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17 00:59:48
10月17日,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14第五屆環保清馨獎評選活動正式揭曉,本次論壇以“技術創新 綠色動力”為主題,來自汽車制造、節能環保農業等行業的46家企業脫穎而出,成為本屆清馨獎最終得主。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李彪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李彪 發自北京
加快科技成果在環保領域的轉化,成為企業發展的新動力。
10月17日,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14第五屆環保清馨獎評選活動正式揭曉,本次論壇以“技術創新 綠色動力”為主題,來自汽車制造、節能環保農業等行業的46家企業脫穎而出,成為本屆清馨獎最終得主。
本次活動旨在提高國民環保意識、宣傳創新環保,同時感謝為中國環保事業作出貢獻的 “綠色能量”。《每日經濟新聞》聯合HCR(慧聰研究)推出“中國企業環保清馨獎調研”,本次調查通過五個維度——環境、經濟、節能減排、節能投入、技術創新對企業進行考察,通過專家組走進企業、問答式答辯為企業打分等方式,歷經1個多月、前后兩輪角逐,最終評選出獲獎企業。
在此次評選活動中,共評選出了年度清馨環保企業、年度社會責任環保獎、年度清馨科技創新企業、年度清馨綠色競爭力企業、年度清馨綠色節能投入企業、年度清馨環保產品獎、年度環保特別貢獻企業、城市綠色交通貢獻獎、年度清馨低碳環保企業等多項大獎,北京國電清新環保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可口可樂中國、中國核能電力股份有限公司、漢能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億利資源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等46家企業獲獎。
其中,在汽車行業,如何減少尾氣、噪音等污染是很多汽車制造商關注的重點。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利用其 “三大綠色夢想”開發更為節能、環保的電動汽車產品,為解決環境污染提供實質性的幫助,從而獲得“城市綠色交通貢獻獎”。
國家推進環境科技發展步伐
近年來,加強環境保護的呼聲愈發高漲,實現綠色發展,增強綠色競爭力,已成為國家與國家、企業與企業之間新的“競技場”。然而,經濟總量早已躍居世界第二的中國,粗放式經濟發展的問題依然較為突出,其中就包括環境保護相關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等問題。
2013年12月,時任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曾指出,中國的科技成果轉化率僅為10%左右,遠低于發達國家40%的水平。雖然2012年科技研發投入超過1萬億元人民幣,占GDP的1.98%,但科技資源配置不合理,利用效率低,大量的科研成果不能轉化為應用技術。
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給全社會帶來最直接的影響就是資源浪費和排放量增加,使得生態環境保護受到嚴重挑戰。因此,科學技術是解決環境問題的利器,科技創新也被政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2011年6月,環保部印發《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科技發展規劃》,提出了四項具體目標:初步構建國家環境科技的理論體系,產出一批污染防治技術成果和示范工程,提供滿足國家環境管理決策的技術支撐,形成與國家環境科技需求相適應的環境科技創新能力。
2014年9月,科技部出臺《重大環保技術裝備與產品產業化工程實施方案》,要求到2016年,環保技術裝備水平在基本保障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學需氧量、氨氮等四項約束性指標減排的基礎上,針對危害大、影響面廣的霧霾、水污染和重金屬污染等突出環境問題,重點開發推廣一批急需的技術裝備和產品,完善技術創新體系,提升創新能力,突破一批關鍵共性環保技術,推動先進成熟技術產業化應用和推廣。
在具體推進、落實方面,2012年,科技部、環保部聯合啟動 “藍天科技工程”國家科技重點專項;2013年,科技部聯合環保部、北京市政府啟動了“首都藍天行動”,推動能源結構調整、新能源汽車、工業和建筑節能、監測預警等領域的科技成果轉化和示范應用。2014年5月,科技部和河北省在部省會商中確定了實施科技治霾 “雙百工程”——研發推廣100項重點治理技術,謀劃實施100項重點科技項目,推動建立大氣污染防治技術支撐體系。
對此,多位業內專家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無論是從當前的環境壓力,還是從市場需求來看,我國企業環保科技創新時機已然成熟。
科技創新面臨成果轉化難題
“在我國,環保發展的政策依賴性可能是第一位的。”環保部一位官員如此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從資金的投入方面,政府財政部門在環保領域的投入規模在快速增加,在一些關鍵領域的補貼幅度上也不斷提高,同時,進一步向社會資本放開相關領域的市場準入,給企業的環保科技創新提供了積極引導作用。
此外,更加頻繁、嚴厲的環境監管和高額的環境違規處罰,通過反向激勵手段營造了企業綠色生產的社會氛圍,給企業的科技創新帶來了更加寬廣的市場發展空間。
早在2012年8月,環保部副部長吳曉青在一次會議上曾指出,企業在環保科技創新、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應用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主體作用。
據吳曉青介紹,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中,2012年用于支持環保儀器設備開發的中央預算經費已達1.5億元,而涉及環保項目的,全部由環保企業牽頭,多家科研院所和高校共同參與實施。歷年來,獲國家環保科技獎勵的226個科研項目中,企業牽頭完成的獲獎比例高達28%。
值得關注的是,在此次清馨獎的參評中,一些汽車制造企業在低碳環保方面表現搶眼,較好地解決了傳統汽車生產帶來的污染問題。例如:廣汽本田汽車有限公司在建立“零排放”目標中成為全球首個導入“廢水零排放”的汽車工廠,并一直致力于提升產品清潔排放性能。
作為本次清馨獎獲得者,北京國電清新環保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的相關負責人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企業進行環保科技創新,現在時機已經成熟,因為環保壓力大,有很大的市場需求。”
不過,記者也了解到,總體來看,我國環保企業的自主科技創新比例依然不高。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循環經濟產業研究中心主任溫宗國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就指出,“我國環保領域企業的總體創新能力不是很高,現在,很多比較大的企業的一些技術主要是從國外引進,引進后再國產化,我們調研發現,大概1%~2%的環保企業具有較高創新能力,比例很低。”
這里面涉及多個問題,主要是產學研一體化沒有從根本上做起來。溫宗國解釋稱,技術的研究方法和應用方并不是一體的,很多高校和科研機構做出來的成果,往往只是一個示范工程,并不愿意去推廣,有些企業有了一些最新技術,也不愿意向其他企業推廣。產業化也帶動不起來,這個問題現在來看比較突出。
“科研成果轉化不了,企業更愿意購買,這樣我們就永遠比別人落后一步。”溫宗國如此說。
實際上,一些企業可能并不缺乏科研團隊,但在科技創新上就是“邁不開腳”,因為企業有很多現實的問題需要考慮。
上述北京國電清新環保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的相關負責人就指出,購買國外的現成技術較為簡便,但需要考慮“水土不服”問題,走自主創新的路子,則需要考慮一個現實的問題——研究出的成果能否快速進行應用。
據了解,一些企業投入大量資金、花費較長時間研發的成果,在推廣時,會遇到推廣時間過長,甚至推廣失敗的情況。因此,有業內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科技成果推廣過程中,國家能不能設立評估機構或單位和企業建立推廣橋梁;同時,國家需要在政策層面激勵企業做創新,目前已有的這些激勵政策力度還是較小。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