不過,在這些次新公司中,仍然有不少基金公司今年的表現可圈可點。

例如,成立于2013年初的“70后”前海開源,成立以來共發行了7只基金產品,其中有6只在今年成立,5只是權益類基金,另一只是股性較強的可轉債基金。除了在發行新產品上頗為積極,前海開源旗下基金的業績也有不俗表現。其中,前海開源中證軍工指數自今年5月以來的收益率已經達到42%,成為基金中的佼佼者,但另外幾只基金表現平平。

和前海開源幾乎是同時期成立的華潤元大,今年發行了三只新基金,均為權益類產品,雖然業績乏善可陳,但在“70后”基金公司當中,屬于布局公募業務較為激進的公司。

背靠大樹好乘涼,也是基金業的一個規律。這其中不得不提的便是基金公司國壽安保,2013年10月成立之時5.88億元的注冊資本金,使其成為公募基金業資本金規模最大的基金公司。得益于股東中國人壽的強有力支持,國壽安保在募集首只基金國壽安保貨幣時,便一鳴驚人地募集了118億份,成了業內艷羨的對象。因為大股東是中國人壽的緣故,國壽安保在產品上多是以低風險產品為主。截至目前,國壽安保旗下共有4只基金,除了一只指數型基金,另外三只均為低風險的固定收益類產品,且首募規模均在10億份以上。

對于大多數去年成立的基金公司而言,更為偏愛風險較低的固定收益類產品。例如,中信建投基金今年成立了3只基金,均為低風險產品,分別是中信建投穩信一年A、中信建投穩利保本和中信建投貨幣;中金基金發行了中金純債A類和中加基金的中加純債一年A;圓信永豐今年發行了兩只基金,分別是圓心永豐雙紅利A合圓信永豐純債A。此外,去年8月份成立的鑫元基金今年發行了6只產品,均為固定收益類基金。

嘉合基金錯失良機/

機會來了,準備充分的自然能夠抓住,但“痛失”良機的基金公司也不在少數。

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已經有95家基金公司,其中第70家之后成立的26家基金公司中,截至今年10月末,有8家年內僅僅只發行了一只產品,而發行時間大多集中在9月之前,與前海開源、鑫元等基金公司相比,顯然這些基金公司錯失了最近搶發的良機。

值得注意的是,基金公司中,國壽安保表現獨樹一幟,而2014年7月剛成立的九泰基金也已經上報了兩只產品,其中天寶靈活配置混合型已獲批,而比久泰提前成立的嘉合基金,在經歷了人事變動之后,到目前為止不僅沒有發行一只產品,同時在新產品的申報中也未見身影。

業內人士認為,對于這些2012年后成立的基金公司來說,雖然專戶和子公司是其突破的有效方向,但是隨著公募首發的回暖,也是展現自身實力的一個重要方向,因此能否抓住這個契機,有效擴展規模,對基金公司的預判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畢竟資本市場難得一見的機會并不多見。

《《《

投研團隊

六成基金經理任職年限不到1年 鑫元基金“一拖六”

每經記者 王瑞 發自北京

基金公司的數量越來越多,但是人才的匱乏或成為其發展的桎梏。

根據同花順數據測算,截至目前,市場上共有95家基金公司,除了今年6月份之后成立的4家基金公司,其余基金公司均已經或多或少成立了旗下公募基金。

截至目前,國內公募基金經理的平均任職年限約為3.6年,而2012年以來成立的26家基金公司中,基金經理平均任職年限僅為1.3年。

從基金經理的任職年限來看,第70家之后的26家基金公司中,旗下共有76只基金(ABC分開計算),由47位基金經理進行管理,有31位基金經理的任職年限在1年以內,從業年限最長的是圓信永豐純債A/C的基金經理李友超,基金從業年限為6.3年,具有十二年證券行業從業經歷。

某基金業內人士表示,按照正常的軌跡來看,基金經理大多先在券商或銀行擔任行業研究員或分析師,隨后進入基金公司擔任研究員,然后再做基金經理助理,最后被提拔為基金經理。然而,隨著基金公司的大擴容,無論大基金公司還是小基金公司都存在投研人手緊缺的情況,因此原本一個需要較長周期推進的過程被明顯縮減,很多基金經理是直接就從研究員提拔而上,其中相當部分甚至沒有經歷過一個完整的牛熊周期,這也使得公募投研內部的分化相當明顯。

