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證券報 2014-10-28 08:47:06
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的是,一家總部在上海的P2P公司在邯鄲的業務僅限于放貸,即“找項目”,而其P2P公司的理財業務,則僅限于上海、北京等大城市。這意味著,小城市借貸人在為大城市的理財資金打工。
——邯鄲民間融資悲劇再思考
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的是,一家總部在上海的P2P公司在邯鄲的業務僅限于放貸,即“找項目”,而其P2P公司的理財業務,則僅限于上海、北京等大城市。這意味著,小城市借貸人在為大城市的理財資金打工。
實際上,這一現象并不獨見于P2P公司。在邯鄲,財富管理資源分配失衡的現象,同樣出現在當地的銀行、信托、基金等金融機構——大城市扮演的是“資金方”,小城市扮演的是“項目方”,后者想得到資金,就必須承受高額的利息和項目經營的風險。
⊙記者陳俊嶺○編輯于勇
本報10月23日刊發的《邯鄲民間融資狂歡落幕一座古城的反思與療傷》,一直高居當天新浪財經點擊量排行首位,并引發各地網友潮水般的轉發與評論。緣何小小邯鄲的一則新聞,卻能在國內引發如此軒然大波?
樓市、融資、跑路、討債、崩盤……這些超越地域的關鍵詞疊加冠以邯鄲,已經讓“邯鄲”不再是某一城市的簡單符號,而是具備全部或部分相似情形的國內大多數三四線城市的統稱。
縱觀這場民間融資危機的“邯鄲樣本”,眾多債權人悲劇的背后有著深層次的原因——除當地投資人風險意識不足外,我們是否也該反思國內財富管理在資源分配上的失衡與資金角色上的錯位,以及由此所帶來的三四線居民的投資渠道匱乏?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