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29 00:58:08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張昊
每經記者 張昊
又一個國慶長假臨近,“持股”OR“持幣”照例是投資者普遍關心的問題。市場普遍預期十八屆四中全會將于10月召開,政策市烙印又將為A股投資者提供怎樣的契機?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根據歷史數據統計發現,歷年A股10月行情與9月表現高度正相關:如果9月大漲,10月行情也多為大漲。在滬指近13年的9月行情里,2007年、2006年、2009年漲幅位居前三,分別為6.39%、5.65%和4.19%,所對應的當年10月行情也同步大漲7.25%、4.88%和7.79%;相反,在史上滬指9月跌幅較大的年份,10月出現大跌的概率也較高。截至9月26日,滬指今年9月累計上漲5.89%,根據上述關聯,是否可預判滬指今年10月將出現較大漲幅呢?
“2014中國上市公司口碑榜”正在火熱進行中,目前八個榜單400家候選公司已出爐,其中“最具成長性上市公司”和“最具競爭優勢上市公司”成為投資者關注焦點。本次評選結果最終根據機構和公眾投票決出,前三屆已選出機器人、比亞迪等多只牛股,今年口碑大獎花落誰家?敬請關注!
滬指13年間9、10月同漲同跌9次/
今日(9月29日)A股迎來國慶長假前的倒數第二個交易日,由于長假期間全球主要市場仍將交易,A股投資者也普遍擔心在此期間外圍市場是否將發生不確定性風險。每當長假臨近,“持股”還是“持幣”,也一定是投資者普遍關心的問題。
既然“太陽底下無新事”,那么我們暫將基本面拋開,來看看A股歷史數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了2001年~2013年的13年間上證指數9、10月漲跌幅,發現13年間滬指9月與10月漲跌呈現出較強的正相關性,即滬指9月上漲,10月易跟漲,反之亦然,可謂 “10月行情看9月臉色”。13年中,滬指9、10月同漲同跌9次,概率達69.23%。
從具體統計來看,同向上漲情況分別是:2006年9月滬指漲5.65%,10月滬指跟漲4.88%;2007年9月,滬指漲6.39%,10月滬指大漲7.25%,且創下A股歷史新高6124.04點;2009年9月滬指漲4.19%,10月漲幅擴大到7.79%;2010年9月滬指漲0.64%,10月放量大漲12.17%。
同向下跌情況表現為:2001年、2002年、2003年、2005年和2008年滬指分別下跌3.78%、5.1%、3.86%、0.62%和4.32%,對應年份10月滬指同樣分別下跌4.29%、4.69%、1.38%、5.43%和24.63%。
在沒有同向漲跌的年份中,2013年9月滬指漲3.64%,10月跌1.52%;2012年9月滬指漲1.89%,10月跌0.83%;2011年9月滬指跌8.11%,10月漲4.62%。
分析人士認為,2014年9月(截至9月26日)滬指月漲幅達5.89%,若按上述13年統計規律,今年10月滬指極易跟漲。目前滬指今年9月5.89%的漲幅,僅次于13年中2007年9月6.39%的漲幅,略高于2006年9月5.65%漲幅。2006年10月,滬指漲幅達4.88%。
期指連續保持高升水/
在看完上述統計后,或許投資者對10月多了幾分期待。不過,在10月長假前還剩的最后兩個交易日中,A股將如何表現呢?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了股指期貨主力合約IF1410上周升貼水情況,注意到上周升水點位有4個交易日都保持了兩位數。9月22日~9月26日,IF1410分別升水10.28點、4.36點、26.54點、17.63點和13.6點。分析人士認為,僅就上述表現而言,至少今日A股上漲概率較大。
不過,也有分析師表達了謹慎觀點。9月26日,渤海證券分析師謝曉冬發布研報稱,由于對改革的進程和效果仍存在不同的解讀,目前市場對中長期走勢分歧依然較大。受經濟和政策預期不斷調整的影響,短期內多空分歧同樣不可小覷。目前任何外部因素都可以導致投資者整體情緒大幅波動,建議控制倉位,以便攻守可控。
同時,本周雖然僅有兩個交易日,但仍有19家上市公司限售股解禁,解禁規模高達839億元左右,其中解禁規模占公司股本較大的是爾康藥業、萬福生科、大有能源、豐林集團和長城汽車。
不少機構預期,十八屆四中全會或將于10月中下旬召開,由此,圍繞十八屆四中全會的主題投資也成為一道亮點。分析人士認為,十八屆四中全會臨近,市場對土地流轉制度改革深化預期進一步提高,土地資源類及農服類企業將受益。
一位策略分析師對記者表示,這類企業包括擁有土地資源的亞盛集團(600108,收盤價9.04元)、海南橡膠(601118,收盤價8.99元)、農資、農具生產公司輝隆股份(002556,收盤價15.22元)以及被康華農業借殼的步森股份(002569,收盤價25.05元)。土地流轉后續題材還包括規模化經營的農機概念股,如新研股份(300159,收盤價11.02元)和吉峰農機(300022,收盤價8.18元)等。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