有業內人士指出,對于這些次新基金公司來說,投研體系的“薄弱”更是需要被高度重視,畢竟資產管理能力才是資管行業競爭的根本。

國壽安保:背靠大樹好乘涼

次新基金公司中,不得不提的背靠中國人壽的國壽安保基金,旗下第一只基金國壽安保貨幣首募規模達到118.7億份,目前更是上升到了197億份;隨后推出的國壽安保場內實時申贖貨幣,首募規模也超60億份;緊接著為完善產品線又推出了債券型基金和權益類基金。

國壽安保的基金經理多從中國人壽流入,直接晉升為基金經理。例如國壽安保貨幣基金經理黃力,2010年起任中國人壽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固定收益部研究員,從事債券投資、研究、交易等工作,2013年加入國壽安保基金任貨幣基金基金經理;國壽安保滬深300指數基金經理吳堅,歷任中國建設銀行云南分行副經理、中國人壽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一級研究員,現任國壽安保基金經理。

不過,從外部招聘來的基金經理多有任職經驗要求。例如國壽安保尊享債基基金經理董瑞倩,15年債券從業經驗,曾任工銀瑞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專戶投資部基金經理、中銀國際證券有限責任公司定息收益部副總經理、執行總經理;國壽安保薪金寶貨幣和國保A的基金經理桑迎具備多年從業經驗,2002年7月~2003年8月在交通銀行北京分行擔任交易員,2004年11月~2008年1月于華夏銀行總行資金部擔任交易員,2008年2月~2013年12月于嘉實基金歷任交易員、基金經理。

鑫元基金:基金經理“一拖六”

不過,不是所有新基金公司背后,都有強大的股東人力和資本支持。鑫元基金成立于2013年8月,由南京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發起,與南京高科股份有限公司聯合組建。自成立以來,鑫元基金已經發行了6只基金,均由基金經理張明凱管理。這6只基金中,包括1只貨幣類基金和5只債券類基金。

從張明凱的過往從業經歷來看,上述基金產品似乎是基金公司為其量身打造的。具有6年從業經驗的張明凱2008年7月~2013年8月,任職于南京銀行擔任固定收益研究和信用債研究工作,精通信用債的行情與風險研判,是南京銀行債券信用風險控制體系的創立者。2013年8月加入鑫元基金,擔任投資研究部信用研究員,幾個月后直接升至擔任基金經理。

此外,鑫元基金剛剛發行結束的鑫元定期開放債券以及即將發行的鑫元合豐分級債券,基金經理均為張明凱。

鑫元基金的投研團隊目前共有11人,均為固定收益類人員,包括基金經理、基金經理助理、研究員、宏觀策略師等,從他們的從業年限和經歷來看,可以說是一只“年輕化”的團隊。

前海開源:亮眼的“70后”

表現不錯的次新基金公司中,前海開源頗為亮眼。這家去年初成立的基金截至目前已經成立了7只基金,與鑫元基金相反的是,前海開源更加注重在權益類基金領域的布局。

從基金經理的任職年限來看,前海開源新經濟混合和前海開源大海洋混合的基金經理丁駿有5年多的基金經理任職年限,前海開源事件驅動基金經理唐文杰的任職年限為3年多。

其余基金經理的任職年限均在1年以下,均是加入前海開源之后,從研究員直接晉升至基金經理。公開資料顯示,前海開源滬深300基金經理王霞,歷任南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商業、貿易、旅游行業研究員、房地產行業首席研究員,現任前海開源基金執行董事、執行投資總監。共同管理該基金的基金經理陳曉晨,歷任工銀瑞信基金股票交易員,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高級經理、助理投資經理,加入前海開源不久,便升至公司投資副總監,投資決策委員會成員。

單獨執掌前海開源中國成長混合的基金經理徐立平,歷任泰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行業研究員、中郵創業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研究員、基金經理助理,現任前海開源基金執行投資總監、投資決策委員會成員。

