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4-11-18 16:19:37
每經記者 張喜威 發自北京
今日(11月18日),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布了10月銀行結售匯和銀行代客涉外收付款數據。數據顯示,10月銀行結售匯連續第3個月出現逆差,逆差規模由上個月的1006億元人民幣擴大至1674億元人民幣。值得注意的是,10月銀行代客和自身結售匯再次出現“雙逆差”,其中,銀行代客結售匯逆差為1462億元人民幣,比上個月的逆差擴大近1000億元人民幣。
數據還顯示,2014年10月,境內銀行代客涉外收入15994億元人民幣(等值2603億美元),對外付款16422億元人民幣(等值2673億美元),涉外收付款逆差428億元人民幣(等值70億美元)。
對此,有市場分析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結售匯持續出現“雙逆差”首先說明了客盤結匯意愿的下降,在我國對外投資規模逐漸擴大的情況下,企業在減少結匯的同時還會增加購匯的量。
11月18日,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布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10月,銀行結匯8414億元人民幣(等值1369億美元),售匯10087億元人民幣(等值1642億美元),結售匯逆差1673億元人民幣(等值272億美元)。其中,銀行代客結匯8244億元人民幣,售匯9706億元人民幣,結售匯逆差1462億元人民幣;銀行自身結匯170億元人民幣,售匯381億元人民幣,結售匯逆差211億元人民幣。
與此同期,10月銀行代客遠期結匯簽約878億元人民幣,遠期售匯簽約990億元人民幣,遠期凈售匯112億元人民幣。
招商銀行總行金融市場部高級分析師劉東亮表示,10月結售匯逆差的擴大,說明銀行客盤的結匯意愿在下降,而購匯意愿在增強。
值得注意的是,9月銀行結售匯逆差規模就已擴大至1006億元人民幣,銀行代客和自身結售匯出現了“雙逆差”。“銀行結售匯數據由順差轉變為逆差應該兩個原因:第一,企業的結匯意愿在逐步下降,這種變化較明顯;第二,由于我國對外投資的規模越來越大,企業在減少結匯的同時也會增大購匯量。”劉東亮彼時曾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企業結匯意愿下降,應是主因。而結售匯意愿下降本身,在某種程度上也體現出企業對未來人民幣會否持續升值的立場不夠堅定,或者說貶值的預期在上升。
此外,央行最新信貸收支表數據顯示,10月末金融機構外匯占款余額295252.45億元,較上月增加660.75億元。
有市場分析人士指出,10月份的新增外匯占款和結售匯逆差之間差額的幅度很大,但很難從數字上證實有監管層出手干預。另外,10月份的外幣存款也是下降的,這或許也能夠說明有一些非市場因素在起作用。
10月23日,外管局國際收支司司長管濤在一次相關的新聞發布會上指出,當前我國外匯收支狀況主要呈現以下特點:跨境資金總體保持凈流入態勢;市場主體結匯動機減弱而購匯意愿增強;外匯供求在震蕩中趨向基本平衡;銀行遠期結售匯由大幅順差轉為基本平衡;外匯市場逐漸趨向自主性平衡。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