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30 00:56:56
產品的創新離不開研發的支持。作為國內前三乳品企業之一的光明乳業在研發方面下足了功夫。
此次搭載探月工程三期試驗星進入外太空的菌株為:來自保加利亞長壽村莫斯利安原產地的保加利亞乳桿菌L99,植物乳桿菌ST-III、益生菌L.mesenteroidesCGMCC6432(腸膜明串珠菌)和Paenibacillusspp. CGMCC8333(類芽孢桿菌)。搭載的菌株會經歷太空中高強度各種短波輻射、極端溫度變化、干燥、失重等嚴酷環境因素的考驗,光明乳業希望通過此次深空搭載實驗,能夠選育到存活性能更好、具有更優良健康促進作用的菌株,應用到未來的產品中去。
不僅如此,公司將菌種也積極轉化成產品成果,上述兩個菌種保加利亞乳桿菌L99和植物乳桿菌ST-III均應用到公司的明星產品中——莫斯利安常溫酸奶和植物乳酸菌。據了解,這些創新產品已經占到公司應收的65%以上,并在近3年保持年均銷售額15%以上的高速增長。
而這一切則是得益于公司在研發方面的投入。據了解,光明乳業研發依托于公司旗下研究院,該研究院建立了多層次的科技研發機構,擁有四個國家級的科研平臺,建成了行業唯一的以基礎理論研究為主的乳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和以產品創新為主的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
研發驅動產品創新
今年4月2日,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下屬的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和光明乳業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就光明成為首家“中國探月工程質量保障對標合作企業”舉行合作啟動儀式。
根據光明的介紹,公司的質量審核標準已經達到了中國探月工程的質量標準。2014年光明乳業專利益生菌——干酪乳桿菌LC2W和植物乳桿菌ST-III,已經搭乘探月工程衛星進入外太空。據了解,這是食品行業唯一一家,也是上海第一家搭乘衛星將菌株送上外太空的企業。
公司方面表示,公司希望攜手航天科技,不僅通過質量保障對標,借鑒航天科技品質管控的先進經驗進行企業的管理,以航天科技嚴謹的態度管控乳品品質,并且通過將自主研發的多株菌株通過此次深空搭載返回試驗,能夠為未來進行各項深入研究做準備,更多地研發出更適合中國人體質的乳制品。
而在此前的2008年,光明乳業專利益生菌——干酪乳桿菌LC2W和植物乳桿菌ST-Ⅲ,曾搭乘神舟七號太空飛船進入近地軌道并于2008年9月28日返回地面。上述菌種是光明乳業股份有限公司乳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經過長期研究獲得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益生菌。
然而這些菌種并沒有停止在研發階段,公司積極將重點菌種進行進一步產品研發,而這些創新產品也給公司帶來了豐厚的回報。
以植物乳桿菌ST-Ⅲ和干酪乳桿菌LC2W等專利菌株和保加利亞乳桿菌L99為基礎所開發的發酵酸奶為代表創新產品銷售額已占到了公司營收的65%以上,近3年保持年均銷售額15%以上的高速增長,位居全國前列。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光明乳業已建成庫存達3700余株、國內最大的乳品企業乳酸菌菌種資源庫。
在技術支持下,光明乳業的新鮮酸奶在全國市場占有率達到22%,常溫酸奶莫斯利安已連續四年保持100%以上高速增長,去年營收32億,預計今年可突破60億。
研發躋身全球5%
之所以在創新產品方面取得重大的突破,主要得益于公司對研發的投入和重視。
據了解,作為中國擁有眾多發明專利的乳品企業,光明乳業股份有限公司的產品研發和技術支持均依托于光明乳業研究院,目前擁有“乳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乳品加工技術研發分中心”、“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和“上海乳業生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四大科研平臺。其中,乳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是我國乳品行業唯一一家國家重點實驗室。
實際上,在乳品行業競爭不斷加劇的背景下,乳品企業越來越將研發作為投入的重點。近日,光明乳業股份有限公司“院士專家工作站”在上海揭牌。揭牌儀式上,光明乳業總裁郭本恒分別與趙國屏院士和方靖研究員簽署了科研合作協議,圍繞 “乳酸菌生物信息學注釋及功能性研究”以及“益生菌對炎性腸病的預防和治療作用及機理研究”開展科研合作。
據了解,與趙國屏院士團隊的科研合作,主要是針對以光明乳業莫斯利安長壽村菌株等一批明星益生菌菌株開展深層次基因組、轉錄組等組學研究,從DNA以及RNA水平闡釋并挖掘菌株功能及優異特性。
郭本恒表示,近年來,光明乳業研究院建立了多層次的科技研發機構,擁有四個國家級的科研平臺,建成了行業唯一的以基礎理論研究為主的乳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和以產品創新為主的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
“近期,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的總體要求,國有企業是上海進軍 ‘全球創新中心’的主力軍之一,光明乳業在科技上的定位也由‘國內領先’向‘國際有影響力’的轉變,力爭在乳品研發綜合實力達到全球前5%的水平,成為全球乳品科技的交流中心之一?!惫竞阏f。
經過多年的努力,光明乳業在科研開發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創造了顯著的經濟、社會效益,為公司業績的持續、快速增長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并在國內率先走出了一條以“科技營銷”的發展之路。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