從業績來看,前海開源旗下的幾只股票算是可圈可點。其中,前海開源中證軍工指數成立以來收益率已達42%,前海可轉債今年以來的收益為23.9%,前海開源大海洋混合成立以來收益率為18.6%,前海開源滬深300指數從6月份以來的收益率為17.1%,但表現不及上證指數。

《《《

記者觀察:基金經理如何“念經”

每經記者 王瑞 發自北京

公募基金行業人才流失的窘境越發突出。截至11月初,共有175位基金經理離職,而2012年、2013年全年的基金經理離職數分別為111位和136位,涉及的公司數占當時基金公司總數約60%。今年較去年高10個百分點,意味著基金業人才流失進一步加劇。

同時,今年以來基金經理變更(包括增聘、調整)共發生了1069起 (基金A、B、C分開算),差不多每天都有3~4起變更,也意味著逼近三成的基金“掌門人”發生位移。2010年~2013年全年分別為424起、465起、579起和888起。

基金經理大幅變動背后,是老生常談的股權激勵問題、公募行業制度僵化、證監會力查老鼠倉、創業、股市好轉導致基金經理大量奔私等原因。

隨著金融行業混業經營的推進,金融企業的人才競爭已經跨越所屬子行業,基金經理的跳槽方向除公募基金公司外,還有一部分人選擇了私募、券商、保險資管等,尤其是一些資深基金經理,紛紛選擇“下海”創業。

老的基金經理離去,大量的年輕血液流入公募基金行業,近年來公募基金經理有著年輕化的趨勢。業內人士解釋,一方面,許多基金公司的成立時間并不長,而隨著中國基金業的爆發性增長,基金業人才缺口很大,特別是有豐富投資經驗的基金經理更是少之又少。

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提供的一組數據顯示,最近15年內,基金行業共有710位基金經理離開,同時有1535人進入這一行業任職基金經理。同花順統計顯示,從基金經理絕對數量來看,2012年、2013年基金經理數量分別為815位和935位,年增長率分別為18%、15%。

與此同時,隨著基金公司和基金產品數量的增加,對基金經理的需求也相應加大,基金經理崗位一直處于供不應求的局面。基金經理人數的增加速度明顯低于產品增加速度,“一拖多”現象越來越盛行。數據顯示,2011年基金經理人均管理1.3個產品,2012年人均管理1.4個產品,2013年人均管理1.7個產品,2014年以來人均管理達到了1.8個產品。

