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29 00:55:50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王硯丹 趙陽戈
每經記者 王硯丹 趙陽戈
所謂陽光私募,是指經監管機構備案、借助信托公司發行、資金實現第三方銀行托管的投資于股票市場的基金。
日前,就有一家名為浙江思考投資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思考投資)的陽光私募,在股轉系統官網掛出公開轉讓說明書。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經研究后發現,與許多私募不同的是,思考投資專注于大宗交易。通過該公司的公開轉讓說明書,普通投資者可借以窺見神秘的大宗交易市場的冰山一角。
折價采購大宗交易股再套利
據上證所和深交所規定,上市公司股東單筆買賣申報數量在30萬股或200萬元以上時,應當通過大宗交易方式進行交易。隨著股權分置改革及創業板的推出,大宗交易日益活躍,也對A股市場產生著重要影響。同花順iFinD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1月1日~10月27日,滬深兩市大宗交易累計成交246.70億股,累計成交額達2361.17億元,平均折價率為6.06%。其中,90.85%的大宗交易為折價成交,溢價成交比僅為5.85%。
那么,大宗交易背后的交投活躍者到底是誰?此次思考投資公布的公開轉讓說明書掀開了交易者的神秘面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據思考投資所述,公司是一家專注于通過大宗交易平臺進行投資的陽光私募投資管理機構,主營業務是對陽光私募基金的投資進行管理。公司配置的資產不是傳統的二級市場流通股票,而是在大宗交易平臺通過協議方式購買的股票。
思考投資進一步解釋,“大宗交易市場是一個較為透明的市場。能夠獲得質量較好、價格較低的股票對于公司的盈利較為重要。經過了多年的積累,大量上市公司股東愿意與公司進行合作,協議轉讓所持股份。”
通過在大宗交易平臺購得低于二級市場價格的股票后,公司在短期內再通過二級市場拋售獲取收益。思考投資稱,“這種投資方式的主要優點在于投資操作周期短,股票價格波動風險更小,因此對投資研究的要求更低,風險控制更為容易,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減少公司的運營成本。”
思考投資認為,目前這類產品受到多方青睞,客戶主要包括三類:一是公司所在地溫州的高凈值人群;二是機構客戶。機構客戶主要作為公司結構化產品的優先端認購者,主要有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及QFII投資者;三是上市公司股東。截至今年7月31日,公司正在履行的合同共涉及10款產品,其中金額最大的達到3.36億元。
創始人之一曾效力廣發證券
分析人士認為,思考投資能選擇如此“獨特”的投資切入點,或與創始人背景有關。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據思考投資公開轉讓說明書顯示,最早設立該公司的是岳志斌、毛海蓉兩位人士。其中,岳志斌于1998年~2004年分別在財富證券邵陽、溫州營業部擔任營銷部部門經理;2004年~2009年,岳志斌分別就職于廣發證券溫州營業部、浙江總部,身份包括理財規劃部部門經理、投資銀行部高級經理和營銷部部門經理。
毛海蓉則出身于會計師事務所,在思考投資從事凈值風控管理工作,為投資董事、風險管理部經理。
此外,記者還注意到,思考投資的其他股東中或也存在不少投資“老手”。比如持股5.48%的孟祥龍,該名字曾在*ST鳳凰、*ST鋅業(現名鋅業股份)、*ST海龍(現名恒天海龍)、*ST園城(現名園城黃金)、ST昌魚(現名武昌魚)、*ST國藥(現名仰帆控股)和*ST九發(現名瑞茂通)等標的股東名單上出現;另一位股東張壽清的名字也曾在*ST金城 (現名金城股份)、*ST方向 (現名浩物股份)、*ST吉藥(現名金浦鈦業)、*ST賢成、*ST九發等標的股東名單上出現。
公司2012、2013連續兩年虧損
不過,從公開轉讓說明書來看,即使盈利模式獨特,也不一定就保證穩定的回報。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12月31日,全國共有977家陽光私募機構(僅包括目前有產品正在運行的機構),管理資產總規模達3017億元。思考投資稱,在上述977家陽光私募機構中,思考投資是唯一專注于大宗交易的機構。非陽光私募中,“玩”大宗交易知名的機構有上海磐厚投資管理公司、上海任行投資管理公司、上海玖歌投資管理公司和上海復利投資管理公司。據業內人士非正式統計,上述4公司在大宗交易市場占近90%的份額,同時也構成了思考投資主要競爭對手。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思考投資稱,公司承接大宗交易股票后,需短時間內在股票二級市場交易出售。由于承接股票數量較多,一方面要注意維護市場穩定;另一方面也要盡量獲取更多收益,在短時間內完成交易,也對公司投資管理構成挑戰。
公司的盈利主要包括兩個部分:一是賺取的投資管理費,二是通過自有資金認購所管理基金產品而獲取投資收益,但每年盈利并不穩定。2012年、2013年和2014年1~7月,公司營收分別為106.52萬元、41.93萬元和397.67萬元,歸屬公司股東凈利潤分別為-101.62萬元、-69.33萬元和299.26萬元。對此,思考投資的解釋是,營收主要是投資管理費,數據波動較大主因是在不同的基金產品中,公司收入方式也不同,目前管理的基金產品數量不多,且成立時間和存續時間分布不均,因此導致收入波動。
公司:希望成為公眾公司
有投資者提出了這樣的疑問:作為一家陽光私募,思考投資為何選擇在新三板掛牌呢?盡管九鼎投資的掛牌在新三板掀起熱議,但九鼎主要從事一級市場投資,與公司有較大不同。
帶著上述問題,昨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致電公司董秘徐銘崎先生。他表示,“其實(掛牌新三板)就是為了成為公眾公司。目前主板市場門檻較高,上不去,而成為公眾公司以后,無論對提高知名度還是發行新產品都有好處。”不過,對于公司何時能在新三板掛牌,他表示“還不清楚,目前還在等股轉系統反饋,另外還未決定是協議或者做市方式掛牌。”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私募基金在國內資本市場還處于相對 “小眾”的狀態,A股市場也沒有此類公司,但在海外成熟市場中早已風生水起。如2012年,美國私募股權巨頭凱雷集團正式登陸納斯達克,交易代碼為“CG”,IPO定價為每股22美元。在IPO之前的2009年~2011年,凱雷集團營收分別為13億美元、23億美元和20億美元;另一家著名私募大亨KKR也在納斯達克交易,這家老牌“杠桿收購天王”截至2013年6月30日總資產達到835億美元。
未來新三板是否會出現凱雷、KKR那樣的大亨,從而成為真正的“中國版納斯達克”?讓我們拭目以待。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