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4-10-21 01:08:09
每經編輯 莫開偉
◎莫開偉
10月15日,國家統計局公布9月份CPI同比增長1.6%,低于市場預期的1.7%,并創下56個月新低。9月PPI同比下跌1.8%,并創下5個月新低,PPI回落跌幅超出預期,這說明產能過剩矛盾和需求不足程度均比預期嚴重,中國經濟仍有下行壓力。這些統計數據表明我國經濟似乎進入了通貨緊縮狀態。于是有不少人認為我國貨幣政策全面降準和降息時機到來了。但筆者認為,我國宏觀經濟面尚不穩定,各種不確定因素較多,貨幣政策仍需采取守勢。
從物價走勢看,創下56個月新低,而且專家預計CPI同比增速繼續下行的可能性較大,下半年物價仍將保持溫和,全年CPI漲幅約為2.2%,完成今年3.5%的物價調控目標沒有問題。但是我們要看到,CPI下跌主要由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環比下降,同比降幅有所擴大所致,如原油、成品油、鋼材價格降幅加深,對CPI下降貢獻值較大,但居民消費價格環比漲幅擴大,表現為部分消費品和服務價格仍上漲較多。這樣問題也就明擺著,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生活消費品價格依然呈上漲趨勢,而且豬肉價格低可能還會導致養殖大戶減少生豬養殖數量,從而有可能推高豬肉價格進入新一輪漲幅,又會鬧出“CPI上漲都是豬惹的禍”之類的笑話。目前還有兩種因素也會誘發物價指數反彈,近期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下行對工業品價格形成壓力也有所加大,今年產糧區干旱至農作物歉收也給糧食價格上漲帶來了隱患。
綜合以上因素,物價上漲潛在隱患依然存在,不能因為9月份物價指數回落至1.6%而對通脹掉以輕心。當前在實施貨幣政策應充分考慮這些因素:首先,貨幣政策仍需進行結構性調整,把穩定農業生產、夯實農業基礎當成調整貨幣政策的重要目標,對涉農金融機構加大定向降準降息力度,鼓勵銀行機構繼續發力,加大“三農”信貸投入,全面夯實農業基礎地位。其次,為防止經濟繼續下滑,央行可實施適度貨幣刺激政策,但要把準貨幣政策用力方向,確保資金流向最緊缺的實體經濟中去,尤其是中小微實體經濟;防止資金再次流向鋼鐵、水泥等產能過剩行業和過多地流向房地產業,因此而沖擊樓市、推高物價。同時,也要掌握貨幣操作方式和技巧,宜采取短期操作,如貨幣正反向回購或常備便利借貸等手段;尤其要把握貨幣釋放總量,防止出現貨幣流動性泛濫,從而引發通貨膨脹再次發生。且9月末PMI指數平均水平為51.3%,略高于上半年和去年同期,顯示經濟運行基本平穩,增速仍處在適度、合理區間,且9月末貸款本身增長達8572億元,同比多增702億元,人民幣貸款累計為7.68萬億元,廣義貨幣供應量余額120.21萬億元。在此境況下,也不宜采取更大貨幣刺激動作。而且財政仍要發揮逆經濟周期作用,繼續落實和加大財政惠農措施,防止主要農產品生產不下滑;更要采取保護或獎勵措施以提高生豬養殖大戶積極性,保證生豬生產供應穩定。
PPI連續31個月負增長,到底是什么原因引發?從目前看,9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處于高位,且上海銀行間拆借市場利率一直維持平穩略降趨勢,說明市場總體流動性充足,也不存在全面降準降息基礎。但是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依然突出,可能會給社會造成一種假象,以為市場缺流動性,其實在目前流動性充裕的前提下,主要由資金結構性不平衡引起,資金無法向中小微實體企業流動。因此,在現有市場流動總量前提下,極力打通資金流向實體經濟的通道,通過貨幣、財政手段引導資金向中小微實體經濟流動,才是應有之舉。央行應通過定向降準降息及其他政策窗口引導、監管部門通過提高不良貸款容忍度、提高中小微實體經濟信貸增量比等行政方式引導資金流向實體經濟。財政部門繼續加大實體經濟減稅讓利力度,并盡快實行結構性減稅,實現實體經濟全面降稅,提高實體經濟經營活力,從而實現資金自發向實體經濟流動。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