顯然,整個基金行業所面臨的困境,對于當前“70后”、“80后”、甚至是“90后”基金公司來說,更是發展的瓶頸所在,如何破局,如何突圍,這些年輕的基金公司仍然有很漫長的路要走。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每經記者王瑞發自北京 A股市場的蓬勃向上,為“沉睡已久”的權益類基金注入了活力,基金公司新產品發行迎來爆發期。 其中,第70家成立及之后的26家基金公司(即“70后”基金公司)作為基金市場特殊的一個群體,之前的生存模式僅僅是在專戶和子公司身上想辦法,面對A股市場的活躍,這批2012年之后才誕生的年輕基金公司的公募事業是否出現了有效改觀呢?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通過統計數據分析和深入調查,試圖從新產品發行和投研團隊兩個最重要的角度,解讀這些不滿三歲的新基金公司最為真實的生存現狀。 3個月不到,權益類基金首發400億元。這一數字充分顯示了基金發行市場的回暖,而首發市場的回暖,顯然給備受煎熬的“70后”次新基金公司提供了一次難得的“擴容”好時機。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了2012年2月以來成立的26家基金公司的最新情況獲悉,這些“70后”次新基金公司分化相當明顯,既有前海開源基金的權益類基金7連發,也有嘉合基金的“風平浪靜”。 新基金發行出現井噴/ 同花順數據顯示,截至11月28日,今年已有334只基金募集完畢,總首發份額將近3170.43億份,其中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首發規模為1346.99億份,債券型基金發行規模為509.74億份,貨幣型基金首發規模也達到了1093.68億份。 值得注意的是,7月份以來,隨著股市的不斷上行,無論是權益類基金、債券類基金還是貨幣型基金,規模都處于上升的趨勢。其中,權益類型基金在10月份的發行數量為24只,是前11個月中權益類基金發行數量最多的月份,單只產品平均發行份額14億份,也高于其他月份。 截至11月28日,今年已發行了63只債券型基金,單月總發行規模從6月份的12.6億份增至10月份的105.2億份;貨幣型基金今年發行了80只,成為發行最為火熱的基金品種,其中10月份的首發規模最大,合計為295億份。此外,截至目前,今年已發行了5只QDII,首募總額為34.85億份,發行情況可謂不溫不火。 總體來看,今年有不少的“新基金專業戶”,例如廣發基金發行了13只基金,嘉實基金發行了14只基金,鵬華基金發行了13只基金,富國基金發行了12只基金產品,工銀瑞信發行了11只。 從基金類型上來看,這些基金公司更加偏愛權益類基金。例如,鵬華基金今年新發行的13只基金中,除了1只是貨幣型基金,其余12只均為權益類基金;景順長城今年新發行的10只基金中,8只為權益類基金;國泰今年發行的7只基金,均為權益類基金;寶盈基金發行了4只基金,也均為權益類產品;華寶興業發行了3只,均為股票型基金。 部分“70后”基金公司熱情升溫/ 基金首發熱情的不斷升溫,顯然給次新基金公司們提供了難得的擴容良機,而抓住了這波行情的新基金公司也為數不少。 同花順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公募基金公司數量已經增至96家。在申請基金子公司牌照受限之后,這些“70后”的次新基金公司生存壓力很大,不少基金公司成立以來甚至一直沒有新的基金產品問世。不過,在這些次新公司中,仍然有不少基金公司今年的表現可圈可點。 例如,成立于2013年初的“70后”前海開源,成立以來共發行了7只基金產品,其中有6只在今年成立,5只是權益類基金,另一只是股性較強的可轉債基金。除了在發行新產品上頗為積極,前海開源旗下基金的業績也有不俗表現。其中,前海開源中證軍工指數自今年5月以來的收益率已經達到42%,成為基金中的佼佼者,但另外幾只基金表現平平。 和前海開源幾乎是同時期成立的華潤元大,今年發行了三只新基金,均為權益類產品,雖然業績乏善可陳,但在“70后”基金公司當中,屬于布局公募業務較為激進的公司。 背靠大樹好乘涼,也是基金業的一個規律。這其中不得不提的便是基金公司國壽安保,2013年10月成立之時5.88億元的注冊資本金,使其成為公募基金業資本金規模最大的基金公司。得益于股東中國人壽的強有力支持,國壽安保在募集首只基金國壽安保貨幣時,便一鳴驚人地募集了118億份,成了業內艷羨的對象。因為大股東是中國人壽的緣故,國壽安保在產品上多是以低風險產品為主。截至目前,國壽安保旗下共有4只基金,除了一只指數型基金,另外三只均為低風險的固定收益類產品,且首募規模均在10億份以上。 對于大多數去年成立的基金公司而言,更為偏愛風險較低的固定收益類產品。例如,中信建投基金今年成立了3只基金,均為低風險產品,分別是中信建投穩信一年A、中信建投穩利保本和中信建投貨幣;中金基金發行了中金純債A類和中加基金的中加純債一年A;圓信永豐今年發行了兩只基金,分別是圓心永豐雙紅利A合圓信永豐純債A。