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27 00:35:10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彭斐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彭斐 發自北京
在首次IPO計劃遭否3年后,出于產能擴大考慮,山東盛瑞傳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盛瑞傳動)再提上市融資。
10月25日,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盛瑞傳動董事長兼總經理劉祥伍透露,預計在明年上半年,公司將再啟上市計劃。在劉祥伍看來,與3年前為提升產品不同,上市計劃重提,主要因8AT自動變速器擴產存在10億元資金需求,而這也是解決客戶單一性的關鍵。
不過,一位券商人士表示,盛瑞傳動能否最終實現上市,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8AT自動變速器的市場表現,并由此帶來的公司業務結構的實質改變。
不排除借道海外上市/
公開信息顯示,盛瑞傳動成立于2003年,是由國內最大的柴油機生產商濰柴集團改制而來,是國內品種最全的重型柴油發動機零部件生產基地之一。2011年5月,在沖刺IPO的關鍵時刻,因公司超90%的主營收入來自濰柴集團及其控制企業,盛瑞傳動上市計劃遭證監會否決。
對于3年前遭遇的 “滑鐵盧”,劉祥伍直言,“那時提上市,主要是提升老產品,但因大客戶單一,上市計劃最終被否”。
記者注意到,在2011年的材料中,公司、保薦人及律師一直強調盛瑞傳動擁有獨立性,但盛瑞傳動經營高度依賴濰柴系卻是不爭的事實。劉祥伍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公司成立之初就認識到對濰柴過于依賴的問題,但那時8AT自動變速器還處于研發階段。
在一位券商高級策略人士看來,如要重啟IPO計劃,盛瑞傳動必須改變業務結構,首要則是降低對濰柴系的依賴度。“現在濰柴占比(營收)還在70%,但與之前比較已經降了20個百分點,2015年能降到60%的水平。”劉祥伍透露,公司目標是四六開,濰柴在營收中的占比為60%,其他占40%。
在劉祥伍看來,濰柴的市場占比,在國內工程機械領域占60%,汽車領域占40%,“我們也是濰柴第一大供應商,這點肯定不能輕易舍掉,二者屬于互相依賴的關系”。
為打破對濰柴的依賴,從2007年開始,盛瑞傳動就開始研發8AT自動變速器,并于今年7月批量生產,所匹配的首款車型陸風X5也已上市。然而,訂單與產能的矛盾已擺上案頭。據劉祥伍透露,今年8AT自動變速器產量目標在1.1萬臺左右,但按客戶需求,僅陸風一家,明年需求就在5萬臺。在劉祥伍看來,如果2011年公司成功上市了,自動變速器產能提升可能就快了,但當時上市計劃被否,“我們就在社會上尋求其他金融產品進入”。
在業務結構改變上,盛瑞傳動還是寄望于上市融資。劉祥伍稱,現在急于上市,就是想把8AT自動變速器產能提上去,需要10億元資金。值得注意的是,鑒于3年前的被否經歷,劉祥伍透露,“我們也在考慮其他渠道,可能通過其他方式進行上市,不排除借道海外的可能。”
自動變速器市場增速約20%/
與3年前提升老產品的動機不同,此次雖尚未正式上報材料,但對于募集資金的分配,盛瑞傳動已有了自己的算盤。劉祥伍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其中40%(募集資金)用于AT自動變速器生產基地建設,40%用于產業鏈的打造,剩下的主要用于研發。”
值得注意的是,在盛瑞傳動首款8AT自動變速器正式投產之前,世界范圍內可生產8AT自動變速器的廠家,主要有德國采埃孚、日本愛信和韓國現代。
在多位汽車制造業內人士看來,盛瑞傳動已成為世界上第四家掌握8AT自動變速器技術的企業,而其未來的業務也將逐漸向AT自動變速器轉移。
國家乘用車自動變速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徐向陽透露,2013年,中國生產了700萬臺自動變速器,而國內自主研發的自動變速器僅占不到1%的市場份額。對此劉祥伍稱,這意味著,我國每年進口自動變速器需要花費80億美元。
原機械工業部部長何光遠表示,汽車零部件是我國汽車工業的軟肋,我國汽車工業由大變強的關鍵在于發展汽車零部件核心技術,尤其是自動變速器。
記者獲取的數據顯示,當前中國汽車市場自動變速器的裝車率約為40%,其中合資品牌的裝車率超過60%,而自主品牌汽車自動變速器的裝車率還不足10%。與此同時,過去10年,我國自動變速器市場增長率高達35%。一位汽車行業資深人士認為,未來數年,我國自動變速器市場仍然會保持20%的高速增長。
據盛瑞傳動規劃,到2020年其自動變速器將實現100萬臺的年產量,占據中國乘用車10%的市場,2022年企業將實現260億元的產值規模。不過,前述券商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企業產品規模的預計,還要看盛瑞傳動能否順利上市,而這都需要看資本市場對此的判斷。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