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14 01:06:49
每經記者 周程程 發自遼寧
作為穩增長和推進城鎮化的重要手段,棚戶區改造已在全國廣泛展開。今年以來,高層高度關注棚改有關事項。特別是在9月,“棚改”一詞更是頻頻被高層談及。
這與其巨大的民生保障作用相關。但值得注意的是,資金缺口成為橫亙在各地棚改工作中的一個共同大問題。
而此前,遼寧省作為全國首先開始棚改的大省之一,在解決資金問題方面已進行了一些列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記者獲得的一份《撫順市棚戶區改造情況介紹》總結稱,遼寧省撫順市推進棚戶區改造時,在制定政策、解決資金瓶頸、搞好拆遷工作等方面因地制宜,破解難題,2005~2009年,全市拆遷改造集中連片棚戶區318萬平方米,建設安置面積463.5萬平方米,占全市城市人口1/5的棚戶區居民的居住條件得到徹底改善,取得了較好的成果。
那么,“遼寧模式”能否適用于全國,棚改對于城鎮化的意義,以及對于完善我國房地產市場、住房體系有何作用?此后各地的棚改還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帶著上述問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了遼寧省社科院副院長梁啟東。
可借鑒遼寧資金來源模式
NBD:遼寧省此前在棚戶區改造上的資金問題是如何解決的?
梁啟東:在沒有經驗可參考的情況下,遼寧在是在摸索中走出了一條路。概括而言,遼寧省是靠兩條腿走路,一是政府主導,二是市場化的運作。
當時遼寧省市場相對發育較好的城市是靠市場為主,如沈陽、大連、盤錦、葫蘆島等地,這些城市從市場上找資源,同時給市場提供機會,解決了財政來源,政府的包袱也相對變小。
這也是源于上述城市原來房地產市場發育較好,有一定的人口比例,人均收入水平相對較高,所以依靠市場進行棚改能夠比較成功。
而對于市場發育不太好,房地產還不太發達的城市,則需要政府統籌來解決這個問題。在棚改方面,遼寧省內有一定支持,市與區兩級財政分別負責。市政府作為投資主體,負責制定政策與調集資金,以及協調相關事項,同時依靠國家開發銀行貸款解決問題。
同時,政府還通過廣泛吸納社會資金,運用市場化讓企業參與其中。使用這種方式的比較典型的城市有撫順、本溪、阜新和鐵嶺。
NBD:我國其他地區是否可以借鑒遼寧的方法?
梁啟東:在我看來,遼寧的辦法,不能全盤適用于其他地區,因為遼寧具有自身的特殊性。遼寧的特點在于,原來的棚戶區中,國有企業所占份額比較多,存在國有企業改革過程中的歷史遺留問題,需要政府將過去改革中所造成的歷史欠賬返還于許多棚戶區的居民。
此外,當時的一些棚戶區貧民多為遼寧地方城市本身所存在,而非其他地區城市中包含大量的新進農民進城所造成。并且,遼寧過去大量使用開行貸款,盡管這個辦法對當時遼寧棚改有效,但是開行貸款成本也高,后續還款問題也令地方頭疼,所以完全依靠開行的辦法行不通。
其他地區可以借鑒的經驗為通過政府和市場相結合來運作的方法,但這只能提供原則,不同地方還要根據自身情況具體分析。
首先,地方要研究,棚戶區究竟是哪些人?與遼寧棚戶區人口收入較低不同的是,有些地區的棚戶區人民收入并不是太低。并且,一些新進城的市民要比原來老市民、弱勢群體收入水平要高。這些地方可以采取市場化的辦法,如深圳等許多新城市可采用。
而像遼寧一樣的老工業基地,如武漢,西安主要存在國有企業的遺留問題,這就需要國家與政府多給予與幫助。
棚改利于完善房地產市場
NBD:目前一些商業價值不高的“硬骨頭”,應該如何去“啃”?
梁啟東:目前“硬骨頭”已經擺在面前,得靠政府強力推動。
在我看來,棚改是中國完善房地產市場,完善社會保障以及城鎮化進程中的一個過渡階段。目前啃“硬骨頭”的階段將延續7、8年的時間,因為盡管集中連片的都能在指定時間內改造完畢,但剩余的零散的棚戶區還要陸續改造一段時間。
NBD:您剛才提到棚改有利于完善房地產市場,但是有些地方則認為棚改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房地產市場,使得房地產市場不溫不火。您怎么看待這個觀點?
梁啟東:這是一種錯誤觀念。我國下一步完善房地產市場體系,就靠保障房建設。而保障房的建設,就得依靠棚戶區改造來完善。我國房地產市場目前出現一個亂象,怎樣破亂象走出迷局,無外乎兩條:一是靠市場手段,二是用帶有政府的行政手段。
市場手段依靠將來征收房地產稅,如進行住房登記等。將征稅的權利交給地方,地方才有克服土地財政的積極性,克服房地產依賴癥的的積極性。
第二是采取社會及行政的手段,即依靠保障房建設。中國在上世紀90年代末進行房地產改革的時候,以為通過住房完全商品化,就能解決中國所有的住房問題,這就走入了一個誤區。
住房不能完全被列為商品,其本身也有社會保障作用。這就得依靠政府主導的方式,同時社會參與、市場調節來解決住房問題。
棚改成果需要鞏固
NBD:地方反映由于少部分棚戶區居民沒有戶籍而無法上樓,這個問題您認為該如何解決?
梁啟東:這就涉及到城鎮化和棚戶區改造的關系。下一步新型城鎮化將著力解決這個問題。改革改什么?就是給戶口,而戶口就是給待遇。過去這些人來到城市,參與當地生產建設,但是由于他們沒有戶籍而導致很多事解決不了。如孩子上學、最低工資保障、城市的低保扶貧等問題。
具體操作,可以采取很多南方城市采取的打分制。如工作多少年就給多少分,分夠了就可以擁有戶籍。我舉個例子,比如20分就可以擁有戶籍,在這城市里居住1年給1分,那么居住滿20年分就夠了。
有的人居住滿10年,在分數不夠的情況下,還可以參考其他加分項目。如職稱,這也需要作出規定,教授可以給多少分,大學本科畢業給多少分。目的是盡快采取切實的辦法,加快城鎮化進程,讓進城的農民快速融入城鎮化當中去。
NBD:將來棚改還要注意哪些問題?
梁啟東:這涉及到最關鍵的問題——鞏固棚改成果,維修是鞏固的一部分。并且還要考慮棚改以后可能面臨的問題,如盡管居民上樓,可其并沒有交納物業費、水電費的能力,因為原先在棚戶區中不需要繳納。這個費用當然不能由政府長期全盤承擔,這并不是一個長久之計。
如何讓上樓的居民有秩序地居住,有尊嚴地生活,并且還要注意避免將棚改小區變為新的棚戶區,這個問題很值得研究,政府要考慮如何調整與解決。
在我看來,首先要解決就業的問題。社區在招聘保安、保潔等服務崗位時,可以優先考慮困難家庭。此外,目前還面臨戶型大小與居民支付能力之間的矛盾,這也需要政府給予幫助,如先給予貸款讓其上樓,或者采用捐款的方式解決等。
此外,我認為以后有關棚改的選址規劃上不能過分偏僻。地方在棚改新區與商品房的處理上,不能采用過分差別對待。如過去地方將商品房的位置放置得非常好,而將棚改新區擺放在交通不便的城市邊緣,這將造成新的城市邊緣區。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