此外,去年8月份成立的鑫元基金今年發行了6只產品,均為固定收益類基金。 嘉合基金錯失良機/ 機會來了,準備充分的自然能夠抓住,但“痛失”良機的基金公司也不在少數。 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已經有95家基金公司,其中第70家之后成立的26家基金公司中,截至今年10月末,有8家年內僅僅只發行了一只產品,而發行時間大多集中在9月之前,與前海開源、鑫元等基金公司相比,顯然這些基金公司錯失了最近搶發的良機。 值得注意的是,基金公司中,國壽安保表現獨樹一幟,而2014年7月剛成立的九泰基金也已經上報了兩只產品,其中天寶靈活配置混合型已獲批,而比久泰提前成立的嘉合基金,在經歷了人事變動之后,到目前為止不僅沒有發行一只產品,同時在新產品的申報中也未見身影。 業內人士認為,對于這些2012年后成立的基金公司來說,雖然專戶和子公司是其突破的有效方向,但是隨著公募首發的回暖,也是展現自身實力的一個重要方向,因此能否抓住這個契機,有效擴展規模,對基金公司的預判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畢竟資本市場難得一見的機會并不多見。 《《《 投研團隊 六成基金經理任職年限不到1年鑫元基金“一拖六” 每經記者王瑞發自北京 基金公司的數量越來越多,但是人才的匱乏或成為其發展的桎梏。 根據同花順數據測算,截至目前,市場上共有95家基金公司,除了今年6月份之后成立的4家基金公司,其余基金公司均已經或多或少成立了旗下公募基金。 截至目前,國內公募基金經理的平均任職年限約為3.6年,而2012年以來成立的26家基金公司中,基金經理平均任職年限僅為1.3年。 從基金經理的任職年限來看,第70家之后的26家基金公司中,旗下共有76只基金(ABC分開計算),由47位基金經理進行管理,有31位基金經理的任職年限在1年以內,從業年限最長的是圓信永豐純債A/C的基金經理李友超,基金從業年限為6.3年,具有十二年證券行業從業經歷。 某基金業內人士表示,按照正常的軌跡來看,基金經理大多先在券商或銀行擔任行業研究員或分析師,隨后進入基金公司擔任研究員,然后再做基金經理助理,最后被提拔為基金經理。然而,隨著基金公司的大擴容,無論大基金公司還是小基金公司都存在投研人手緊缺的情況,因此原本一個需要較長周期推進的過程被明顯縮減,很多基金經理是直接就從研究員提拔而上,其中相當部分甚至沒有經歷過一個完整的牛熊周期,這也使得公募投研內部的分化相當明顯。 有業內人士指出,對于這些次新基金公司來說,投研體系的“薄弱”更是需要被高度重視,畢竟資產管理能力才是資管行業競爭的根本。 國壽安保:背靠大樹好乘涼 次新基金公司中,不得不提的背靠中國人壽的國壽安保基金,旗下第一只基金國壽安保貨幣首募規模達到118.7億份,目前更是上升到了197億份;隨后推出的國壽安保場內實時申贖貨幣,首募規模也超60億份;緊接著為完善產品線又推出了債券型基金和權益類基金。 國壽安保的基金經理多從中國人壽流入,直接晉升為基金經理。例如國壽安保貨幣基金經理黃力,2010年起任中國人壽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固定收益部研究員,從事債券投資、研究、交易等工作,2013年加入國壽安保基金任貨幣基金基金經理;國壽安保滬深300指數基金經理吳堅,歷任中國建設銀行云南分行副經理、中國人壽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一級研究員,現任國壽安保基金經理。 不過,從外部招聘來的基金經理多有任職經驗要求。例如國壽安保尊享債基基金經理董瑞倩,15年債券從業經驗,曾任工銀瑞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專戶投資部基金經理、中銀國際證券有限責任公司定息收益部副總經理、執行總經理;國壽安保薪金寶貨幣和國保A的基金經理桑迎具備多年從業經驗,2002年7月~2003年8月在交通銀行北京分行擔任交易員,2004年11月~2008年1月于華夏銀行總行資金部擔任交易員,2008年2月~2013年12月于嘉實基金歷任交易員、基金經理。 鑫元基金:基金經理“一拖六” 不過,不是所有新基金公司背后,都有強大的股東人力和資本支持。鑫元基金成立于2013年8月,由南京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發起,與南京高科股份有限公司聯合組建。自成立以來,鑫元基金已經發行了6只基金,均由基金經理張明凱管理。這6只基金中,包括1只貨幣類基金和5只債券類基金。 從張明凱的過往從業經歷來看,上述基金產品似乎是基金公司為其量身打造的。具有6年從業經驗的張明凱2008年7月~2013年8月,任職于南京銀行擔任固定收益研究和信用債研究工作,精通信用債的行情與風險研判,是南京銀行債券信用風險控制體系的創立者。2013年8月加入鑫元基金,擔任投資研究部信用研究員,幾個月后直接升至擔任基金經理。 此外,鑫元基金剛剛發行結束的鑫元定期開放債券以及即將發行的鑫元合豐分級債券,基金經理均為張明凱。 鑫元基金的投研團隊目前共有11人,均為固定收益類人員,包括基金經理、基金經理助理、研究員、宏觀策略師等,從他們的從業年限和經歷來看,可以說是一只“年輕化”的團隊。 前海開源:亮眼的“70后” 表現不錯的次新基金公司中,前海開源頗為亮眼。這家去年初成立的基金截至目前已經成立了7只基金,與鑫元基金相反的是,前海開源更加注重在權益類基金領域的布局。 從基金經理的任職年限來看,前海開源新經濟混合和前海開源大海洋混合的基金經理丁駿有5年多的基金經理任職年限,前海開源事件驅動基金經理唐文杰的任職年限為3年多。 其余基金經理的任職年限均在1年以下,均是加入前海開源之后,從研究員直接晉升至基金經理。公開資料顯示,前海開源滬深300基金經理王霞,歷任南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商業、貿易、旅游行業研究員、房地產行業首席研究員,現任前海開源基金執行董事、執行投資總監。共同管理該基金的基金經理陳曉晨,歷任工銀瑞信基金股票交易員,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高級經理、助理投資經理,加入前海開源不久,便升至公司投資副總監,投資決策委員會成員。 單獨執掌前海開源中國成長混合的基金經理徐立平,歷任泰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行業研究員、中郵創業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研究員、基金經理助理,現任前海開源基金執行投資總監、投資決策委員會成員。 從業績來看,前海開源旗下的幾只股票算是可圈可點。其中,前海開源中證軍工指數成立以來收益率已達42%,前海可轉債今年以來的收益為23.9%,前海開源大海洋混合成立以來收益率為18.6%,前海開源滬深300指數從6月份以來的收益率為17.1%,但表現不及上證指數。 《《《 記者觀察:基金經理如何“念經” 每經記者王瑞發自北京 公募基金行業人才流失的窘境越發突出。截至11月初,共有175位基金經理離職,而2012年、2013年全年的基金經理離職數分別為111位和136位,涉及的公司數占當時基金公司總數約60%。今年較去年高10個百分點,意味著基金業人才流失進一步加劇。 同時,今年以來基金經理變更(包括增聘、調整)共發生了1069起(基金A、B、C分開算),差不多每天都有3~4起變更,也意味著逼近三成的基金“掌門人”發生位移。2010年~2013年全年分別為424起、465起、579起和888起。 基金經理大幅變動背后,是老生常談的股權激勵問題、公募行業制度僵化、證監會力查老鼠倉、創業、股市好轉導致基金經理大量奔私等原因。 隨著金融行業混業經營的推進,金融企業的人才競爭已經跨越所屬子行業,基金經理的跳槽方向除公募基金公司外,還有一部分人選擇了私募、券商、保險資管等,尤其是一些資深基金經理,紛紛選擇“下海”創業。 老的基金經理離去,大量的年輕血液流入公募基金行業,近年來公募基金經理有著年輕化的趨勢。業內人士解釋,一方面,許多基金公司的成立時間并不長,而隨著中國基金業的爆發性增長,基金業人才缺口很大,特別是有豐富投資經驗的基金經理更是少之又少。 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提供的一組數據顯示,最近15年內,基金行業共有710位基金經理離開,同時有1535人進入這一行業任職基金經理。同花順統計顯示,從基金經理絕對數量來看,2012年、2013年基金經理數量分別為815位和935位,年增長率分別為18%、15%。 與此同時,隨著基金公司和基金產品數量的增加,對基金經理的需求也相應加大,基金經理崗位一直處于供不應求的局面。基金經理人數的增加速度明顯低于產品增加速度,“一拖多”現象越來越盛行。數據顯示,2011年基金經理人均管理1.3個產品,2012年人均管理1.4個產品,2013年人均管理1.7個產品,2014年以來人均管理達到了1.8個產品。 顯然,整個基金行業所面臨的困境,對于當前“70后”、“80后”、甚至是“90后”基金公司來說,更是發展的瓶頸所在,如何破局,如何突圍,這些年輕的基金公司仍然有很漫長的路要走。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免费阿v网站在线观看,九九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热香蕉在线精品视频播放,欧美中文字幕乱码视频
欧美精品专区在线观看视频 | 亚洲美女激情在线播放 |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每日更新 | 制服丝袜香蕉在线视频 | 在线中文字幕亚洲日韩首页 | 久久久精品成人免费看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